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研究的发展

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研究的发展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的情况造成老人居住建筑研究在我国缺乏可持续性,直接的表象就是研究呈现波动性。这种一边倒的局面使得老人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迅速降温。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研究者的整体数量偏少而且集中在少数特大城市。我国建筑学科对老人居住建筑的研究主要包括2方面工作:对发达国家老人居住问题所采用建筑对策的介绍,和对老人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的研究。

1.2.3 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研究的发展

与国际上老人居住建筑学研究稍晚于老年学研究的历史不同,我国的老人居住建筑学研究几乎与我国的老年学研究同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由于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83],我国的老人居住建筑学研究是从介绍国外的老人居住建筑开始的,这与其他国家从总结自身设计经验开始理论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我国的老人居住建筑研究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对外国经验的介绍,以及纸上谈兵的方案讨论两种模式上。现实的情况造成老人居住建筑研究在我国缺乏可持续性,直接的表象就是研究呈现波动性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之后,老龄问题、老年学成为许多学科的学术热点,其中也包括建筑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筑界对于老年建筑的研究处于一个高潮阶段,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除了对国外老人居住建筑的介绍外,当时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就是老少合居的“两代居”课题。

这种百家争鸣的时期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老龄化水平不高)和体制(福利式的住宅分配制度无法反映社会的实际居住需求)的限制,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脱钩的情况。当时对理论的传播,往往局限在福利系统、大专院校以及建筑设计单位,很少有真正的居住者参与。福利部门委托的养老院与疗养院基本上成为这个时期仅有的老人居住建筑实践活动。这种一边倒的局面使得老人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迅速降温。除了一些高校还保留着长期的研究计划外,大多数的研究都停止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体制的改革,我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在这个时期,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我国建筑学界掀起了住宅研究的热潮,作为住宅专门化的一种,老人居住建筑再次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个时期,结合对居住区的研究,老人居住建筑的研究得到深化。例如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东南大学“城市老人居住建筑研究”课题研究。

作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我国初步完成了老人居住建筑的立法工作。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的强制性建筑设计规范。在这一轮次老人居住建筑研究中,不仅有设计部门与理论研究者的热情参与,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老龄化与自身老化的认识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居住者也开始呼唤老人住宅的出现。

然而这种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再次降温。与造成上次学术研究低谷的原因相反,这次的原因是市场“过度繁荣”。在把房地产建筑业建设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指导下,房地产开发热潮持续升温,房地产业的加速发展的副产品就是建筑设计市场的繁荣。而设计市场的繁荣对于我国学术氛围本来就平淡的建筑理论界是一个沉重打击,包括老人居住建筑研究在内的许多研究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不管是专职研究者(大专院校)还是兼职研究者(建筑设计单位)都积极投身设计市场,理论研究被严重忽略。而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求快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对于需要开发周期长,涉及部门多,服务要求细的老人居住建筑则成了开发商与建筑设计单位都没有兴趣的“鸡肋”。

我国对于老人居住建筑理论研究的特点从纵向时间分析具有波动特征,从研究内容的横向比较分析始终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受到20世纪90年代前所有老人居住建筑都是由福利部门控制的影响,我国早期的主要理论研究均集中在对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的研究,而缺少对居住性质老人居住建筑的研究。从研究手段看,老人居住建筑研究侧重于文献综述,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以及调查研究偏少。从学科角度分析,建筑学科的研究更多地是对既有设计以及国外现象的分析,且主要集中在室内外环境的研究方面,既缺少对相关学科尤其是日新月异的老龄化理论研究的联系,也缺少更系统地由老人居住问题出发的研究工作。

我国老人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研究者的整体数量偏少而且集中在少数特大城市。从笔者可以检索到的范围看,国内相关老人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哈尔滨、广州、武汉、重庆等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依托传统的建筑设计八大院校[84]的理论积淀外,也因为特大型城市在老龄化程度、地方经济发展、住宅市场发育、健全福利制度等方面存在综合效应,使得他们超前于其他地方产生对于老人居住建筑的实际需求。

我国建筑学科对老人居住建筑的研究主要包括2方面工作:对发达国家老人居住问题所采用建筑对策的介绍,和对老人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的研究。而全面理论研究的专著较少,主要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如下(以姓氏笔画排序):

常怀生教授(哈尔滨建筑大学)《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85]

陈华宁总建筑师(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86]

开彦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导则》[87]

胡仁禄教授(东南大学)《老年居住环境设计[88]

羌苑教授(天津大学)《国外老年建筑设计(1998)》[89]

张剑敏副教授(同济大学)《老龄化城市老人居住建筑及环境研究》[90]

