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翼间填充和跳跃式发展期(-年)

翼间填充和跳跃式发展期(-年)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1-2000年间是合肥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1994年开始实施新城开发战略,在城市西南设立新区,使合肥城市形态演化为双组团发展模式。此间,开发区设立和居住用地扩张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其次,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促使居住空间需求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然而,合肥这种“多组团单中心”的结构,其实质是“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立足母城,发展外围从而疏散母城。

7.1.5 翼间填充和跳跃式发展期(1991-2000年)

1991-2000年间是合肥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恢复、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带动了城市快速扩张。在形态扩展生长的方向上,同时具有向心内聚和离心扩散的特点。即,城市外部呈现分散发展和指状触角,内部则呈现极核扩张。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扩展需求的矛盾初见端倪,城市开始进入集聚扩张阶段,各扇翼之间扩展速度并不均衡,西部高新区的设立使西南翼快速扩展,而北翼扩展最慢,“风扇型”形态开始被打破。其间,城市环路的建设进一步导致了城市在“三叶”之间的拓展,“三叶”之间的绿色空间被不断填补,城市建设拓展模式呈现为“摊大饼”态势,同时,也沿城市对外干线向周围多方向指状延伸。另一方面,1994年开始实施新城开发战略,在城市西南设立新区,使合肥城市形态演化为双组团发展模式。

此间,开发区设立和居住用地扩张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及相关政策促进了内城工业用地转型并向城市外围地区转移,城市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次,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促使居住空间需求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展,公共设施用地集中于老城区的布局已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形成“环形+放射”的城市交通网络。

然而,合肥这种“多组团单中心”的结构,其实质是“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立足母城,发展外围从而疏散母城。这种结构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意味着母城难以承担城市发展的压力,需要疏散。1990年代以来,“中心+外围组团”的结构模式虽然受到国内众多城市的“追捧”式采纳,但近十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是成功的。“环型+放射”结构形态往往以原旧城为中心,带来经济容量、城市功能和交通流的过分集中,不利于新城中心的迅速形成,反过来引发旧城的种种问题。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各种矛盾集中叠置,往往会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