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之分析研究

舆论之分析研究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之分析研究朱显庄导言在开明政治情形下,历史上有“歌功颂德”“众意所归”的记载。三 引起舆论之条件。五 舆论之价值。故今之译名即定为“舆论”。舆论中之“舆”字,就是此地所解释之公众。吾人如从作用方面讲,可以说舆论是社会制裁之一。在劳工界所生之舆论,政府方面之舆论等。
舆论之分析研究_近代中国舆论思想变迁

舆论之分析研究

朱显庄

导言

在开明政治情形下,历史上有“歌功颂德”“众意所归”的记载。到了天下混乱的时候,我们又常常看到大势已去,民心皆死的口号。究竟所说的“众意”和“民心”是指什么呢?在现代科学发达,文化日进之社会中,本着民治主义的精神来提倡平等与自由,不但政治问题须符合众意或民心,社会各类公共问题,罕有不力求一个得到适宜于大家的解决。所以在表面上看来,众意似乎是社会治乱之原动力。这篇文章就在指出众意表现之方式——舆论——,说明它——众意的根据,它如何构成,与它的正负价值,现在把本文大纲简括地列在下面:

一 舆论之意义及其所包括之问题。

二 舆论之根据。

三 引起舆论之条件。

四 舆论形成所经过之步骤。

五 舆论之价值。

六 结论——如何造成正确之舆论?

一 舆论之意义及其问题

在谈到舆论构成问题之先,吾人必须明了什么是“舆论”?换句话说“舆论代表什么事实?”舆论二字在英语为Public Opinion,吾国学者或译为“公共意见”。此一译词,固亦可用,不过稍嫌其累赘,因为“舆”字包含公众及传达之意,“论”字指意见之表出。故今之译名即定为“舆论”。

舆论一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中,多视为特殊问题,甚有著专书以讨论的人(请参考本文末所注参考书)。诸家对于舆论所下之定义,亦五光十色,殊不相同。吾人现在先解释“舆”(公共)及“论”(意见)之意义,随后再谈到定义。

“公众”一词,以普通口语言之,即“大伙”。不过其涵义,不仅指一群人,实际上是指着一群有相同之行为的人。社会心理学家,有的谓为不固定之群众,而有共同之思想及行为。这就是说,在空间方面,没有固定之组织与联合,在行动方面,却有相类似的表现。K.Young即待此论。有的人如J.Kantor谓公众是吾人刺激之对象,吾人因为公众而有希望恐惧与野心。行为派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以为公众是个人想象中之群众,而相信某种感情,意见是普遍的。我们如果总结以上诸说而予以概括说法,我们可以说:社会生活所表现之方面甚多。每一方面必有许多人对之发生兴趣。因是该方面的某一问题,对之有兴趣的,许多人,遂有共同之研究与探讨。在该方面遂形成通行之主张。例如我们有经济的公众,政治的公众,艺术的公众,因为一个人可以同时对于好几方面都发生关系与兴趣,所以一个人往往可以隶属于好几个公众。简而言之,公众就是社会生活的某方面之发生兴趣或参与的一群人。舆论中之“舆”字,就是此地所解释之公众。

其次,论到“意见”就是“舆论”二字之后一字。意见本是吾人所下的判断,或对某问题所得之结论,成为所拟定之办法。总之不外是外人态度的表示。不过于人于此节外生枝地提出应当注意之一点,就是意见之表示,非凭空而至。大概根据个人之特殊经验。因此难免混有偏见与私心,不过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往往个人为贯彻自己主张起见,引起很严重之纠纷,在政治界上尤易见到这种现象。

