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研究

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研究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研究闫 杰 王 军陕南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缘结构,使陕南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同时,由于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和功能不同,在具体的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文化取向和建造理念的差异性,从而使得陕南乡土建筑呈现出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研究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研究

闫 杰 王 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缘结构,使陕南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同时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促进了文化的渗透与碰撞,使陕南的文化属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取向,不仅影响着乡土建筑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表现在乡土建筑的具体形态上。

同时,由于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和功能不同,在具体的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文化取向和建造理念的差异性,从而使得陕南乡土建筑呈现出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一、陕南乡土建筑类型概述

陕南的乡土建筑按照类型特征,主要可分为会馆建筑、居住建筑和寺庙。城镇中的会馆建筑大都始建于明清,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当时陕南汉江水运码头的繁华景象。典型建筑包括安康的黄州会馆、江西会馆,以及汉中的河南会馆等。居住建筑大都位于乡间和城镇中,既有合院形式,也有前点后宅的居住模式,由于个体经济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这类型建筑在材料的使用和形态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陕南还存在寺庙建筑,这一类型建筑由于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不同,其建筑形态可分为正统型和乡土型。正统型的寺庙建筑,基本保持了官式建筑形制和做法,地域性不强。如汉中的张良庙等。另一类型寺庙建筑,存在于村镇聚落中,其建筑风格与周围的居住建筑一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征,如安康的杨泗庙和蜀河的清真寺等。

二、陕南乡土建筑类型分析

(一)会馆建筑

会馆建筑是陕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它的出现源于陕南山区资源的开发,大量经济作物需要运出山区,如桐油茶叶等,同时,发达的水运使得大量的商客聚居于此,集水而兴的城镇成为南北东西商品交换的重要枢纽。客居于此的异地商人为了方便经商,团结同乡,聚会议事、沟通信息,达到维护集团利益的目的,修建了会馆建筑作为祭祀和庆典活动的场所。这类型建筑往往举同乡商贾之财力修建而成,因此建筑十分考究,精致而又典雅,反映了当地的最高建筑水平,如图2-1,图2-2,图2-3所示。

图2-1 黄州会馆

陕南的会馆建筑大都有门楼、正殿和配殿。门楼兼对外入口和内部戏台,建筑体量较大,做工十分精美。如蜀河的黄州会馆、紫阳瓦房店的三省会馆、江西会馆、杨泗庙(船帮会馆),以及三义庙(由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商人共同建造)和汉中的河南会馆等。典型的如黄州会馆,该建筑为清代“黄帮”(湖北黄州客商)所建,原名为黄州帝王宫,黄州馆是其俗称。从史料看,其始建不晚于清代乾隆年间,据碑记载,“在蜀贸易之诸君倡举”,“历经数十年”,“几费经营”,“罄数千金”而成。该建筑刻角丹楹,雕凿精巧,超凡脱俗,是陕南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会馆建筑。该建筑原状从外到里为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但目前拜殿与正殿仅大样还在,只有门楼和乐楼保持相对比较完整。门楼实为乐楼的随墙门,门面是三丛披檐。乐楼较为复杂,为重檐顶,下为歇山上为庑殿顶,做工精细,结构严谨又富有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图2-2 三省会馆

图2-3 江西会馆

(二)居住建筑

1.独立式的住宅

青木川魏家老宅这类建筑,往往成为乡野中最醒目的建筑。这些老院的出现大都是因为家族中出现了不起的人物,有了财力和物力,通过修建豪宅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如青木川的魏家老院、白河的张家院子、黄家院子等。在建造的过程中,它们往往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选择好的地形地势为自己修建豪宅。同时,由于陕南经济的落后,无论是对个体而言,还是以同姓为主的家族聚落而言,其发达程度远不及东南系,也就无法达到群体性的效应。因此,就此类民居建筑所存在的聚落而言,表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此类建筑鹤立鸡群的原因之一。

图2-4 青木川魏家老宅

汉中青木川魏家老宅建于1936年,如图2-4、2-5所示,共有两进四合院,前院主要对外,分上下两层,并有回廊相连;后院主要为主人起居,正厅用于祭祀,两旁的耳房和厢房住人,仅有一层。两院之间有近2. 1米高差,以台阶相连,台阶分别位于中间和两侧的屋檐下,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又能起到区分内外的作用。院内地面、台阶均以青石铺砌,空间开阔,老宅外部显得比较封闭,维护结构以夯土砌筑,只在正面除门之外,开有少量圆形和方形的小窗,体量厚重,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安康白河卡子镇的黄家院子(图2-6),卡子镇的张家大院(图2-7)等建筑,也是典型的独立式住宅,它们往往背山面水,风水极佳。其平面形制常常为一进或是两进,院落空间由于受到地形条件限制较为宽短。

