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申论材料的综合分析

申论材料的综合分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申论材料的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指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进行分解,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入细化考量。2010年广东申论:根据材料3、4答出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的原因,不多于250字。2009年国考申论有一题要求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应的本质问题。

第三节 申论材料的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进行分解,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入细化考量。也就是认识问题的过程,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后面提出对策的依据。所以分析问题就是对理论水平、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的检验了。

近年来常见的分析类题型有:原因背景类、现象剖解类、辩证评价类、理解诠释类。

一、原因背景类分析

2006年江苏申论:用400字以内的篇幅分析造成给定材料中(除第4~8段外)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2010年广东申论:根据材料3、4答出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的原因,不多于250字。

2010年湖南申论:“给定资料1”里说“连健康都算不上”指的是什么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类题目直接要求指出背景或原因,难度不是太大,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挖掘:历史的,现实的,外部的,自身的……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分析:思想观念的,执行手段的,制度规章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情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

要注意的是,层面类属要形成有序的结构,避免出现逻辑层面和表述条理上的问题。例如2006年江苏申论第二题要求分析材料所反映主要问题“传统节日文化衰落”的原因,有的答案给出了如下的分析:

(1)历史的原因。比如“破除四旧”、“反对封建迷信”误导和伤害了中国人民。

(2)现实的原因。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引起各国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西方文化强势渗透,对中国青年产生深刻影响。

(3)政府和社会的原因。倡导和推广机制不健全,比如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广;有些措施不到位,比如春节假期不包括除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冷落、忽视,比如片面强调外语学习,轻视母语文化。

(4)外部的原因。西方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含义延伸很广,激发了年轻人对独特的西方文化情调的好奇心,比如大多数人过圣诞并非出于宗教信仰。

(5)自身的原因。中国传统节日给人的感觉无非是热闹和吃喝,“很累”,没有很好地挖掘、丰富和发展其中适合年轻人的文化价值。商家的推波助澜,更是在“淘金”的同时也掏空了文化。

这则答案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分类较乱,虽然列出了(1)(2)(3)(4)(5),因为分类标准不一,导致各条目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的内容:(3)也是现实原因,(1)与(3),(4)与(2)都有重合,(5)的内容里商家所为也属社会层面。这就提示我们,作答时不仅要找出一条条具体的原因,更需要一个统筹覆盖的分类系统,并加以归纳整合。

二、现象剖解类分析

这类题目是常规题型。作答的思路是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现象到本质。

2009年国考申论有一题要求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应的本质问题。材料所给的是记者和林老板的谈话内容。

东莞某鞋厂的林老板,2003年来东莞办厂前,在台湾地区打拼了20多年。他说现在很糟,最近赔了几十万元。他已经不再接受美国鞋子大卖场和贸易商的订单了,觉得风险太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影响,合计增加的成本超过了20%。

“广东山区对我来说很陌生,我没有太大的兴趣内迁,到一个地方又得从头再来,需要很多时间。补给线拉得很长,对我来说将是致命打击。”林老板这样回应记者提出的是否借这次广东产业转移的机会,内迁到粤北山区投资的问题。有朋友劝他将工厂迁移到越南。但林老板看得很清楚:“越南劳动力缺乏,税收各方面跟这里差不多。我一些朋友搬到那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几年我估计他们也会走。”

当记者问林老板,有没有考虑走出低端化生存,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林老板有些无奈地笑着说:“还没有这个能力。”

审题时我们看到,这一题有两个答题点,一是对林老板的心态分析,也就是需要从他的话语里触摸到思想根源和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做一番由表及里的解读;二是要从林老板的心理状态分析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本质问题”为何?这两点应该是应对出题思路的得分点。

心态分析:现实让林老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出口?内迁?外迁?迷茫和观望;提升?创新?无奈和无力。

本质问题:类似林老板制鞋业走的是低端化生存道路,现在优势不再,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压力。必须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否则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作答的内容应该依据这两个层次来安排。

三、辩证评价类分析

最近几年来,申论考试对辩证思维与全面看待和把握问题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通常在材料中给出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有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矛盾的观点,要求考生对其进行辨析,加以评价。这一类的分析题,在中央和地方的申论考试中,已成为主流题型。

2008国考申论:“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2009国考申论:“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2010安徽申论:在给定资料4中,老陈认为欺客、宰客等不良现象都和导游有关,而根本却不在于导游,海南的畸形发展,都是零团费惹的祸。请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要求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分析恰当。

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点是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用清晰的逻辑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在实际运用中,以下分析模式便于把握答题思路。

材料反映了(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观点、理论),A和B。A的积极性表现在……,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足);B的积极性表现在……,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足)。因此,我们应当把A和B结合起来,在……方面发挥A的优势,在……方面发挥B的优势,以求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2006浙江省申论第2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材料中有两种不同倾向性的观点,请对这两种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超过500字。

