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透镜作用下的“远程在场建筑”

透镜作用下的“远程在场建筑”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体论是历史形成的,哲学家依据在本质与存在同一的前提下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本体论的发展表明本体概念的演进有这样一些趋势: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转向人的感性生成。物理性的直接在场,被光电子导致的远程在场刷新,建筑本体的几乎所有重要概念都在这种刷新中被重新建立。

4 透镜作用下的“远程在场建筑”

以影像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建筑传播的透镜模式,支持了这样一种建筑存在方式:建筑以信息的方式存在于光电子中,它将传输中的变异也纳为自身不断生长的一部分;当信息流经透镜环节时生成受众可读取的符号,连同其中的变异一起被无限量地复制;被无限量复制的变异成为建筑生长的激变因素,因此无限量受众接收的信息必然是经过激变的信息;最终,是被透镜环节复制后的信息,而不是初始信息,成为建筑的普遍存在方式。

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本质上是光电子信息符号(即影像),就像工业时代的建筑本质上是空间一样。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媒介或者再现的问题,而更大程度上是历史维度下的本体问题,它将我们带回“建筑是什么”而不仅是“建筑怎么样”的讨论中。

本体论是历史形成的,哲学家依据在本质与存在同一的前提下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本体论的发展表明本体概念的演进有这样一些趋势: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自然、上帝)转向人的感性生成(过程、时间)。简言之,由客体论(必然)转向主体论(自由)。建筑本体概念的推演就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发生着。

“建筑是什么”是关于建筑的本体问题,《辞海》上有关建筑的定义有三条:

(1)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

(2)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

(3)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而《韦氏英文字典》对建筑的解释则为:

(1)设计房屋与建造房屋的科学及行业;

(2)构造的一种风格。

这些定义令人沮丧。偶尔闪烁的“艺术”、“创作”、“风格”等词没能有效体现建筑在社会、文化、艺术方面的本质。人们很容易将建筑与土木工程混淆,被简单理解为建造工程的物质产品。处于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如果走出带着强烈工业时代特征的界定,就会发现事实上建筑的范畴一直都在演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抵抗风雨的遮蔽物”;法国学者隆吉尔(Laugier,Marc-Aontoine)则以一段野人寻求遮蔽物的事例陈述建筑的本质,称此遮蔽物为“基本茅舍”(primitive hut);现代主义建筑观强调“空间”是建筑的本质;而在后现代语境下则有更多的建筑师倾向于把建筑看做人类居住的“环境”;在信息时代,这个“环境”更多地指向了光电子媒介构筑的影像环境……由此可见,在自身尺度上,建筑由最初的房屋尺度,向更加微观和宏观的尺度拓展,比如从家具到整个城市甚至整体人居环境都是广义的建筑范畴。在与人的关系上,建筑朝着“更近”和“更远”的两个方向发展。更远,是指在客观存在中的距离,比如不同时空甚至不同世界的环境影像都有可能被归入建筑本体范畴;更近,是指主观知觉中的距离,也就是说建筑的存在越来越以人的感知作为考量,与人的关系更为接近了。

如果说大工业时代的城市膨胀使得人们对建筑本体通常进行着尺度思考,那么,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光电子技术发展则大大削弱了客观的时空尺度的重要性,取而代之以信息传输导致的主观感知距离。鉴于光电子传输的特性,这种心理距离不是以尺度,而是以频率的方式度量。物理性的直接在场,被光电子导致的远程在场刷新,建筑本体的几乎所有重要概念都在这种刷新中被重新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