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蓝皮书概要

—甘肃蓝皮书概要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6—2007甘肃蓝皮书概要科研处蓝皮书工程是我院落实中央3号文件和省委33号文件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是甘肃省社科院的大事,也是甘肃理论界的大事。《2006~2007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工程,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于2006年1月正式启动。
—甘肃蓝皮书概要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2006—2007甘肃蓝皮书概要

科研处

蓝皮书工程是我院落实中央3号文件和省委33号文件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是甘肃省社科院的大事,也是甘肃理论界的大事。2006年,《2006~2007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两本蓝皮书被列入甘肃省宣传工作要点后,院党委精心组织,联合攻关,出版蓝皮书,其目的就是探索建立“实践对接”和社科院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也是全面落实“以科研项目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应用研究为中心、以服务甘肃为目的、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六个以”办院方针,倾全院之力研究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甘肃、共同促进甘肃发展提供服务的标志性工程,充分体现了我院倡导的“围绕发展、服务甘肃、面向社会、崇尚科学”的基本精神和以改革促发展、以有为求有位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实施中成立了蓝皮书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担任组长,副组长由省政协副主席、省发改委主任邵克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西平,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青,省社科院院长范鹏,省统计局局长樊怀玉,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省财政厅副厅长吴仰东,李秀娟等同志担任;组建了由院长范鹏担任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青,副院长魏胜文,魏琦担任副主任,吸收院各研究所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科研辅助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编辑委员会;确定了该书的主编和副主编。

《2006~2007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工程,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于2006年1月正式启动。经济社会蓝皮书全国社科院系统已搞多年,而以一个省为研究范围的“舆情”分析与预测在全国属首例,第一本舆情蓝皮书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的社情民意。由于甘肃处于欠发达状态,甘肃的社情民意也许更能代表中国更多老百姓的心声。

《2006~2007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2006~2007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于2007年1月8日出版发行。蓝皮书紧贴甘肃实际,把握发展脉搏,客观系统地分析了我省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社情民意,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预测了我省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和民众关注的热点态势,并提出了工作建议和应对策略。

一、《2006~2007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2006-2007年度经济社会蓝皮书的特点

一是对内部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二是覆盖面和内容有了新的拓展。三是在学术理念和观点上有了新的梳理和提升。四是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方面有了新的借鉴和运用。

(二)2006年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及2007年预测

1.2006年经济社会运行态势

①2006年经济运行态势

2006年,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趋势,整体运行态势可概括为发展增速、质量提高。

A.地区生产总值较快增长

2006年1—9月份,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08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1.2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51.13、948.42和59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6.1%和7.7%。

B.农业生产总值缓慢增长

2006年上半年,甘肃省累计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31%;累计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9.72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为近七年来最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自然灾害严重。

C.工业保持快速增长

与全国工业经济高速运行趋势基本一致。1—9月全省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99.34亿元,工业在全省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份额达到44.63%。同比增长16.6%。

D.全社会固定资产平衡增长

2006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6.42亿元,同比增长19.15%,增幅回落6.46个百分点。1—9月增长20.33%,比1—8月又提高了0.2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二产业,增长34.72%;居第二位的是房地产开发,增长29.80%;第三位是农村投资,增长27.02%,同比提高11.02个百分点,居首位。

E.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效益状况运行良好,工业实现利润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月份实现利税总额160.20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05%,同比提高49.83个百分点,综合经济效益持续好转。

F.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财政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91.55亿元,同比增长32.88%。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90.6亿元,较上年增长35.26%。

G.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受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政策性增资因素的拉动,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9月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375.81元,同比增长14.0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08.16元,同比增长9.68%,工资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长,成为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H.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增速与全国相比仍有差距,上半年增速不仅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而且在全国和西部均处于倒数第二;二是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下降,由2002年的41.79%下降到2007年的33.03%。三是投资增速下滑,结构不尽合理。前三季度比全国投资增速低6.55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低9.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农业投资份额偏少。四是价格涨幅超过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五是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②2006年社会运行态势

2006年甘肃社会运行的总体态势可概括为良性运行、平稳的谐。

A.人口自增率小幅回升

受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逐年增加和出生率上升的影响,甘肃省自2005年起,人口自增率以超过0.2个千分点的速度持续回升,2007年期末,甘肃省的人口自然增率将接近6.5‰;人口总量低速度增长,全年净增长人口超过17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生育旺盛期妇女的人数继续增加,比例继续上升。