据上述已知什么是舆(公众),什么是论(意见)。今再合之,来解释什么是舆论?舆论一词之定义,学者亦意见纷歧,莫衷一是。有的社会科学家谓舆论是社会之产物,不是一己私见。共所争之问题,与一个团体中各分子皆有关系。另外一派人说:公共态度的扩大组织,就叫做舆论。学者亦有主张群众对某特殊问题所表示的信仰与思想,就是舆论。Allport(见后面所引的参考书)以为舆论是个人,意见之总集,代表大多数人的信仰与感情,舆论之基础在个人,没有了个人也就无舆论。Allport这种看法,完全从行为派心理学观点论。其理论之是否合于事实,于此暂不论及。惟其代表一派思潮,勿庸置疑。此外亦有从心理学观点给舆论下定义,但是偏重社会学方面,如Ellwoob以为舆论是许多个人对于一个问题之心理互相反应所生的结果。和心理学派相并立的社会学派,对于舆论,也各有其相当之解释。依余所知,如Bogadus谓舆论是团体中每个人之意见,或大多数人之观点,不是像Allport所说的个人意见的总结。实在是社会中互相刺激,所生之创造结果。又如Bryce主张舆论是许多个人关于社会有利事物所执之观点。美人Lowell谓舆论不只是多数人之意,亦不一定是全体一致之主张,也许夹带着感情之胁迫,或有少数人未参与。

总括起来说,据左列诸家之说法,吾人至少对于舆论之性质,知道不外下列三点:

1.舆论包含个人之意见;

2.舆论是社会之产品——对于某问题互相刺激之结果;

3.代表或表示一些人的思想与信仰。

吾人如从作用方面讲,可以说舆论是社会制裁之一。换句话说,就是维持社会秩序之一种工具。心理学者,彰明较著地昭示吾人说:个人自呱呱坠地后,其行为即社会化,以后无论在家庭中,学校中,各种社会阶级或职业中,其行为必须求合于其所处之社会,在这一点于人即主张舆论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因为各人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其行为与思想,已经受社会中别人所影响了。谈至此,吾人亦暂的给舆论下一定义:舆论是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某方面问题所发表之意见,而博得许多人之同意者。举例说报纸上所载各个人之言论,吾人不认为舆论,但是吾人总括长时间各种报章,各个人之言论,所得到一致或相似之言论,吾人即认为代表舆论。但是往往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例如英国之舆论,法国之舆论等。在同一国内亦常因背景不同,而生差异例如美国禁酒。在劳工界所生之舆论,政府方面之舆论等。惟此类事实并不与吾人定义相矛盾,盖吾人并不主张,论是全社会所有个人之完全同意之意见。

舆论之意义,既略如上述,以下稍一涉及关于舆论之问题,因为今日科学发展及民治精神领导下之社会,与舆论相关之事实,及舆论所牵涉之问题,显而易见的是非常复杂。有的甚至可当作专题研究,或著专书讨论。本文以篇幅与能力有限,所以下面提出之问题,并不能一一论及。其用意不过在使读者知有某些问题,或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舆论作一番纯正概括之研究。如是吾人之一理想庶几实现了多半。依吾人管见,舆论所引起之问题,有以下诸端:

1.舆论与个人意见的究竟分别何在?

2.舆论与群众行为及团体心理,有何关系?

3.个人用什么方法能使群众意见,趋合于自己之意见?

4.民主政治与舆论之关系,及于众意沸腾之情形下怎样利用舆论,以拥护自己之地位?

5.很强之政党,是否完全愿意或反对正确舆论之发展?

6.正确之舆论如何造成?

7.舆论造成之经过步骤,在此历程中,领袖与民众之关系怎样?领袖与舆论之关系又是怎样?

右列诸问题,既不是各自独立,也不是列举无遗,其宗旨则在提醒作用(Suggestion)。

二 舆论之根据

舆论之根据,分事实与理论两方面论之:

