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式住宅在上海

法式住宅在上海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上海历史上曾经有过法租界的原因,故法国风格的建筑在这座城市里众多的近代建筑中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举凡上海的西方古典式花园住宅大多呈现为法国式。法式建筑推崇优雅、高贵和浪漫的情调,建筑师追求的是作品力求在气质上给人以深度的感染,这是一种基于人对建筑完美情景的考量。如现在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官邸就是一座稀见的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建于1920年的上海犹太总会也是典型的法国式建筑。

法式住宅在上海

由于上海历史上曾经有过法租界的原因,故法国风格的建筑在这座城市里众多的近代建筑中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举凡上海的西方古典式花园住宅大多呈现为法国式。从外观上粗粗看去,法式住宅往往都具有庄重、大气的风格,并且左右对称、注重装饰,还比较多地喜用天然石材饰面,即便是做了砖墙,也要在墙面的转角处镶嵌上一块块错综的隅石以示美观。这种住宅另有一个很醒目的特征就是采用孟莎式的坡屋顶。孟莎式屋顶源之于法国17世纪的著名建筑师孟莎(Jules Hardouin Mansart),1674年,他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橘园和大小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创造了这种雅致的屋顶样式。后来到了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Eugene Haussma)男爵在拿破仑三世的授意下对巴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改造时,对整个市中心的建筑,包括像房屋的层数、屋檐的高度等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于是地产商们找出来了孟莎式屋顶这种形式,一来可以平添一层有效使用面积,二来也显得美观划一,就这样孟莎式屋顶开始在巴黎大行其道,成为了法国建筑的一大特色。

img100

图099 东平路9号“爱庐”

孟莎屋顶的专业术语称做折脊式屋顶,外观特征即是在屋面上多了一条脊,位于脊的上面部分屋面坡度稍缓,下部则很陡,几乎像竖起来了一般,而在较陡部分的屋面上通常开设有老虎窗。这样一来,房屋顶层部分的室内有效空间和采光条件都要大大地优于单脊坡屋顶的房子了。这种“老虎窗”的叫法在上海话中是一个外来词,它其实是“Roofwindow”的音译,要是直译了就是屋面窗。

现在上海可作为建筑文化遗产看待的法国式住宅尚不下近百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28年建成的原祁齐路宋子文住宅(现岳阳路145号市老干部局)、华山路1731号住宅。东平路9号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爱庐”(现上海音乐学院附校)没有采用孟莎式屋顶,但也属于法式风格的住宅。此外如东平路11号住宅,美国二次大战时的五星上将马歇尔下榻过的太原别墅,以及星罗棋布般地散布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一些住宅。

img101

图100 太原别墅

位于南昌路上的科学会堂现在是沪上著名的科学殿堂,原来这里曾经是上海法商球场总会,房屋建造于1904年至1911年期间,经历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还保存完好,入口大厅北窗上的彩色镶嵌玻璃是由当时天主教徐家汇土山湾工艺场里的工匠们手工制作的,似乎在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如烟一般的往事……

img102

图101 科学会堂

1921年上海法商总会在被没收来的德国花园总会的原址上兴建了更大、更豪华的会舍(即现在的花园饭店裙楼),随后于1926年将这里的房屋整修了改成专供法侨子弟和高等华人学习的法国学堂。红陶瓦的盔形屋顶和檐下挑出的承托支架,体现了这幢建筑兼具法国文艺复兴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主要特征,望之极具特色。

法式建筑推崇优雅、高贵和浪漫的情调,建筑师追求的是作品力求在气质上给人以深度的感染,这是一种基于人对建筑完美情景的考量。我们常讲法式建筑是经典的,不是时尚的,它们是经历数百年时光打磨后留存下来的精品,像巴黎城市的建筑,无不凝聚了无数建筑师的天才与智慧,还有住宅主人的传奇故事才得以被人珍爱。同样,上海的法式住宅也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20世纪初甚至更远的时间。如汾阳路79号,现在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原为法租界公董局历任总董的官邸,这幢通体白色的建筑有沪上小白宫的美誉,比例和构图都相当严谨,横三段与竖三段式的划分非常完美,朝南正面设有左右双抱的露天大楼梯,拾级而上可至一楼,一楼中部为前凸的圆形大厅,与前面的圆弧形室外平台相呼应,这种布局是法国后期古典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范。抗战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在此办公。解放初期陈毅市长也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1954年成为中苏友好机关办公地点。1960年后,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入办公,而在今天青年男女的眼中,这里本身就是一处演绎浪漫故事情节的理想地点。

img103

图102 汾阳路79号工艺美术博物馆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法国建筑的发展进入了古典主义阶段。如现在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官邸就是一座稀见的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有记载说这座花园住宅建于1900年之前,最初是一位叫“哇吸”的英国商人所建,后来被赫赫有名的盛宣怀家族购得。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分成主楼与侧翼,建筑立面左右对称,主入口按传统方式为南向,前有通贯至檐口的塔司干双柱门廊,檐部上面是宝瓶围栏和后面的大阳台;两侧还另有圆弧形的柱廊作为底层起居室前的外廊,其顶部则自然而成了二层卧室前面的阳台。整体看上去既显气派又极其规整。供车辆进出的西入口由一条弯曲的便道与外部相联,跨道门廊采用带凹槽的方形塔司干双柱承重,与整栋楼房采用的柱式既统一又显细微差别,可谓建筑师匠心独运的设计。室内楼厅内以彩色玻璃天棚采光,厅内和楼上卧室均以柚木装修,墙面贴着花绸墙布优雅华贵。住宅四周原有大片空旷的花园草地,屋前有法式大理石花架和椭圆形的喷水池及雕塑,房屋两旁种植的高大乔木使整体环境臻于完美。

巴洛克艺术于17世纪曾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建筑一方面在造型的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善于在细节的雕琢上下工夫,后来虽然盛极而衰,但作为一门艺术还是受到人们喜欢,几百年来不断地被模仿、流传。位于原格罗希路130号(今延庆路130号)的法国巴洛克式花园住宅是为一例。这一幢建于1923年的房子,原为上海新沙逊洋行经理古贝(C.S.Gubbay)的私宅。古贝独身,20世纪30年代初从新沙逊洋行退休后曾与一位姓尼森的年轻女子同居于此,至抗战爆发后方才匆匆离去。该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南立面呈严格的中轴对称,底层有前凸的弧形柱廊,二层退为平台,三层再退为阳台;其建筑装饰的细节则主要体现在二层阳台栏杆柱上的石雕花盆和窗券锁石上的浮雕人物头像,以及三层顶部弧形山墙上丰富的曲线雕刻,这些装饰均呈现出强烈的法国巴洛克风格,只可惜昔日时光已了无痕迹可寻。

建于1920年的上海犹太总会(今音乐学院办公楼及礼堂)也是典型的法国式建筑。另外,上海的一些新式里弄住宅也明显受到了法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例如建于1928年的克莱门公寓(今复兴中路1363弄)。建于1930年的亚尔培公寓(今陕南村),规模很大,有16幢四层高的法式公寓和37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总共53幢,建筑面积达到23 147平方米,是上海目前成片保存较好的法式住宅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