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诉讼法学研究

诉讼法学研究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卢永红《请求抗诉权与上诉权——兼论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一文,认为刑事司法制度中对受害人权利保护应当与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一样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蒋为群《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研究》一文,认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机能在于实现合理的审理结构所产生的要求。
诉讼法学研究_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第六节 诉讼法学研究

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

(一)关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障。卢永红《请求抗诉权与上诉权——兼论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一文,认为刑事司法制度中对受害人权利保护应当与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一样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论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的错位》(《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一文,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目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程序错位”。俞树毅《科学证据DNA检验及其结论之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一文,探讨了建立DNA鉴定的司法审查程序、对嫌疑人、被告人的告知程序等意义。祁亚平《CPS技术鉴定的使用界限》(《甘肃科技》2006年第2期)一文,认为CPS的使用不是无原则的、也不应当是不受限制的。严军《非法证据及其效力探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一文,认为我国应严格确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王斐弘《建构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我见》(《人大研究》2003年第10期)一文,认为不问具体情况一律排除非法证据,似乎未必就是妥当的。

(二)关于刑事诉讼制度、程序等问题。王宏璎《控辩平衡对律师辩护制度的要求》(《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对侦查监督、辩诉交易、简易程序、沉默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卢永红的《从契约自由角度审视辩诉交易》(《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陪审制的两大基点》(《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和《抗辩制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公诉程序论纲——英国刑事司法程序的启示》(《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期)文章,就健全我国诉讼程序和相关诉讼制度进行了探讨。俞树毅的《刑事羁押司法审查与控制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和《刑事事自诉人范围及自诉案件性质探析》(《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2期)文章,对上述DNA技术进行研究之外还对刑事诉讼中的羁押制度以及自诉人的范围和自诉案件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王斐弘《质疑“不枉不纵”》(《长白学刊》2004年第1期)一文认为“不枉不纵”作为一项刑事政策和执法理念隐含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务背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二、民事诉讼研究

杜睿哲《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一文,对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参与权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蒋为群《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一文,对民事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进行了研究。周桂党《论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的自认——兼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对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的自认问题进行了探讨。蒋为群《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一文,认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机能在于实现合理的审理结构所产生的要求。杜睿哲《论民事诉讼中的部分判决》(《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和《判决的补正探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文章,针对民事诉讼法第139条和140条的规定对部分判决的相关问题以及判决补正程序的启动、判决补正的权限、判决补正的期限及判决补正的效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行政诉讼法的研究

杨红《行政被告缺席问题的理性思考》(《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认为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宜缺席。此外,周桂党、杨红编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刘淑君、杨红、李积霞编著《入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法制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书,都对行政诉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