1.事实方面:地不论中外,时无分今古,社会问题,多是由隐而显,从简到繁。所以从最广义说,人类社会生活开始之日,即舆论起源之时。吾人设翻开上古史,或人类学家关于初民社会之记载与报告,吾人即可见到,在原始社会中也有公开讨论之情形。不过他们讨论是采取面面相对之方式,和近代之采取间接式用符号方式,来讨论公众问题,自然迥不一样。但是这终久是方式的不同,而不是性质方面之差异。假如一反省到原始社会为什么缘故,取面面相对之方式,近代又是为什么缘故采取间接方式,我想吾人有一合理的答案,就是现在社会情形,与公众问题之范围这两个条件,不允许吾人再用面面相对之方式。况且现代人之知识程度,亦用不着取面面相对之方式。不过吾人不要忘了社会演化纵然造成今日之复杂组织,但是今日公众问题之根本性质,与初民社会之公众问题,似乎没有分别。简明的说,现代人的公众问题,与原始社会中所发生之公众问题,一样的不外乎两类事实:一类是物质生活,一类是社会生活。初民社会除去顾及到与生命直接有关之事项外,他们也论到道德与团结等类问题。现代人的问题虽然比较古时多,讨论之范围,纵然推广,但是直接莫不归并成上述二类。我们因此而说舆论在事实方面之根据,就是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

2.理论方面论及舆论之根据,欧西学者可以简括地分为理性主义与感情主义,理性派之主张,以为人是理性动物,所以对于切已问题,多运用理智,于冷静深思中求得解决。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之初此种理性主义,风靡一时,如社会学家Ellwood即以为舆论是合理之公断。舆论必成于无偏无颇之情形下。感情主义如Munro以为舆论是少数领袖,施展其诙诡手段,狡骗计策,混自己私心于众人之中,以造成舆论。按此派之意,谓氓众受少数人之支配,少数人利用群众刻板式之行为与心理以达其私怀之目的。理性主义与感情主义,在今日虽仍相存并立,但是多数学者之意见,相信舆论生于众人之感情。不过这种感情不只是由于少数影响而生,亦是由于某方面严重问题所引起。依吾人言之,“理性”“感情”俱是模糊之观念,其意义至为暧昧。在心理学家对此类名词尚未宣告公认之明确定义以前,吾人最好——自科学态度言——不用此类名词。况且舆论之种类甚多,究竟是根据理性,某类是依于感情,事亦殊难断定。且发表意见之人类或极力避免当时之感情冲动,然终难脱于不自觉之传统经验——社会之风俗,教育,法律……——之影响,这乃是显见而不可抹杀之事实。吾人如果必欲用一名词来表示舆论之理论根据,我以为只有“心理生活”一词。因为“心理生活”包括理性,感情,传统经验,与个人思想,此词似稍宽泛,但是概括,吾人关于舆论之根据一问题,亦即暂此作结。

三 引起舆论之条件

引起舆论之条件,分社会方面及心理方面两点言之:

1社会方面之条件:社会一词之用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此学者所尽知,一乡一镇一城市是一社会,一省一州一国甚至全地球亦是一社会。因此吾人欲事先声明:今所用之社会一词系兼指广狭两种用法。

A自狭义社会方面讲,社会之限度,最高至一国。一个国家之组成,当然条件甚多,惟舆论有密切关系的,恐怕是“民众”一件事。在一国中,民众往往因其所操之职业不同,而对于公众问题底注意也有显然的差别。吾人如果想明了社会中引起舆论的条件,吾人似乎应该对于这种差别之程度,逐步说明,才算合乎科学态度。不过我们的又不能过于详细,现在为方便起见,暂作下列程度差别之分类:

(1)社会中对于公共事务负责之领袖,可使其所操职业,引起舆论方面之严重讨论,例如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之主要负责人。

(2)操特殊职业之私人,如律师,秘书,新闻主笔,电影明星,等类人,日与公众问题相接触。其言论与态度,匪特足以引起舆论,尤足暗示群众所应取之态度。

(3)学者所发表之文章,对于公众兴趣,亦颇有影响。因为此类人注意于分析社会环境,研究民众与人格,其研究之结果,或取讲演方式,传播于众人,或登载于报纸及杂志之上,例如吾人所读到关于妇女参政,劳工报酬,烟酒禁卖等问题的文章。

(4)刊物,小说作家等提倡特殊兴趣者,亦为引起舆论之重要条件。Galsworsy谓社会上造成舆论之强而有力之三事,就是科学,经济问题,与出版物,彼且谓此三事潜伏势力甚大。是决定国家进步之条件。