图2-5 青木川魏家老宅剖面

在城镇中也存在独立的宅院,虽以合院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但建筑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拘泥于固有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空间常有变化,不一定规整,取得了较好的空间层次和视觉效果(图2-8)。

2.店居式的住宅

图2-6 卡子镇黄家院子

图2-7 卡子镇张家院子

图2-8 城镇独立式住宅

店居式的居住模式广泛存在于陕南城镇街巷中,店铺往往是与住宅并置,形成前店后宅式住宅。这种居住模式的出现源于主要街道上用地紧张,因此每户住宅沿街面宽度有限,住宅平面只能与街道垂直向纵深方向发展沿街的房间为店面,店面后面为居住部分。它们的分合关系有的通过天井分割,有的通过厢房连接。住宅内商业与居住部分相对独立地组合在一起,互不干扰。前店后宅式住宅相对于纯住宅,建筑布局更为灵活,形式也更加多样。店铺沿街布置,店面开敞处理,不但与街道相互渗透,且将商品敞开陈列,利于揽客。同时,店面隔离街道噪声,保证店后居住空间的安宁与私密性。店居式的住宅往往位于山脚沿河的主街或是平行于等高线的的主街上,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利于商业活动的展开。

天井院子成为这类型建筑空间的主要组织形式,天井狭长,空间逼仄,几乎是一线天了,长宽比甚至超过了1: 3,有的更大。这类建筑,一般来说,都由堂屋、环房(厢房)和正厅组成。堂屋既做门面又兼街道到内院的通道,正厅往往只有一层,且常常根据地形的变化有变通的处理。天井院子也根据地形、地势条件的不同,有一进或是两三进不等。街面挑檐较深,形成檐下的灰空间,建筑形态舒展而质朴如图2-9所示。

(三)寺庙

寺庙建筑由于功能的特殊性,往往与民居建筑不同。它的正统性更强于民居建筑生活化的表达,因此建筑形态规整和严谨,具有官式建筑的典型属性,如汉中的张良庙、古汉台。但也有特例,如蜀河的清真寺、杨泗庙受到荆楚文化的影响,与蜀河的会馆和民居建筑表现出了同质性。如图2-10、2-11、2-12所示。

图2-9 店居式住宅平面

图2-10 张良庙大殿

图2-11 古汉台望江楼

图2-12 蜀河清真寺

三、建筑风格分析

总的来说,陕南的乡土建筑表现出了地域的同质性,其风格近同远疏,安康临近荆楚一带,乡土建筑受到荆楚文化的影响较重,青瓦、白墙、硬山屋顶、马头墙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成为建筑主要的表象特征。外墙很少施彩,仅在檐口位置,以及马头墙处施以灰白图案,画面飘逸洒脱,略显楚风遗韵。汉中近巴蜀,乡土建筑受到蜀文化的影响较多,远远望去,木骨、竹泥墙、青瓦构成的清新色调,木材、泥墙、石头形成的强烈质感,使建筑更加质朴。

但由于乡土建筑的功能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其建筑风格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民居建筑和会馆建筑来说,地域性很强,在地域文化和聚落环境的双重制约下,建筑风格往往比较接近,生活化的表达更强于正统建筑的风格展现。其中会馆建筑还可能受到客居商人来源地的影响,建筑风格也有不同的表达。如安康瓦房店的三省会馆。寺庙建筑在陕南地区虽然表现出了统一性,但其风格特点的形成过程,与民居建筑表现出了非同步性,建筑风格更加独立和正统。

四、结语

综上,对于陕南乡土建筑的类型做了系统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乡土建筑而言,它们的形成和演进过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影响。但由于建筑服务对象的不同,各自承载的功能属性不同,有纪念的、有聚会和活动的、有居住和生活的,各种因素如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模式,对于不同功能属性的建筑影响是不均衡的,因此对于陕南乡土建筑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整体把握社会功能下不同的建筑类型,同时,也有利于在差异和对比中,把握剖析建筑的演进历程,了解和认识陕南的乡土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