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童年隐忧的社会成因

童年隐忧的社会成因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但儿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对成年人行为方式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最为明显的是,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儿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巨大的指导和制约作用。
童年隐忧的社会成因_童年的隐忧:来自童年社会学的观察

二、童年隐忧的社会成因

●童年之所以隐忧,是因为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一系列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表明,个人的社会化是在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社区、工作单位等环境中完成的。儿童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便开始了对儿童的影响。因此,对现在儿童童年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必须立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身规律和需要,必须全面考量儿童驻足和生活的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必须认真审视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人对待儿童童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必须透过叠加在儿童身上的社会期望、家庭期望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的重重迷雾,才能还原儿童童年生活的图景。

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不同时代的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现代传媒技术的日益创新,现代儿童童年的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变革速度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成人世界中存在着一系列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儿童童年生活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不但儿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现在的儿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已经与他们的父母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巨大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结构的调整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充分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转型对于儿童成长造成的影响在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所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对待儿童的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诸多社会环境的协调性,造成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童年之所以隐忧,是因为成人世界还缺乏指导儿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变化的知识与手段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决定了社会各种因素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成年人必须具备基本的儿童社会化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基于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特别是儿童由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使儿童对成年人怀有依恋、敬爱和畏惧的感情。因此,对成年人行为方式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最为明显的是,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儿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巨大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正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对成年人行为方式模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习惯。现代社会生活不断加快的变化趋势,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成年人必须拥有帮助儿童应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的知识和能力。在现代传播媒体对儿童影响越来越深刻的时代背景下,成年人是否具备指导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变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能否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思想观念、情绪情感和行为方式。关系着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尽管是我国几千年来在儿童教育方面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但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在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和现代人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面前,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说“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是儒家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遭遇了令人难堪的尴尬境地。现如今,由于很多成年人曾经的童年大都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度过,所以,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许多成年人都希望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儿童消费市场以及日益多样化的儿童生活用品,在如何既要满足儿童的需要、又必须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让儿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方面,许多家长迷失了方向。在教育孩子的行为上却表现出了许多矛盾的做法。一些家长一方面尽量满足着孩子的各种需要,生怕在物质生活上委屈了孩子;另一方面,当面对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不节俭的行为时,却无可奈何;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养成勤俭的生活态度,经常对孩子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理念,另一方面,却在孩子消费方面讲究排场和高消费,讲究名牌;一方面,经常给孩子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传统古训,另一方面,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方面给孩子讲“孔融让梨”历史典故,另一方面却争先恐后地在公共场合挤车抢座位;一方面经常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另一方面自己却很少读书,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方面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另一方面却又到学校替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替儿童做一切;一方面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另一方面却在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对老师无理漫骂……

总之,现代社会的变化以及成年人缺乏指导儿童适应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有效进行,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效果。

●童年之所以隐忧,是因为强势的成人世界对童年的漠视

儿童之所以是儿童,是因为儿童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童年之所以成为童年,就在于童年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需求和特征。在历史的轮回与社会的变迁中,儿童总是不断地被按照成人世界的期望所塑造和整形。现代传媒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创新,使得现代社会生活中强势的成人化色彩日益浓厚,成人世界在不断向儿童全面曝光的同时,漠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行为日益普遍,儿童的愿望、儿童的需要被淹没在成人化色彩日益浓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不断增强的竞争性,导致成人世界对儿童的社会期望明显增强,特别是父母与日俱增的对儿童功利化的期望,加剧了整个社会对儿童心灵世界的忽视,对儿童童年身心发展需要的漠视。现如今,社会似乎忘记了儿童的成长需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基本规律,总是单纯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而忘却了儿童自身的心理感受,过度成人化的因素广泛渗透在整个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在学校教育领域、在家庭教育领域,成人总是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期望、对社会竞争的忧虑,毫无遗漏地传导给了儿童,使儿童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成人化的色彩。“好孩子”几乎是所有成人对儿童树立的榜样,尽管关于“好孩子”的内涵一直在变,但听话、处处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只要儿童的思想、行为能够符合成人的意愿,就是一个“好孩子”;反之,儿童哪怕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出丝毫的与成人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举动,都有可能被称之为“不听话”的孩子。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儿童的需要、儿童的特点被不断漠视。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儿童的童年总是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关系之中,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关系中,社会、家庭、学校、父母、同龄群体等不同的因素对童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童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独特的时期,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需要一系列能够顺应这个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时代,成人社会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各类物质资源方面,对于儿童成长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关注的太少,大多数成年人忽视了为儿童构建起合理的社会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最为明显的是,现如今除了家庭以外,儿童能够拥有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日益减少,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家庭居住环境、现代的人际关系形式、现代成人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儿童交往的社会网络,属于儿童自己的活动空间日益缩小。儿童群体的社会网络日益碎片化,使以游戏活动为主体的许多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精神联系功能丧失殆尽。在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边界日益模糊的现代社会,许多儿童的童年生活过早地蒙上了成人化的色彩。在日复一日的成人化的要求中,儿童透支着本来属于童年的身体、智力和心理需要,童年生活的快乐元素被成人化的要求消耗殆尽。童年的心理需要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性,造成了儿童童年生活的隐忧重重。

