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省区域综合发展差异性测度分析

山东省区域综合发展差异性测度分析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协调区域平衡发展已成为今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山东省区域差异性表现为西部、南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北部呈现高增长势头的空间格局。分析发现,本次选取的25个指标基本上能够正确反映出山东省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性,确定的四个主成分是对区域综合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这也为今后提高山东省区域综合发展明确了发展重点。

山东省区域综合发展差异性测度分析

 郭成利 王 尧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研究区概况

2002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与江苏两省。2004年以来,经济总量超过江苏省,仅次广东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经济整体呈现快速发展强劲势头。然而,随着近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日渐凸现。以2007年为例,从山东各地区经济来看,总量最高的青岛市比最低的莱芜市高出10倍多;从人均经济量来看,最高的东营市比最低的菏泽市高出10倍多。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快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的发展格局,且差异趋势不断拉大。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协调区域平衡发展已成为今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山东省区域差异性的主成分评价方法

结合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指标分类,本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区域能源消耗状况、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区域城镇发展水平、区域农村发展水平等6个综合指标和25个单项指标体系(见表1)(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由于篇幅原因,原始及标准化后数据在此未列出。

表1 山东省区域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

img27

(续表)

img28

三、结果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上述25个指标进行计算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及标准化处理,以消除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的影响,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进行主成分的提取,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计算结果。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7年山东省的各地区综合发展差异性状为:

(1)山东省内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突出,得分最高的青岛(0.322031)与得分最低的菏泽(-1.05105)相差较为悬殊。

(2)山东省区域差异性表现为西部、南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北部呈现高增长势头的空间格局。综合各地区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青岛、威海、东营、烟台、淄博与济南为集团的强势发展类;第二类是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莱芜、日照为组成的中层提高类;第三类是以德州、枣庄、滨州、聊城与菏泽为组成的相对落后类。

(3)第一类中的六个地区在F1上均显示出了较高优势,说明这几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山东省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这几个地区在其他三个出主成分上的优势就出现了差别。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虽然在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上稳居第二,但是在居民生活水平与基础设施、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状况方面都处于后几位,致使得其综合发展水平只排到了第6位。青岛在F2上不具备优势,东营在F4上不具有优势,淄博在F3、F4上不具备优势,而威海与烟台却在这四个主成分上都表现了较高的优势,使得其综合发展水平排名较高,稳居第二。

(4)中层提高类中,六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在F1上不具有优势,但在其他的三个主成分上也不具备劣势,使得这几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处在全省的中间位置。

(5)相对落后类中,五个地区在F1上都处在全省的相对落后位置,然而在其他的三个主成分上却差别较大。德州除了在F1上的不具备优势,而在其他的主成分上处于中上位置。枣庄在F2上具有优势,而在其他的主成分上的较为落后。聊城在四个主成分上均不具有优势,滨州和菏泽虽然在F1上位置较低,但在其他成分上的显示了较为突出的优势,滨州在F3上处在了第二的位置,菏泽在F3与F4上分别处在了第四和第三位置,说明这两个地区在能源消耗较方面较低,缺少耗能较大,但对经济带动大的企业。

表2 山东省区域差异性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

img29

四、结论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个城区差异性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定,最终得出了各地区综合发展的排名。分析发现,本次选取的25个指标基本上能够正确反映出山东省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性,确定的四个主成分是对区域综合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这也为今后提高山东省区域综合发展明确了发展重点。

从分析来看,山东省强势发展类的地区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居民生活、基础设施、能源消费和环境状况等方面的优势不如经济总量明显,在今后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统筹其他方面的发展。中层提高类的几个地区在今后发展时要继续加快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提高步伐。相对落后类地区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加强与强势发展类地区的合作,拓宽经济增长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振波,赵军,倪绍祥.基于GIS的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

[2]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

[3]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

[4]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

[5]徐健华.现代地理学中的学术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6]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6).

[7]徐建中,毕琳.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4).

[8]傅增清.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策略选择[J].山东经济,20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