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

国外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文化失调论文化失调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变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如,堕胎仍是美国社会至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1935—1954年,价值冲突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国外关于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

1905—1918年,社会病态论在美国曾占主导地位。该理论将社会比做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人或群体不能保持健康状态,不能保持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关系。一般认为,良好的社会状态是健康的,而脱离道德期望的个人与情况(即妨碍社会正常机能的个人或情况)则被认为是有“毛病”,因此也是坏的。所以,社会问题就是违背了道德期望。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即是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解决办法则是施以道德教育

(二)文化失调论

文化失调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变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当各个组成部分变化速度不一并出现较大差距或错位的时候,就形成了“文化堕距”。具体来说,物质文化由于积累性的发展而变化快;非物质文化的变化与物质文化的变化相比则相对缓慢。因此,人们接受物质文化比接受新思想等精神文化容易得多。一般说来,文化的变迁总是从经济科技等物质文化开始的,接着是各种精神文化,最后才是风俗习惯发生变迁。文化变速的差距引起文化失调,进而带来社会问题。

(三)价值冲突论

价值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富勒和迈尔斯,他们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堕胎仍是美国社会至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堕胎自由,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一些人则严加反对,因为它已成为威胁生命的社会问题。1935—1954年,价值冲突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四)行为偏差论

从1954年至今,行为偏差论仍有很大的影响,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在1938年发表的《社会结构与迷乱》一文中认为,当文化目标被过于强调,而且当获取这些目标的合法机会受到阻碍时,迷乱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区域的人们而言是很平常的事情。社会问题违反道德价值及社会制度所期望的规范要求,其行为或状况脱离制定规范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是偏差。偏差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社会化,限制学习所谓传统方式的机会,增加对偏差方式的学习,限制获取合法目标的机会,产生紧张、压迫感,并且导致以偏差方式来解除这些感觉。社会问题是指社会标准与社会现实之间被视为无法接受的差距,恶性的不可容忍的差距。解决偏差行为最好的办法是重新社会化,而重新社会化的较好对策是生活机会的重新分配。

(五)标签论

标签论从1954年以来也有较大的影响。该理论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构,是社会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客观方面,是偏差行为所产生的反应而不是偏差的起因和由来。某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受到大众或社会控制机构的注意,而社会反应只有在宣称的行为或状况被确认之后才可能发生。美国社会学家豪伟·贝克在1963年所写的《局外人》中指出,在社会群体中,偏差的产生是为了替那些犯法、构成偏差的人制定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应用到特别的个人身上,并将他标示为外来者。偏差行为者亦即被标示之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示化的行为。可以说,偏差行为其实不是个人行动的本质,恰是别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而产生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