B.就业状况略有改善

2006年前半年,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1.51人(全国为1.54人),至8月底,全省新增就业15.3万人,至2007年底,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8万,力争实现20万。

C.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31.09%。近几年来,年均连续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D.基本医疗保障和城市低收入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

2006年7月底,全省已有57.7万城市低保人员参加了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8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全省参合率达到90%,惠及农民1780万人;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实施方案,将263万城镇非职工人员和各类学生纳入了保障范围;2007年实我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1万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E.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向基层稳步推进

2006年底,完成全部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全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面将达100%。“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6.78%提高到2006年底的89.42%。医疗卫生方面,至2007年1季度,全省已建成具有“六位一体”功能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0个,覆盖城市社区人口达263.2万人,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37.1%。

F.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建设速度加快

一是社会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到年底已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监督、自然灾害救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制度和网络体系。二是加快城乡社区建设。三是新农村建设进入新阶段,试点村达到689个。

G.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是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差距、收入差距、现代化水平差距)。二是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入差距仍在拉大。四是环境质量较差。

2.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①经济形势预测

2008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表1.1 2006年~2007年甘肃省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img3

通货膨胀预测

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2007年上涨5.0%。已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胀有多种类型,依胀幅可分为:零通胀;爬行式(2%左右);步行式(3%~4%);温和的(4%~7%);急速的(6%以上);恶性的(15%以上)等等〕。

③社会形势预测

党的“十七大”绘制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指导思想,确定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战略,将会让甘肃省2008年的社会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继续保持平稳和谐的运行态势。但基本省情从6个方面制约着甘肃社会建设的进程:一是经济发展处于刚刚启动阶段,地方经济实力在全国乃至西部处于明显落后状态,这一省情对甘肃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二是人口总量处于中速增长期,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仍然处于上升阶段,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一基本省情决定了甘肃未来较长时期内将一直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以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三是城乡人口的相对贫困面仍然较大,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一省情决定了甘肃对社会保障的需求面大、类型多;四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资源开发不足、投入缺乏,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省情决定了甘肃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较弱,城市化将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五是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六是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特别是城乡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将会从多方面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需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1.经济篇中新增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甘肃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和发展对策”、“甘肃消费形势分析与预测”、“甘肃交通运输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等四个专题,提请大家关注。

2.甘肃省社会和谐评价指标体系专题是一项创新性研究,首次测量了甘肃社会的和谐度(56.64%)。

3.甘肃省人口的健康风险及其干预系统建设专题首次使用健康风险概念,提出了今后甘肃人口健康风险干预体系建设的建议。

4.甘肃城市农民工调查分析专题用定量调查方法对农民工的幸福感(高20.3%,认为低29.3%)、阶层意识(认为下层的占66.4%)、未来打算(回乡的占54%)、工作满意度(偏中)等进行了调查,在甘肃属首次。

5.甘肃宗教文明建设专题首次提出和使用了宗教文明、宗教关系和谐概念,并得到96%的以信教为主的调查对象的认同。

6.甘肃农村公共产品配置专题是对这一领域首次涉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二、《2006—2007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分综合篇、生活感受篇、社会评价篇和热点问题篇等四部分,对2006年度甘肃省舆情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方式及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重大社会中介事项发展趋势的研判,预测了2007年度甘肃省舆情发生发展趋势,评估舆情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引导和干预的对策建议。

传统的蓝皮书编写主要依靠官方的文献和统计资料,由少数专家分专题完成。为了充分体现甘肃舆情的特点,课题组成员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资料的同时,强调注重运用社会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

2006年4月至8月,全院30多位研究人员分组赴全省兰州市、天水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平凉市、陇南市、甘南州及相关所辖城关、七里河、安宁、红古、崆峒等区,榆中、永登、秦安、临洮靖远、古浪、永昌、静宁等县,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足迹布于全省中、东、西、南各地区,行程5000余公里。调研中,发放各类问卷1357份(收回有效问卷1317份);组织座谈会18次;访谈人数443人;收集书面资料210万余字。

