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呼吸病概要

呼吸病概要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有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密切相关,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较非吸烟者高2倍以上,肺癌发病率高4倍以上。X线检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胸痛伴高热和呼吸困难,多为肺炎或胸膜炎;肺癌侵及胸膜和肋骨以及胸膜间皮瘤病人,出现固定部位的持续性

二、呼吸病概要

呼吸系统在人体的各系统中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接触面积很大。成人静息状态下,每日约有12 000L气体进出呼吸道,有3亿~7.5亿肺泡(总面积约100m2)与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氧,并将二氧化碳排至体外。在这过程中,外环境中的有机和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异性蛋白过敏原及有害气体等,均可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引起疾病。此外,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所以其他部位的病变也可以到达肺,引起肺部病变,反之,肺的病变也能引起肺外病变。

近年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有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根据我国1998年死亡原因调查,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病死率占第四位(占死亡总数的14.08%) ,而在农村则占第一位(占死亡总数的24.26%) 。这就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努力,做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

(一)呼吸系统常见病因

1. 感染 这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及原虫等病原体。解放后肺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结核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已显著下降,肺部炎症的致病菌也有了很大变化。近20年来,肺炎球菌感染的比率不断下降,而阴性杆菌感染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厌氧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也较为常见,各类细菌中的耐药菌株也在迅速增加。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如军团杆菌、卡氏肺孢虫、肺炎衣原体等。

2. 变态反应 Ⅰ~Ⅳ型变态反应,均可引起肺部疾病。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于支气管哮喘;Ⅱ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反应,见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Ⅲ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反应,见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其典型代表是结核菌素试验,也见于其他病原体感染、肿瘤免疫和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

3. 理化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粉尘等吸入密切相关。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超过1 000µg/m3时,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明显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硅、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黏膜,降低和损害肺清除和其防御功能。工业发达国家的肺癌发生率较工业落后国家高,说明与工业废气中致癌物质污染大气有关。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密切相关,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较非吸烟者高2倍以上,肺癌发病率高4倍以上。

4. 肿瘤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半个世纪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约相隔15年增加1倍。虽已证明肺癌发生与吸烟有关,但真正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肺部转移癌也较常见,常来自泌尿生殖系统、胃、肠、肝、乳腺、肾上腺、骨等组织器官。肺部的良性肿瘤较少见。

5. 全身疾病的肺部表现 不少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多种疾病,如休克、严重感染等,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心源性和许多非心源性原因可引起肺水肿;白血病、淋巴瘤等均可引起肺部损害。

6. 其他 某些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肺部疾病,如肺部肉芽肿、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肺泡蛋白质沉积症、肺泡微石症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与其他系统疾病一样,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诊断的基础。X线检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应结合常规化验和其他检查,进行全面而综合分析,力求作出病因、解剖、病理和功能的诊断。

1. 病史 了解是否有肺部毒性物质的接触史,如有无各种有机和无机粉尘、发霉干草、空调机等接触史;询问吸烟史、生吃螃蟹或刺蛄史;有无使用可致肺部病变的药物史,如博来霉素、胺碘酮可致肺纤维化,β-肾上腺素能阻断药可致支气管痉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呼吸肌肌力降低等;支气管哮喘、肺泡微石症等可有家族史。

2. 常见症状 呼吸系统的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和胸痛等。这些症状虽无特异性,但仍各有特点,通过仔细询问和分析可作为诊断的重要线索。

(1)咳嗽:急起干咳常为上呼吸道炎症,伴有发热、声嘶者,常为急性病毒性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炎;缓起的刺激性咳嗽可能为支气管阻塞、狭窄;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多在寒冷季节发作,气候转暖后缓解;体位改变时咳嗽加剧,常见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高音调的咳嗽,常为肿瘤阻塞支气管;夜间阵发性咳嗽多见于左心衰竭。

(2)咳痰:分析痰的性状、数量、气味、颜色及其伴随症状,对诊断有一定帮助。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咳白色泡沫痰或黏液痰,急性感染时为脓性痰;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者,常咳大量脓性泡沫痰;急起发热,咳嗽,铁锈色痰,为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肺水肿时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阿米巴病时痰呈咖啡色;肺吸虫病人痰呈果酱色;咳棕红色胶胨状痰提示克雷伯杆菌感染;臭痰提示某些厌氧菌感染;畏寒、发热,数日后咳出大量脓臭痰,多为原发性肺脓肿;年龄在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出现刺激性咳嗽、血痰、胸痛时,应注意支气管肺癌的可能;痰量增减,分别反映感染加剧和缓解,但是,痰量突然减少,且体温升高者,可能为支气管引流不畅。

