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治安问题的成因

社会治安问题的成因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认为“不安全”的人数仍占9116%,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首位问题仍是刑事犯罪。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筑预防长堤。普及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严打”。强化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社区联防机制,有效管理外来人员和无业人员,遏制和消除社会治安隐患。
社会治安_聚焦:当代青年热门话题100 例

社会治安

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在他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安全的需要列为五大需要的第二个层次,仅次于生理的需要而居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社会治安,即是古往今来人们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

一个社会,人们安全感的高低同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是正相关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治安状况是比较好的。那时人们称颂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反映了城乡居民有很高的安全感。后来,由于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失误,频繁的政治运动,尤其是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社会治安随之日趋恶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政府在拨乱反正,加大了治理的力度,社会治安状况开始出现好转。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物欲的膨胀,利益的多元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滞后,社会治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据“零点调查”公司从1992年开始的社会安全感的调查,1992年至1994年社会治安整体稳定,1995年至2000年群众安全感稳中有降,2001年和2002年群众安全感跌至谷底,从2003年开始回升。

如今,社会治安的状况如何?国家统计局2005年2月6日公布的全国第四次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是,感觉“安全”的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4151%,感觉“基本安全”的人占56133%,感觉“不安全”的人占9116%。与2003年相比,感觉“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数比例持平中略有下降(感觉“安全”和“基本安全”两项人数比例相加,2003年为9112%,2004年为90184%)。从总体上看,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大局继续保持总体的稳定,严重刑事案高发势头得到遏制,突出的治安问题得到整治,治安混乱地区的面貌有所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了增强。

然而,认为“不安全”的人数仍占9116%,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首位问题仍是刑事犯罪。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有:一是刑事犯罪发案总量仍在高位运行,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二是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增长迅速,危害程度日趋严重;三是网络犯罪日益增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增大;四是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五是毒品违法犯罪,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六是未成年人犯罪占相当大的比例,流动人口犯罪日益突出;七是犯罪出现动态化、国际化趋势,打击难度加大。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犯罪。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9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21世纪初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犯罪总量持续增长;二是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呈上升趋势。

针对以上社会治安问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拜金主义”思潮导致价值取向倾斜。存在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罪犯约占45%,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劳而获型。这些未成年人往往一味追求物质刺激,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却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为达到享受的目的,却不愿付出应有的劳动,最终只能想歪点子、走邪路,不择手段劫取钱财,导致犯罪。二是攀比型。与不劳而获型未成年人相比,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存在一定的目标性,即拿身边的事、物作参照,其犯罪意图非常明显,并且带有一定的报复性质。如胡某(16岁)因赶时髦、迷恋网吧,自己没钱便向同学何某借,因而欠下一笔债务。何某又经常当着胡某的面数自己的钱,并且常带着手机到学校玩,使胡某内心很不平衡。当何某向胡某要债时,胡某便产生除掉何某劫取其钱物的残忍念头,伙同王某将何某杀害。

第二,受不良习气的影响,沾染江湖义气,导致人生观偏误。这类未成年人好事争斗,拉帮结派,讲江湖豪气、哥们儿义气,认为天底下的事没有干不成的,因此受不得约束,最终触犯刑律,走上犯罪道路。这类犯罪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大哥大”型。他们一向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行为霸道,做事专断,不计后果,往往是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如犯罪嫌疑人曹某,才14周岁,是犯罪团伙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其做事霸道,胡作非为,被同伙尊为“头儿”。二是“两肋插刀”型。他们一般喜好拉帮结派,江湖义气重,在犯罪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积极参与者,也是刑事案件中的主犯,他们对团伙中的组织者、策划者言听计从,干事迅速,不计后果。三是“盲从”型。多表现在学生团伙犯罪中,他们一方面因怕得罪同伙而加入帮派之中,寻求利益保护;另一方面在行为上表现得比较暧昧,起着帮伙作用,如某校15名学生团伙罪犯中,60%以上的只是跟随者,没有积极的犯罪行为表现。

第三,就业难,无业人员增多,增大了社会治安隐患。就业难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它在客观上使无业人员自然增多。这些人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有的甚至对社会充满敌视、不满情绪,一旦行为不能自控,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第四,社区治安管理与预防较为薄弱,遏制和消除社会治安的隐患力度不够。由于体制、资金等原因,导致社区治安管理不善,不能有效地管理外来人员及无业人员,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那么,怎样做好整治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呢?

首先,继续贯彻“严打”方针,保持“严打”态势,把“严打”整治斗争引向深入。坚持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对重大案件从重从快批捕、起诉,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提高办案效率;注重办案质量,坚持“两个基本”和“稳、准、狠”的办案原则;注重“严打”成效。

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筑预防长堤。一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营造未成年人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强化学校管理,注重因材施教,不偏不激,培养未成年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三是家庭、学校双管齐下,阻塞防范空隙,实施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预防框架。四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三,加大群防群控力度,强化社区管理。普及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严打”。扩大法制宣传,提高群众防控能力。强化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社区联防机制,有效管理外来人员和无业人员,遏制和消除社会治安隐患。

第四,健全、完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扩大就业渠道。疏通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为失业人员创造广泛的就业机会,努力缩短劳动青年的失业待业时间,降低失业率。还要加强信息交流,扩大劳务输出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