《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特点:一是性质明确,重点突出。该书的性质就是全面反映甘肃年度社情民意,全书分综合篇、生活感受篇、社会评价篇、社会热点篇、专题报告篇五大部分,共21个研究专题,涉及甘肃各个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政方针的看法和反映,特别是在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上的社情民意。二是高度重视深度分析。蓝皮书作为社科研究单位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主要是根据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一些认识背景和理性思路,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民意调查。蓝皮书要求在大量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从学术视角以专家观点进行深度分析,探索大量舆情现象背后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形成演变的规律性,以对未来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出可供决策参考的可靠结论。三是强调对策建议。选择科学、正确的对策建议是蓝皮书的落脚点,但在一定的趋势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对策的选择又是多种多样的。甘肃社科院在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对策的选择首先要有科学性,既要以坚实的基础理论作支撑,又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其次要有针对性,既要符合省情,对症下药,又要取得经验,有助于全国同类问题的解决;最后要具有操作性,既能够与实践对接,变为工作方案,又适度超前,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谋划,真正发挥智库作用。

该书指出,2005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展顺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干部群众对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十分积极,认为这是近年来党的重大决策中同老百姓利益最密切、将会给群众生活带来最多实惠的决定。作为甘肃舆情主体的人民群众,对全省国家社会管理者的执政能力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给予了理性的评价;作为甘肃舆情客体的国家社会管理者,通过对一些急迫的民生问题的处理,及时地回应了民众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甘肃舆情主客体的互动,呈现出良性的态势。同时,还应看到,由于一些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出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广大群众围绕相关的热点问题议论较多,思想忧虑和情绪波动也较大。这类情绪虽非舆情主流,但由此引发的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显示,甘肃省77.78﹪的工人、79.87﹪的农民,对当前个人生活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70.18﹪的工人、76.62﹪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持乐观或比较乐观的态度。甘肃省工人、农民认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就业问题,医疗问题,物价上涨问题。

通过对我省十大社会阶层的问卷调查,经综合统计,医疗、教育和养老问题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程度最高的三大热点问题。其后,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依次是: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住房问题和安全问题(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社会治安)。

调查组还在甘肃省委党校举办的理论研讨班上,对参加研讨的中层党政干部,就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以及民主政治建设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有55﹪的干部对甘肃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持一般和观望看法的分别占20%、15%,持“消极”和“失望”态度的分别占7.50%和2.5%。在社会形势问题上,多数干部对教育公平上存在的问题,如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采取不平等政策等,发表了批评意见。在道德观念的嬗变上,57.50﹪的干部认为要“加强传统道德观念”,50﹪的认为要“研究和确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兴道德观念”。在如何构建新兴道德观念的问题上,70﹪的人选择了生存道德和发展道德,其他依次是竞争道德(占60﹪),幸福道德(占45﹪)。在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多数干部在肯定甘肃省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坦诚的批评意见。尤其对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杜绝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课题组还对兰州地区百名社科理论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访理论工作者,对2005年以来甘肃经济发展状况持基本肯定的看法:29.3﹪的被访者认为“比较健康”,45.7﹪的认为“基本正常”,认为“不太健康”的为23.5﹪。分析认为,社科理论工作者对甘肃发展的期望值高于一般民众甚至党政干部。

课题组认为,2007年甘肃省舆情整体上仍将保持健康、积极的状态。与2006年相比,舆情热点将更加丰富,舆情涉及领域将更加广泛。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揽子体制改革成效如何,深层次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能否缓解、改善,将对2007年舆情走向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之,经过辛勤劳作以极大的努力完成的《2006—2007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和《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取得了成功,但书中依然存在十分明显的缺憾和不足,各部分之间的研究深度、分析水平和预测结果很不平衡。尤其是完成一部省级的舆情蓝皮书,在国内尚属首例。由于这项工作,是在理论准备还不够充分,没有前车之鉴可寻的情况下进行的,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在组织编写蓝皮书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后续出版蓝皮书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同时建立和锻炼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骨干,都是本省各学科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

两本蓝皮书出版后,媒体宣传达到了高潮。2007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我院联合举办《2006—2007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06—2007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成果发布会后,掀起了两轮媒体宣传高潮,一是1月9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改革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中通社、甘肃卫视、甘肃公共频道、兰州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兰州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鑫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广网、国务院新闻办网、新浪网、法制网、中国甘肃网、甘肃政府在线、网易新闻中心、中国兰州网、香港中通社网、凤凰新媒体、中国台湾网等50多家网站进行了平面和立体的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我院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1月20日,《光明日报》刊发了陈宗立撰写的关于我院编写的甘肃蓝皮书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一台早间《朝闻天下》读报节目做了介绍,当晚甘肃卫视《今日聚焦》对蓝皮书进行了长达13分钟的专题报道和宣传。随后《中国社科院院报》也做了宣传报道。如此声势浩大的媒体宣传在我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