(3)咯血:常见病因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和支气管炎。分析咯血量、次数、血的性状、伴随症状等有助于诊断。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和慢性肺脓肿常是大量咯血的原因;肺结核、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炎以血痰和少量咯血多见;初次咯血者,老年人以支气管肺癌多见,青壮年以肺结核多见;自幼反复咯血多为支气管扩张;咳脓血痰者见于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咯血伴胸痛见于肺炎、肺癌和肺栓塞。

(4)呼吸困难:急起的呼吸困难伴有胸痛,常为气胸、胸腔积液、肺炎或肺栓塞;左心衰竭时常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等疾病;支气管哮喘为反复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双肺哮鸣音;喉头水肿、喉炎及支气管炎症水肿、肿瘤和异物等引起的上气道狭窄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伴有三凹征。

(5)胸痛:肺和脏层胸膜对痛觉不敏感,炎症等病变累及壁层胸膜时,发生胸痛。胸痛伴高热和呼吸困难,多为肺炎或胸膜炎;肺癌侵及胸膜和肋骨以及胸膜间皮瘤病人,出现固定部位的持续性隐痛,进行性加剧,乃至刀割样痛;突然出现的胸痛、气急有可能为自发性气胸;胸痛还可由非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如心脏、纵隔、食管、膈和腹腔等疾病均可引起胸痛。

3. 体征 根据病变的范围、性质、部位不同,胸部疾病的体征可完全正常或明显异常。气管、支气管病变,以干、湿性啰音为主;肺部炎症有呼吸音性质、音调、强度等变化,如肺炎出现吸气时小水泡音,大片炎症呈肺实变体征;胸腔积液、气胸和肺不张均有相应的肺部体征,还可伴有气管移位。

肺部疾病还可有肺外表现,如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杵状指(趾) ,某些支气管肺癌病人可有肺性骨关节病,还可有异位内分泌等的类癌综合征。

(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 许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有时胞浆内可有毒性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有过敏性因素或寄生虫感染。

2.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胸部透视,可观察到被心膈掩盖的病变,并能观察膈、心血管活动情况;后前位和侧位胸片,可显示病变所在的肺叶肺段;前弓位胸片可显示第一肋骨和锁骨后病变;高电压、体层摄影和CT扫描,能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病灶内部结构,以及有关气管支气管的通畅程度;支气管造影可显示支气管腔壁的情况;支气管动脉造影可诊断咯血和灌注化疗。

(2)超声检查:对胸腔积液(包括包裹性积液)诊断灵敏,还可定位,指导穿刺,对肺表面和胸膜的某些实质性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其标本可获病理学、细胞学或病原学诊断。

(3)磁共振(MRI)检查:对纵隔疾病、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动脉栓塞有较大诊断价值。

3. 纤维支气管镜 纤维支气管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纤维支气管镜可观察到全部1~4级、大部分5级和部分6级支气管,可明视下活检、刷检、针吸、抽吸、照相、录像等。对肺周边性和弥漫性病变可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还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小异物,治疗咯血,以局部注药、高频电刀、激光、微波等方法治疗肿瘤。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其灌洗液可作细胞分类计数,行微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酶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检查,以利病原学和病理学诊断。

4. 肺和胸膜活组织检查 在活体上取肺、胸膜组织供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肺周边肿块、弥漫性肺病和胸膜病变的重要方法。通常,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进行肺活检,也可局限性剖胸肺活检,对于弥漫性肺病和脏层胸膜下肿块,亦可经胸腔镜肺活检。胸膜活检一般用钝头钩针进行,也可在超声波、X线或CT引导下穿刺,或胸腔镜下直视活检。

5. 胸腔镜和纵隔镜检查 经肋间隙插入胸腔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反复发作的气胸有诊断价值,还可用于肺表面和胸膜病变的活检,胸膜腔内异物摘除和烧灼止血等。纵隔镜用于纵隔内肿块及淋巴结肿大的诊断,还可行囊肿摘除、脓肿切开等。近年来,由于CT和MRI的应用,纵隔镜有被取代之势。

6. 细菌学检查 痰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优势菌,特别是细胞内细菌,有诊断价值,查结核杆菌宜厚涂片抗酸染色镜检。痰液、胸液可作多种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咳痰常被口腔和上呼吸道内长存菌污染,定量培养较好;痰涂片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为相对污染少的标本,定量培养菌量≥107cfu/ml可判断为致病菌。最好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吸引,或经纤维支气管镜保护性毛刷取样,或经皮肺穿刺等,直接由下呼吸道取分泌物培养。