也许人们还没有从如今的“宅男”、“宅女”等许多时髦的词汇中醒悟过来,也许还很少有人追问这些由年轻一代创造的词汇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意义。如果作为祖国花朵的儿童仅仅开放在宅内,很难形象地描述这些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将会是什么样景象。

●童年之所以隐忧,是因为真实的社会生活元素日益远离了儿童世界

现代传媒技术、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更新,日益为儿童营造着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真实的世界日益远离着儿童的童年生活。以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传播媒体为儿童创造的拟态的生活场景,使童年生活日益缺少现实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儿童面临的是一个与他人同时存在又转眼即逝的场景,儿童已经不再拥有动感十足的游戏场景和与同龄伙伴追逐戏耍所产生的真实的情感和心灵感应体验了。现代传播媒体以其强大的感情征服力和渲染力,不但形成了成人世界向儿童的全面曝光,使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成人世界里的欲望和游戏,而且不断诱导着儿童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娱乐观念与娱乐方式。伴随着儿童游戏活动从真实的自然场景游戏向虚拟的网络游戏的改变,网络游戏似乎成了现代儿童最直接、最便捷的游戏方式,在网络游戏中,虽然儿童可以选择的游戏形式很多,但这种种类繁多、速度更快的游戏活动并非是儿童感官功能的延伸,并不是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的结果,更多的是程式化的人为技术化的结果,在这种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灵依然是孤独的。与此同时,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真实的社会身份被隐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虚拟的网络在世界里的一系列不良信息,日益侵蚀着儿童的精神世界,包括色情、暴力等内容日益使儿童的感觉器官钝化,使部分儿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如今,很多儿童一旦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就表现出少有的老练和成熟,而在现实世界里却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幼稚。由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逐渐远离了儿童,儿童童年生活的特征及其乐趣也随之消失。同时,以网络为主体的虚拟世界在儿童童年生活中的逐步渗透,日益改变着儿童家庭内部的交流方式,使得社会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使儿童的内心世界出现对成人封闭的局面。并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些儿童回避学习压力、逃避现实的场所。

●童年之所以隐忧,是因为童年生活境遇的差异

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是影响儿童童年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不同,儿童的童年生活面貌也就不同。从根本上说,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差异,是导致一些儿童具有别样化的童年生活的主要社会因素。

在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儿童童年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然而,我们不应忽视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群体之间的生活差距明显存在。根据联合国2004年报告,我国2001年的基尼系数为0.447,最穷的1/5人口占总消费的4.7%,最富的1/5人口占总消费的50%,贫富比差为10.7。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道,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9]由于整个社会差距的现实存在,我国儿童童年生活的境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教育、媒介等儿童生活资源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地区儿童的教育资源、媒介资源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儿童的动画节目、卡通图书和儿童读物问题,但对占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二的农村孩子来说,这些措施还不能完全改变我国儿童生活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目前我国开展的“手拉手”活动、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等活动,充分说明了我国儿童童年生活境遇的不同。

与此同时,基于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儿童的生活环境还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一些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生活环境还有待改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家庭离异儿童的童年生活还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被拐卖儿童的童年生活还充满了艰辛。部分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而且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部分生活困难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曾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全国各地的儿童,当采访人员问一些儿童他们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时,一个北京的一个儿童回答说他想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的一个儿童却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也许在这名想要一双白球鞋的西北落后地区的儿童看来,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得到一架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是该整个社会做好准备,应对童年面临的种种新的挑战的时候了。

【注释】

[1]触摸童年——修饰:童年印象〔J〕中国教师,2004年第6期。

[2]〔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童年的消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内地百分之七十八的儿童不快乐〔EB/OL〕中国新闻网,2004年6月2日。

[4]调查显示:孩子的幸福感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条件〔N〕钱江晚报,2005年12月1日。

[5]转引自: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互动式亲子辅导登陆兰州〔EB/ OL〕甘肃新闻网,2007年10月29日。

[6]李薇薇:我国约3000万儿童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EB/ OL〕新华网,2005年1月26日。

[7]张琳:您的孩子快乐吗〔EB/OL〕搜狐网,2004年10月9日。

[8]转引自何树青:童年之死〔J〕新周刊,2005年第11期。

[9]转引自李荣、杨华:也谈对转型期我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认识〔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