(5)至于一般思想浅薄,孤陋寡闻之庸人,对于公共问题,毫无兴趣,一听旁人之指挥,可谓对于社会之责任,一点不负,因此对于舆论之影响亦甚少。

(6)丧心病狂之过激派,热心过度,捏造舆论,以为目前所有之事物皆须重新改造,此类人表现生命之狂态,其功不过在唤起民众,使知奋勉而已。

以上略就社会阶级观点,叙述引起舆论之条件,以下自广义社会观点言。

B自广义社会方面言,吾人如从世界观点,及全人类着想,亦能指出引起公共兴趣与促进成舆论之观念。E.O.Bernard谓舆论是团体中各分子对公共事务之意见。最主要者如道德,政治,经济及其他有关于社会幸福之问题——星期日之休息,市民之进步,赋税,移民,国防,国际间之条约等——皆在范围内。Bernard此言确属正常,惟依吾人管见,人类社会全体之足以造成舆论之主要项目,不外下列数点:

1人种或民族之观念:欧战以前,此一观念,深入人心,一个民族,总觉得自己是得天独厚之优秀分子。报章杂志上常看到“大英帝国”,“大日尔曼等标语,凡彼辈所认为或提出之公共问题,几乎影响全世界。

2国家观念:不同或相同之民族所组成之国家,民族意识往往为国家观念所战胜,对于祖国,共相尊重。(一)国家之代表符号,如国旗国歌,国内之雄伟人,礼俗,宗教,皆成为神圣不可批评,凡为国民所最注意之事,皆足引起舆论。(二)国土及国内一切利益,为国民尽力保护,异常留心之事,在世界论坛上,此类问题之讨论,亦常致嘵嘵不休。

3科学:科学之问题,亦自造成特殊舆论界,科学上原理,原同,与新发明事物,颇足引起全世界各地之研究批评与仿效。有时新发明或发现,致改变全人类之信仰,而翻出绝新之舆论,如牛顿之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哥仑布之发现美洲,达尔文之标明进化。

4道德与宗教:在交通方法进步社会制度改变之情形下,道德宗教亦变成公众讨论之题目,例如西洋人之初到东土,吾国留学生之始游欧美,常常感到信仰风俗习惯之及不相同。有时两种宗教相遇,其一代替其他,有时互相容合,取此之长济彼之短,前者如回教徒于纪元后十世纪顷之克服基督教,后者如佛教之输入吾国,吾国人颇有以儒道之理解释佛教者。

5特殊利益。今所谓特殊利益,多半指国际间之利益而言,例如领事裁判权殖民地,商埠与租界,以及最近之国际间之借债等事,往往引起许多人之讨论。近代国际间之竞争,在此方面,常造成流血惨剧,即在和平时,亦组织大规模之讨论会,公开讨论,吾人平常在报纸及政治杂志上所读到之文章,此类居多。

