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透明的远程在场建筑

全透明的远程在场建筑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透明的远程在场,就是既超越时间差距又跨越空间距离的在场,因为取消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遮蔽而呈现出全透明的状态。2006年下半年在国内有两部引起轰动的影像作品都与这样的远程在场建筑有关。于是,圆明园的这些影像与圆明园曾经的实体对于他们而言是一回事,甚至它们与圆明园的现在也是一回事——因为这是他们接收的唯一版本。在这一点上,《大国崛起》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4.4.3 全透明的远程在场建筑

全透明的远程在场,就是既超越时间差距又跨越空间距离的在场,因为取消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遮蔽而呈现出全透明的状态。从定义上看似乎这是一种比前两类远程在场更难达到的状态,而事实上,对于一般受众而言,绝大多数的建筑影像都属于这类。因为空间的透明与时间的透明是相互促成的,它们非常善于为彼此消除障碍

2006年下半年在国内有两部引起轰动的影像作品都与这样的远程在场建筑有关。一部是电影《圆明园》,另一部是系列片《大国崛起》。二者都是实景与建筑三维动画结合的历史纪录片。《圆明园》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三维仿真电影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min,模拟了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圆明园。尽管凭借建筑专业知识,业内人士仍旧不难分辨其中一些失真的甚至滑稽的建筑影像,许多非专业的北京人也对其中的虚拟建筑表示了怀疑,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对海外的观众而言,它仍不失为“历史文献性的纪录片”,帮助梦境照进现实(图4.5)。一位报界记者在看完此片后写道:

“看完整部影片,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真’。其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和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宫殿,真实得令人叹为观止,以至于一时间竟无法相信这些东西都是不复存在的,它们似乎真的就在北京郊外某处地方被复原了,令人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想要亲自去看一看。”[62]

img77

图4.5 远程在场的圆明园

资料来源:《圆明园》电影多帧截屏。

当然,最终这位记者会相信“这些东西都是不复存在的”,即便有一种物质的幻象,她也会认为它们是被“复原”的。那是因为她具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常识。然而这种基本常识对于大多数海外观众而言就不一定存在了。于是,圆明园的这些影像与圆明园曾经的实体对于他们而言是一回事,甚至它们与圆明园的现在也是一回事——因为这是他们接收的唯一版本。在影像传输消除了物质空间的遮蔽时,更进一步帮助那些指涉过去的时空片断消除了时间的遮蔽。

在这一点上,《大国崛起》提供了很好的佐证。该片的许多历史建筑由水晶石公司负责数码动画的制作,众所周知,这是国内最为专业的建筑动画制作公司。如果说在《圆明园》中我们还能轻易分辨虚实的话,那么在《大国崛起》中的一些历史场景里,数码影像与实景拼合得天衣无缝,即便是熟谙数码建筑表现图的我们也未必能够分辨得出来。关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那个室内长镜头一直让我相信那是实景,直到一个快速的拉镜头将视点从室内甩出室外并抛向空中,我才发现这应该是三维建筑动画。产生这样的错觉部分是因为水晶石的建筑动画制作确实比《圆明园》的制作团队更为专业(也比水晶石自己以前制作的《元大都》、《明清故宫》等更为专业),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在空间上远离那些西方古建筑的所在地,所以消除时间的遮蔽对于我们而言更容易实现。

我们所感知的大部分都市标志性建筑都属于这种跨越时空的远程在场,这样说应该并不言过其实。外滩建筑群、东方明珠塔、故宫、CCTV电视台……这些人们脱口而出并且颇有感触的建筑,他们大都未曾亲历,即便亲历也难以得其全貌。许多完整的感知都大量叠合了超越时空距离的影像片断,这些建筑影像的指涉物(如果有的话)既不在此地,也并非此时的状态。而且这种消除时空障碍的全透明并不必须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多数情况下它并不致力于提供忠实于原物的指涉系统,而是更乐于提供可以取代原物的“等价物”——符号消费的社会更需要拟仿者(simulator)而不是模仿者(imitator)。就像影片《教堂》中根据麦考雷小说及史料虚拟的Notre-Dame de Beaulieu教堂,完成了对这个已消亡的历史建筑的显形,同时也完成了对它的变形。从此,人们对隐形教堂的想象,被这个教堂影像的显形所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