7. 呼吸功能测定 通过其测定可以了解呼吸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及程度。对某些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而肺间质纤维化、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肺切除术后均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这些变化常在临床症状之前已存在。

测定通气与血流在肺内的分布、右至左静脉血的分流,以及弥散功能,有助于明确换气功能损害的情况,如肺纤维化疾病的弥散功能损害尤为突出。

呼吸肌功能和呼吸中枢敏感性反应性测定,再结合动脉血气分析,可对呼吸衰竭病理生理有进一步了解,并能对呼吸衰竭的性质、程度以及防治和疗效判断等作出全面评价。

8.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测定 对危重病人抢救有重要意义。常用指标有: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 、标准碳酸氢盐(SB) 、实际碳酸盐(AB)和剩余碱(BE)等。用上述指标可以判断有无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其类型,若同时测定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还可计算阴离子隙(AG) ,用以判断三重酸碱失衡。

9. 放射性核素扫描 应用133氙雾化吸入和巨聚颗粒人白蛋白99m锝静脉注射,对肺区域性通气/血流情况、肺血栓栓塞和血流缺损,以及占位性病变诊断有帮助。近年发展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采用18F二脱氧葡萄糖、11C乙酸或13N氨水可以较准确地对<1cm的肺部阴影及肺癌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进行鉴别诊断。

10. 免疫学检查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原理,可用抗原检测抗体或用抗体检测抗原,常用凝集试验、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和放射免疫等法检测。目前,对军团杆菌、肺炎支原体、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可通过测定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测定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有助于支气管哮喘诊断,癌胚抗原测定对肺癌诊断有参考价值。

11. 分子生物学检查 常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体外扩增DNA,目前可用于结核杆菌、军团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弓形虫等的诊断。

12. 抗原皮肤试验 如支气管哮喘的过敏皮肤试验,可能发现过敏原,有助于抗原脱敏治疗;对结核病,某些真菌和寄生虫的皮肤试验,可了解是否已受感染。

13. 其他 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1抗胰白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分别有助于结核病、肺气肿和肺癌的诊断。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有助于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

(四)呼吸系统疾病分类

呼吸系统疾病大体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肿瘤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四大类。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患病率1.95%。现在,通过小气道功能测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作出早期诊断。吸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密切,吸烟无症状的青年人,小气道功能已有异常,被动吸烟者亦受影响,戒烟7年后小气道功能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可通过气道反应性测定来发现。在工业发达国家,哮喘患病率大约1%。其发病机制很复杂,根治尚困难,均需继续深入研究。

2. 肺炎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但是,医院内感染肺炎和老年肺炎病人的病死率仍然较高,肺炎的发病率也并未下降。

随着时代的进展,肺炎的病原体有了明显变化,细菌性肺炎所占比例减少,且病原菌也明显改变。医院外感染肺炎中,肺炎球菌相对减少,革兰阴性菌、支原体相应增多。医院内感染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许多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由于长期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抗癌药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调,可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如真菌、卡氏肺孢子虫感染。近年来,军团杆菌肺炎有所增加,还新发现肺炎衣原体肺炎。

关于肺炎的防治,应密切结合临床,尽力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合理选用抗生素,并不断研制新的抗生素,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还应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

3. 肺结核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国结核病防治网的建立,有效抗结核药相继问世,我国结核病控制取得很大进展。解放初期结核病病死率为200/10万以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部分城市降为40/10万。1979—1990年全国进行了3次大规模抽样调查,其患病率由717/10万降至523/10万,平均每年递降2.8%。但1990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下降不均衡,沿海地区较边远和内陆省区下降较快,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我国结核病防治任务还很艰巨,其重点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此外,随着细菌耐药问题的日趋严重,结核杆菌耐药问题也有所发展。

4. 肺癌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不断增加,在美国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于恶性肿瘤之首,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肺癌亦占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常规的影像学及细胞学检查,对肺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因而,临床确诊时多数已是晚期。

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中药,其中仍以早期发现,手术切除疗效较好。近年来,对小细胞肺癌采用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或放疗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说,肺癌疗效不佳。近年来开展了对肿瘤转基因、免疫、生化,以及单克隆抗体作为放射性核素和药物载体等研究,以探索肺癌的诊断治疗新途径。但就目前来讲,积极开展预防更加重要,如劝阻吸烟、注意有关致癌因素的一级预防等,以降低肺癌发病率;对高危人群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病例,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存期限。

5.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该病主要侵犯肺泡壁和肺泡周围组织,已知有百余种,发病隐袭,呈慢性过程,偶可见急性,大多数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也应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