【注释】

[1]护理之家的服务对象为身心障碍的人群,一般并无年龄限制,但是在大多数国家,这个群体主要是老年人。

[2]Kertzer D I,Laslett Peter.Aging in the Past:Demography,Society and Old 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3]Ikels C.Filial Piety:Practice and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East Asia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85

[4]《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中行孝的故事集。“埋儿奉母”故事大致如下:晋代郭巨因为生活困难准备将儿子埋葬以节省口粮侍奉母亲。

[5]Chappell N L.Informal and Formal Care:Aging and Society.Toronto:Butterworths,1990

[6]悲田出自于佛经《象法决疑经》,其中写道,“悲田着贫穷孤老乃至蚁子”。资料来源: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开封:史学月刊,2000(03)

[7]悲田养病坊在唐玄宗与唐武宗执政期间曾两次由官营变为民间机构。资料来源: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开封:史学月刊,2000(03)

[8]Bailey B.Almshouses.Suffork:Bury St Edmunds,1988.17~18

[9][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的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0]李焘.续资质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355

[11]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4339;转引自:谭书龙.宋代管办慈善机构管理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5(04)

[12]吴县志.卷二十九;转引自: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南京: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根据金中枢的研究,居养院的收养对象约可分为10类,即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贫乏不能自存者,老幼疾病不能自存之人,无依病人,乞丐,遗弃小儿,灾民之遗孤,过境的饥寒或卧病之军民,流离士人及士人之遗孤。资料来源:金中枢.宋代几种社会福利制度.新亚学术年刊,1968(10)

[14]徐松等.宋会要.卷六十恩惠.北京:中华书局,1957;转引自:吴业国.宋法官办慈善事业述论.南都学坛,2005(01)

[15]徐松等.宋会要.卷六十恩惠.北京:中华书局,1957;转引自:吴业国.宋法官办慈善事业述论.南都学坛,2005(01)

[16]对此有很多记载。最早的记载见:Hopewell P.Saint Cross:England’s oldest almshouse.Chichester:Phillimore,1995

[17]Stephen B.Saint John’s Hospital,Northgate:detail(1)[M/OL].(1999-10-01).http://weblingua.hostinguk.com/Invictaweb/canterburybuildings/pages/sjjohns.htm

[18]也有研究认为这个院子最初是用作收容麻风病人的。资料来源:Bailey Brain.Almshouses.Suffork:Bury St Edmunds,1988.17~18

[19]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20]Beyer,Nl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rtries.Elservier:Amsterdam,1967

[21]Tietz-Str9del M.Die Fuggerei in Augsburg:Studien zur Entwicklung des sozialen Stiftungsbaus im 15 und 16 Jahrhundert.Tübingen:J C B MOH R,c1982

[22]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23]The Fuerstlich und Graeflich Fuggersche Stiftungs-Administration.Fuggerel:Social settlement[EB/OL].(2006-12-30).http://www.fugger.de/en/2-sozial siedlung.htm

[2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Longmate N.The Workhouse.London:Temple Smith,1974

[26]Bagger L.The Sailor’s Snug Harbor.Harper’s new monthly magazine,1873,46(272)

[27]William Enston Home[EB/OL].[2003-10-01].http://www.cr.nps.gov/nr/travel/charleston/ens.htm

[28]William Enston Home[EB/OL].[2003-10-01].http://www.cr.nps.gov/nr/travel/charleston/ens.htm

[29]Bailey B.Almshouses.Suffork:Bury St Edmunds,1988.190

[30]Manow P.Federalism and Welfare state:the German case.Gesellschaftsforschung:[s.n.],2003

[31]Marcussen E.Who are the elderly in Copenhagen.Copenhagen:[s.n.],1999

[32]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33]Bonoli G.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The Institution and Policy Changes in Western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4]Ministr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lanning.Housing for Special Purpose——Supplement to The Housing Menual 1949.London:H MSO,1959

[35]National Committee on Aging,Standards for old people in institution,3 Vols,New York,1953—1954

[36]Municipal Reconstruction and Town Planing Department,Municipal old people’s residential Home“Moerwijk”,Hague,1957

[37]Ministr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lanning.Flatlets for Old People.London:H MSO,1958

[38]The 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A 117.1—Making Buildings Accessible to and Usable by 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1961.这项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需要经过所在州议会的审批通过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标准。

[39]Specialbostader for Pensionarer,in kubgl,Bostadsstyrelsen,God Bostad I Dag Och I Morgon,Stockholm,1964

[40]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41]Valins M.Housing for the Elderly people.London:The Architecture Press,1988

[42]Leonard H,Duncan B.Housing For the Elderly:Planning and Policy Formulation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New-York:St Martin’s Press,1982

[43]Heumann L,Boldy D.Housing For the Elderly:Planning and Policy Formulation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2

