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圣人之所以不出问题,正是由于他总是担心出问题,所以才不会出问题。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做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原文】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也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就没有缺点。

【解析】

这段话读起来很拗口,但却意味深长。老子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于求知而言是最好的态度;不知道却硬装知道,这就成问题了。只有唯恐会出问题,才不会出问题。圣人之所以不出问题,正是由于他总是担心出问题,所以才不会出问题。事实也确乎如此,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进程中,作为个体的人,既不可能完全不了解它,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它的变化规律。“知”与“不知”,“是”与“不是”都具有相对性,而不可能是绝对的;哪怕是对真理的认知,我们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而不可能完全达到绝对的程度。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只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认为,对待求知的态度,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应该说是对老子《道德经》这一章节的最好的诠释。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越是有学问,越是有真知灼见的人,越是谦虚谨慎和诚实,即使是对已知的部分,也常常是持探讨、甚至质疑的态度,虚怀若谷。而那些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其实是肚里空空,却目空一切,甚至不惜肆意贬低别人借以抬高自己。这样的人,自然在道德上也存在问题,至少也是丝毫没有自知之明。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做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与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官员,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表现了“万事通”、“博学家”的“风采”,下基层、搞调研在情况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时候就发指示、提要求、做决定,流露出一种“傲视万众”、“唯我正确”的态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决定,有时与基层的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基层照此做下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位青年曾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可见,知识越是增加,“无知感”越是强烈,这就是有成就的伟人、学者们的普遍体会。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由此可知,对于平凡人的我们,就更应懂得求知和学问的道理,大人物尚且如此,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惑而不从师”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