2引起舆论之心理条件:我们平常说,某问题之无关重要,不足介意,乃是因为该问题与我个人,并未发生直接冲突。不过该问题之所以发生,必与某部分人有密切之关系。现在谈到舆论之心理条件,我们似乎应当注意到个人与团体两方面,因为一个问题有时与某个人不相干,而关系于团体者綦重。也有时一个问题之发生团体尚末认清,而某个人确已知觉,这时候个人亦可提醒群众,引起舆论。我们在叙述心理条件之先,须先解释一个专词,庶几对于后文不生阻碍。这个专词就是“团体心理”或“群众意识”(Group Mind,Group Consciousness)社会心理学者,有人主张,在一个比较永久固定组织——如国家——中,所包含之创造精神,及各分子(每个人)之互相尊敬与合作之态度,即曰团体心理。在一种众群暂时集合时,个人特别行为,不容表现,而惟见群众之感情冲动,这叫做群众自觉。Allport对此说法,至为反对,其所持之理由有二:(一)心理学所随认之自觉,系指神经系之作用,而有神经系只是个人,群众并无神经系。(二)群众中间之情绪传达,完全依于个人之感觉及情绪。所以群众不过是刺激个人之条件。Allport之批评,诚为有效,吾人苟脱离Allport所指摘之困难,而仍谈团体自觉,吾人势必先知团体生活之方式:团体生活之方式自结构言有二:一为连接的一为不连接的(Contiguous and Non-Contiguous)前者如一城或一市内之居民。后者如市内居民与乡居人民之关系,自精神方面言团体生活的方式,表现为一社会之共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团体必理就是对于某一注意之问题的精神方面之表示,这种表示之心理条件,约略言之,有三端:(一)利害,对于整个团体,或团体之一部,发生直接利害,颇足引起众人欢愉与悲愤之情绪。(二)互相刺激,有时一个问题或无关重要之事,在公众感情不安,思想过敏之情形下,或因谣传,或因报章,传单,及其他类似报章之宣传品,鼓吹激荡,……起众人之舆论。此种情形,有时引起群众之暴动。于暴动情形中,所有个人皆表示一致之行为,似乎群众中有一无形统治者,像此类现象,吾人即暂时名之为“群众自觉”,(三)个人或领袖的鼓励,此与上述群众自觉不同,群众自觉之基本假设是在表示团体自觉。团体中之各分子是出于无心的。概言之,在接受互相刺激之情形下,各个人无意识地集合成一致之行动,所以此类暴动,往往被人称之为“暴”动或“盲从式骚扰”。在领袖鼓动之情形下,多半与此有异,Munro以为舆论由少数领袖所组成,舆论是少数人之工作,不是从民众心中自然流出,这种说法,虽属太偏,不过领袖在社会上有相当威权,则不能否认。一个成功之领袖,最初亦许是平常人,不过他所以能成为领袖,惟在他能留心观察群众情形,洞知众意之倾向及其需要,然后指出问题之所在,使一般人自觉地认识,然后宣布困难之严重性,引起众人之希望与恐惧,是时,领袖发表其高明智慧之办法,以博得大多数人之赞成,反抗者亦因以压抑。吾人谈舆论之心理条件止此。最末仍须略缀数语,以免误会,吾人之意,注重在“引起”舆论之心理条件,不是“构成”舆论之心理条件,在构成舆论之心理条件,如发表言论之个人底特殊经验与习惯,其发表之动机与以后之影响,其在社会中之地位——受人之赞成或反对,信任与轻蔑,尊敬和嘲笑,——等等问题,自不在吾人讨论之范围内。

四 舆论形成所经过之步骤

根据以上所分析的事实,吾人大概已知舆论有性质上之差别,例如学术方面之舆论,与政治方面之舆论,显然地有性质之不同;国内问题与全世界之问题,自然有范围广狭之不同。因此一种舆论形成所经过的步骤,亦绝不会“如出一辙”,有的舆论之构成,稍迟缓些,有的则稍急遽些,然Lindeman一九二一出版之《The Community》之第十章,曾有一精密分析,吾人无妨引述于左,以为参考,彼论舆论形成有十步骤:

(1)最初有些人在社会中,觉到有新的需要。

(2)对此新需要的自觉,逐渐扩张。

(3)新需要引起社会领袖之认识。

(4)普通人因求满足,而发生感情与情绪之冲动。

(5)设群众之要求,不甚激烈,往往领袖提醒群众,因解决其他更严重之问题,而忽略此类需要,以“不理”态度处之。

(6)设群众仍注意于此,则对于此需要所拟定之办法,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偶有一部分人争胜,而得到暂时的解决,常有因解决不当,致纷纠复起,结果引起众人精细地研究。

(7)组织具体讨论会,以研究其前因与后果,为未来之新计划建基础。

(8)公开讨论——如市民大会——许多人深恐这种方式的讨论,引起情绪冲动与暴动,故事先即设法避免,如近代民主政治在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所采用之代议制度,其原因亦一部在此。