[44]Bailey B.Almshouses.Suffork:Bury St Edmunds,1988.190

[45]Ministry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Circular 82/69.London:H MSO,1969

[46]原文中为第一名,但据研究者比较并不确实。A Happier Old Age,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Security,London:1979

[47]Fich M,Duelund P,Mortensen K Z.Old People’s Houses:An Architectural Guide to Housing for The Elderly in Greater Copenhagen.Kōbenhavn:Kunstakademiets forlag,1995

[48]“logement foyer”法语直译为壁炉边的住宅,但正规英语翻译往往采用“center of the elderly”,本文采用英语的译法。

[49]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50]“退休社区”直译自“retirement community”,这个词汇也可以泛指所有呈居住区形态的老人居住建筑,如活力长者社区、生涯照护社区以及持续照护退休长者社区等。关于上述名词在第2章中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51]Mc Hugh K.These white walls:The dialectic of retirement communities.Aging Studies,2005(19)

[52]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53]挪威住宅开发银行,Norwegian State Housing Bank。

[54]Regnier V.Assisted Living Housing for the Elderly.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1993

[55]Regnier V.Assisted Living Housing for the Elderly.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1993

[56]Ernst M.Who are the Elderly in Copenhage.Copenhage:[s.n.],1999

[57]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58]Jordan J J.Senior Center Facilities:An Architect’s Evaluation of Building Design,Equipment and Furnishings.Washington: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1975

[59]我国的狭义老人居住建筑应该还包括属于军队系统的干休所,但是后者的保密性质导致缺少可以参考的数据。

[60]新中国成立后民政体制外仍然存在半官方的中国福利会组织,但是规模较小。

[61]温州市并非国务院认定的特大城市,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温州市应该符合城市居民人口超过100万的要求,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温州人口已经突破500万,温州市的城区面积也比2002年新认定的特大城市广东省江门市要大。

[6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6年民政事业发展概况.北京,1987

[6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9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1991

[6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北京,2001

[65]2000年民政部统计数字为每千名老人10张床位.资料来源: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北京:2004

[66]大连老人福利设施数据来源:隋玉亭,赵增江.大连市城市老年安居工程——社区为老人服务的现状与未来.第三节中日韩三国住房问题研讨会议文集,大连,2002;大连市老年人口数字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67]上海市民政局.2000年上海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上海,2001

[68]哈尔滨工业大学.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9]朱岑楼.老年人的社会撤退与再加入.台湾新生报,1980-09-04

[70]Statens Offentliga Utredningar.Betankande I:Planl-ggning och ut F9rande av Nybygghed f9r visa vardanstalter,A.Alderdomshem:Stockholm,1943

[71]Housing and Living arrangement for the aged.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52(11)

[72]Mumford L.For older people—not segregation but integration.Architecture Record,1956(05)

[73]首先,“aging in place”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埃里·鲍格格伦的报告中,但由后人总结为具体的英语词汇。其次,关于“aging in place”的中文翻译主要有2种,日本、中国台湾译作“在地老化”,香港译作“原居安老”,笔者认为后者的中文含意更接近英文原意。

[74]Conell University,Ithaca.Housing Research Center.Housing Requirement of the aged—a study of design criteria

[75]Rapkin.Essays on the Problems Faced in Relocation of Elderly Persons.Chicago:University of Pennsyvania,1964

[76]Niebanck,Pope.The Elderly in Older Urban Areas:Problem of Adapt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Relo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Pennsyvania,1965

[77]Beyer,Nierstraz.Housing the Aged in Western Countries.Elsevier:Amsterdam,1967

[78]Weiss J D.Better building s for the Aged.New York:Hopkinson and Blake,1969

[79]正常化直译自“normalization”。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最早提出“正常化”原则的是另一位瑞典学者Bank-Mikkelson,但缺少证据支持。

[80]Fennell G.Anchor Tenants’Survey.London:Anchor Housing Association&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1985

[81]www.un.org联合国网站

[82]Rowe J W,Kahn R L.Human aging:usual and sucessful.Science,1987,237:143~149

[8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政系统开展了社会救助性质的服务,建设了以收留孤老为目的的老人集中养老设施。但20世纪90年代之前并没有出现过具备现代居住功能的老人居住建筑。在第2章中有关老人居住建筑在我国实践活动的详细介绍。

[84]传统的建筑学科八大院校指北京市清华大学,天津市天津大学,哈尔滨市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市重庆建筑大学,南京市东南大学,上海市同济大学,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市西安建筑大学。

[85]哈尔滨建筑大学.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6]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DGJ82—08—2000).上海,2000

[87]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导则.住宅科技,1999(03)

[88]胡仁禄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89]羌苑等.国外老年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0]张剑敏.老龄化城市老人居住建筑及环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