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之研究

舆论之研究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之研究徐宝璜舆论二字,常传诸人口,见睹报章,然鲜有考其意义者。舆论亦不外对于事物,判定其是非,表示赞成或反对之意,故舆论第一为意见。此所以少数优秀分子,常鼓吹其意见,冀受国民之采纳,而成为一般人之意见,即舆论是也。例如对于山东问题,反对直接交涉,已成中国之舆论,此世所公认也。故若有物焉,能将各方面之意见,公布于世,以备国人之采纳,则舆论必较易成立。三为发表精确之社论。
舆论之研究_近代中国舆论思想变迁

舆论之研究

徐宝璜

舆论二字,常传诸人口,见睹报章,然鲜有考其意义者。璜因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以此为议题而开二度之讨论。兹将所得之结果,分项叙述于下。

(一)舆论之定义

(二)舆论发达之要件

(三)创造舆论之方法

(四)舆论之能力

(一)舆论之定义

舆论者,在社会上占多数之关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也。此定义中,有应注意者四。

(甲)舆论为意见。意见者,吾人对于事物之评判也。舆论亦不外对于事物,判定其是非,表示赞成或反对之意,故舆论第一为意见。至此意见之发生,有时为几经考虑之结果,亦有时激于一时之感情。

(乙)舆论为自由的意见。舆论固为意见,然非意见一一皆舆论也。军人服从长官之命令,以其意见为意见,于是纵有表示,纯属机械性质,有何可贵?当袁氏运动帝制时,冀窃舆论拥戴之美名,以遂其所抱之野心,于是极力伪造民意,以威迫利诱之手段,使各国体纷上劝进之表。此种舆论,又岂有一层之价值?故必人民有发表意见之自由,然后有真正之舆论,否则伪造者耳。然所谓自由的意见者,非谓此意见,必出于自动也。人类富于模仿之性质,而多数人又乏判断之能力,故常自无意见,而以其所信任或仰望者之意见为意见。此所以少数优秀分子,常鼓吹其意见,冀受国民之采纳,而成为一般人之意见,即舆论是也。不独多数人之意见常出于被动,如此少数优秀分子之意见,亦不能完全出于自动,因彼等既为社会之分子,则其意见多少必受环境之影响,而不能绝对超出社会之外。故吾人可曰,世无绝对自动之意见。不过意见虽出于被动,然欲为舆论之根基,则此意见必须为人民所自由选择者耳,若有某种势力,强迫人民采择取一种意见,或使得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则真正舆论不能成立。

(丙)舆论为关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舆论虽为自由的意见,然非自由的意见一一皆成舆论也。必也其所评判之事实,系关于公共问题,或虽为私人之行动,然影响于社会者甚大,方能成为舆论。若为纯粹关于私人问题之意见,则舆论当然不发生。在民智不发达之时,公共问题,仅为政治问题。及民智既进,则种种社会问题如妇女问题,劳动问题,亦皆成公共问题矣。故吾人可曰,公共问题之范围,乃与民智之程度为正比例。民智日进,则公共问题之范围愈广,而舆论亦日盛矣。

(丁)舆论为在社会上占多数之关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舆论断非政府当局者对于公共问题之自由的意见,因吾人常闻人云,政府之意见,与舆论不一致,有时且闻政府背舆论而行事也。故舆论必为社会上之意见然对于一种公共问题,社会上常同时有数种意见发生,然则何者为舆论乎?曰此只可以数字决之,在社会上占多数者为舆论,占少数者为反对者之意见,不是谓之为舆论也。然此之所谓多数者,非谓社会中人口总数之多数。就现在事实言之,此总数之多数,对于公共问题,往往不惟无意见可言,且不注意及之,至注意公共问题而有意见者,反居少数。我之所谓多数者,乃此少数人中之多数,乃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也。例如对于山东问题,反对直接交涉,已成中国之舆论,此世所公认也。然知山东问题为何,在国民中恐实居少数,反对直接交涉,更不用论矣。然在少数当中而主张反对直接交涉者,又素居多数,吾人所以谓之为舆论也。

(二)舆论发达之要件

舆论发达之要件有三,即教育普及,报纸发达,与交通敏捷是也。试分别说明于后。

(甲)教育普及。公共问题之范围,乃与民智之程度为正比例,前已言之矣。而民智之程度,又视教育之普及与否为断。故教育不普及,则民智不深,于是公共问题之范围狭小,而舆论亦自不盛。况教育不普及,则人民必乏评判之能力,而其对于公共问题之意见,必属于盲从者多。于是所谓健全之舆论,恐不易得矣。共和政府之行事,应视舆论为转移,故其重要之职务,为普及教育,因教育普及,则舆论方能发达,而政府始有可遵循者也。

(乙)报纸发达。舆论乃对于公共问题而发。若此问题之事实,不能传布于世,则舆论将无所根据而未由发生。故事实之传播,与舆论之发达,甚有关系。报纸最能传布事实者也。故报纸发达,则舆论自盛。且人类富于模仿性质,常以他人之意见为意见。故若有物焉,能将各方面之意见,公布于世,以备国人之采纳,则舆论必较易成立。报纸最能传达各方面之意见者也。故报纸发达,则舆论亦必随之发达。

(丙)交通敏捷。普及教育,与发展新闻业,皆有赖于交通之敏捷。况交通不便,则事实与意见之传布,自不能不迟缓。过时既久,人民对之,兴味恐不能十分浓厚,于是纵能引起舆论,其力量必薄弱也。

(三)创造舆论之方法

创造舆论,以新闻纸为最有力量,亦新闻纸应尽之职务。至其创造之方法有三。一为登载真正事实之新闻,以为阅者判断之根据。且群众心理,对于简单常见之事,常有一定之普恶观念,存于心中。故报纸只需揭载事实,常能引起舆论,不待鼓吹,如营私舞弊,或拍卖国家权利之人,报纸只须将其劣迹,振笔直书,和盘托出,则舆论自必起而攻之,不待报纸之鼓动。二为访问专家,或名人,而发表其谈话。世人对于当面之问题,往往因其事属专家,或内容复杂,而无一定之主张。新闻纸应于此时访问专家或名人,征求其意见而公布之,以备社会之参政。人类既富于模仿性质,故正当舆论常可因此发生。三为发表精确之社论。编辑本自己之学识与热忱,细心研究各种应兴应革之事,常著切实之论说,说明其理由与办法,以提倡之。初或无甚反应,然历时稍久,必能使社会感悟,因发生正当之舆论,使应兴者果兴,应革者果革。然非编辑有纯粹之精神,高尚之思想,远大之眼光,不足以语此也。

(四)舆论之能力

舆论能力之大小,可分二层言之。(甲)就数字而言,舆论既为在社会上占多数之意见,则组成此多数之人数愈众,舆论之能力亦必愈大。故普及教育,实为要图。因教育不普及,则参与组成舆论之人数,必有限也。(乙)就性质而言,则舆论破坏之能力大,建设之能力小。此可以中国近年之历史证之。例如舆论反对帝制,则帝制不成,舆论反对复辟,则复辟失败。然舆论所希望之政治清明,实业发达等项,则收效甚微。此无他,因破坏之目的,乃反对一事之成立,则须停止其事之进行即得,手续较为简单。至于建设之目的,则欲一事之实现,手续至为繁复,而所需之时日亦必较为长久。中间因经济人力之关系,或因时过境迁,遂往往不能得圆满之结果矣。

载《北京大学月刊》,1920年,第1卷第7期,第105~1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