材料(1)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是科技、经济、社会保障的铁三角,通过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公民的收入减去吃饭、住房、教育、医疗后有盈余,公民的财富盈余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拉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就业,就业扩大又增加了公民财富盈余,社会财富又再次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发达国家更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前十几年,我国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猛增,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经济疲软,经济疲软导致内需不旺,内需不旺带来工业效率不好,工业效益不好带来的是下岗失业,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投资以极大的优惠仍然不能扭转就业率低与公民盈余下降的势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提高,并且主要是由消费构成的,反观我们国家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的。而政府投资虽然在熨平经济的波动上很有效,但无法长久拉动经济。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由每一个公民手中的盈余组成的社会财富盈余所决定的,如果各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放在首位,只要再有三到五年时间中国公民手中的社会财富盈余将会充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后政府收入增加会高,企业主产品热销会高,工人农民收入增加会高,这是一种多赢,只有多赢才是真正的赢。中国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必须明白在实现温饱之后,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感。

材料(2)2004年中国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1487美元,排世界各国的107位,预计2005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人均2310元,而美国2004年财政收入为人均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200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41.67%,有75705万人在农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我国农业人口比重之多排在缅甸和越南之后,为世界前几位;200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为4.5亩,日韩等国在13亩以上,俄美英法加澳等国为55—1600亩。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能脱离中国目前和将来一个阶段中人口多、土地少、农民多、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这样一个国情和国力。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离不开效率二字。讲公平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效率,最终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大家都贫穷。经济开放以前,我们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分配中平均主义普遍存在。“大锅饭”现象随处可见。割裂了收入与贡献的联系,使经营生产无动力,使劳动群众无积极性,这必然限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成效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理念和运行规则深入人心,由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的高收入和由此扩大的收入差距,已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接受,随着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只要国民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平等程度会自动缓和。

通过阅读两段材料,我们很容易发现材料(1)认为发达国家更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的工资、福利与保障,公平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强调的是公平的重要性;而材料(2)认为经济改革开放以前,分配中平均主义普遍存在,割裂了收入与贡献的联系,限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经济活跃起来,成效显著,强调的则是效率的重要性。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观点是互相矛盾的。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有三种思路:一是肯定公平的重要性,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二是肯定效率的重要性,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三是肯定公平和效率都重要,强调将二者结合起来。很显然,前两种思路都有其局限性,无论是强调公平优先或是效率优先,都不能克服随之而来的弊端。因此,最合理的思路应该是第三种,即强调公平和效率的结合。

那么二者如何结合呢?这是问题的难点,实际上,通过认真阅读材料,我们应该看到,材料(1)虽然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但是强调的是在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领域讲究公平;材料(2)虽然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领域讲究发展的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并不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具有统一性。所以,我们的看法就应当是要把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社会公共领域,讲究公平价值,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发挥效率价值,使公平和效率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再如2008年的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其中的一题要求:

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讲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注意不要简单一边倒地定位定性,回答的思路应该是:“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令我们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是基于当地群众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恶劣等特殊条件的考虑。可见,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上不可简单化地一概而论,要科学地开发资源,使之为民所用,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为当地民众存留一个长久生存发展的环境。

这类性质的问题常用的分析模式可以概括为:

××事件其合理性表现在……其不合理性表现在……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使之……

四、理解诠释类分析

诠释类题型,是对一个词,实际是一个概念加以解释,这个概念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它的答案在材料里没有直接表述,而是从前后文中加以理解推理得出。所以,只要细读材料,正确作答是不难的。

2007国考第2题: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资料6现实的土地供应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地荒”?某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在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仍要提供土地,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的建设用地需求,要严格控制大户型和低密度的住房建设,坚决停止别墅建设。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地区的用地虽然非常紧张,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主要来自与城乡之间的统筹,来自于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调整。通过存量土地的调整和再调整,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改造,可以在已有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能在不占或少占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用地占了全国供地总量的30%左右。一边是建设用地的追加,一边是开发商叫喊“地荒”。问题在哪里?闲置问题实在是“地荒”的一个顽疾。

2001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依法取消了184个项目,收回土地达6760亩。仅2005年,苏州市盘活存量土地2505宗,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5.7%。

一位业内人士说,大量的土地闲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为一些地方变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让土地带来了可乘之机。当然,城乡规划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

按照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最高定额,一般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标准是100平方米,首都和特区城市最多是120平方米。但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64个城市中,城镇居民人均用地已达到133平方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城市用地是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城市用地是83.3平方米。

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今后土地利用必须保证60%以下是存量土地。据了解,60%的提法是新的表述,以前的表述是要求地方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农民用地,而没有量化标准。

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个概念都是城乡建设用地,而非农用土地。“荒”是缺少,不是荒废,是开发商需要,又感觉供应不足。“存量”不是刻意保存保护,而是指闲置未用的。综合以上几个要素,可知答题要点:“存量土地”是已划入建设用地却闲置未用的土地;“地荒”是指建设用地紧缺、供不应求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