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疾病的社会成因

精神疾病的社会成因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6年6月19日,世界61个国家代表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卫生会议上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法,于同年7月22日签署,并于1948年4月7日正式生效。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且系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健康的定义,形成于半个世纪前,但直至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若是精神健康,则其含意将更为广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还突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健康状态。

一、什么是健康

传统的概念是视无病为健康(health)。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将有症状或体征并有实验室检查发现的称为疾病。若虽有些不适,但无客观检查发现的,既不能称为疾病,又不能称为健康,则称之为虚弱。

(一)世界卫生组织最先给出完整的定义

1946年6月19日,世界61个国家代表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卫生会议上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法,于同年7月22日签署,并于1948年4月7日正式生效。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且系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当然也可译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1978年9月12日在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这一定义又作了重申:大会坚定地重申健康不仅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

(二)这一定义的深刻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健康的定义,形成于半个世纪前,但直至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这一定义有着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强调了体格或者说是身体的健康,体格的健康自然包含了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健全。

这一定义又指出健康并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精神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情绪健康及道德健康。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其精神的世界,而精神世界的偏差也可引起疾病,或虽未构成疾病但已是心理上的障碍,其他如道德上的沦丧等等,其实也是不健康的表现。人们常说身心健康,已是包括了身体的与心理的健康。但若是精神健康,则其含意将更为广泛。若将道德健康也包括其中,自是将健康的定义升华。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还突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健康状态。这也与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有关。人应该很好地融入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社会也应该为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也是一个人健康的表现。

从无病即健康到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实在是人类对自身健康认识的一个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