(9)讨论之完成:经过讨念经后,组合各类意见,以成一公意,使各阶级或团体之理想或希望,获得部分的满足,最后有赖于合作之精神,与实验之态度。

(10)根据讨论结果之计划,在社会中实施,从而观察其结果,考察其效率,甚或加以修改,在各阶级与团体之间,作可能之调合。

L氏所举十步,吾人可见其偏于理想主义。事实上舆论不限有政治经济或社会方面之问题,前已言之,即专就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说,在吾人耳闻目见之范围内,有许多问题,不是按此十步骤演变,L氏之意若只就完全者而言,吾人或可承受,在吾人之意以为舆论因性质,范围之异,故其完成之经过,亦向不相同,不过若就原则方面论,合于普通论构成之过程,吾人试取Lindeman之意而修改之,可谓有(一)发生(二)酝酿(三)完成之三期。发生期相当于L氏之(1),(2),(3),(4),但是有伸缩之可能。酝酿期相当于彼所谓之(5),(6),(7),(8)。完成期即(9),(10),亦有增减之情形,有些例外,酝酿期特别长,亦有特别短者,现在以时间与篇幅关系,不克详述于此。

五 舆论之价值

(1)积极方面:处于今日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之情形下,舆论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之积极帮助,至为明显。(一)舆论比较私人意见更周到些。(二)学术方面往往因公共研究与讨论,愈有进步。(三)舆论之社会作用,能制止个人主义之倾向,使众人愈增进合作之精神。(四)舆论之最高价值无疑的是在政治方面:(a)纠正独裁政府误用社会之有效工具。(b)指导民主政治之善良南针,最合民意之政府,才是真正民治精神的表现。但是政府之得民意,最方便之法,就是观察民众之舆论。(c)修改法律之根据,国家定法必按照一时一地之社会情形,假使情形变化,而条文仍旧,则行法者或无阻碍,而感受者——民众——自必生痛苦,一国法律之修改,往往根据舆论以定夺。

(2)消极方面:舆论之正面价值,如上述种种,不过在事实上常与理论上希望“大相径庭”,因此吾人也不可丢开舆论实际上之消极价值——劣点,(以下所指弊端,与学术方面之舆论自不相干,吾人之意,注重政治事实)舆论之弊端,约而言之,有以下三端:(一)舆论很容易是个人或少数人之“弄虚作假”,捏造黑白。换句话说,就是少数人故意地玩弄手腕,以达到私怀之目的。(二)舆论有时是出于少数或一党之不自觉的偏见,这种偏见是由于特殊之社会环境,传统文化所影响使然。(三)此外舆论常常掺杂浓厚之感情,虽为真正理知方面之平静讨论,往往使事实之标准,迷离莫辨。关于舆论价值,吾人就是样结束。

六 结论——如何造成正确舆论

总括以上所论,吾人所得最深刻的印象,大概是舆论在社会中成为已经存在,不容否认之事实。其次我们也知社会整天在促成舆论之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将来的进步,舆论至少担负一部分指导责任,我们在简略地知晓舆论的意义,其所由引起之条件,其根据,其形成,及其优劣之后,想完结这篇文章之使命,吾人不能不简单地叙及怎样造成正确舆论,这一点实实在在也似乎能应付我们眼前环境之一部分需要。

自普通方面说:所谓之正确舆论,不外二事:(一)解决或调合社会之纠纷,解决后对于各方面之希望,有所调解或满足。(二)顾及或增进社会全体之最大福利。舆论之是否正确,吾人即暂用此二标准来规定,所以自一般言之,造成正确舆论条件,自然是仰赖于公民道德与社会教育二者之普遍地提高,这种提高,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之提高。

自特殊方面说,吾人以为舆论的发展如果包含或合于上列两个条件,可谓吾人之理想实现多半了。

(A)最重要的无过于专门智识及专门人才,对于公共问题,作合理化之研究与讨论。

(B)任何个人在发表意见与理论时,最好经过酝酿期间,藉此可免照顾不全之缺点。因为眼前经验或当下思想,往往偏见成分大,经过考虑后有“设身体验”和与人参考的机会。

总括起来说,舆论在客观方面能本于有效之事实;在主观方面免除情感的偏见。试问吾人之社会能否有更较进步之现象?

参考

1.Allport F.H.

1924,Social Psychology.N.y.:Honghtou Mifflin co.p.308-9;325-6

2.Bernad,C.E.,

1929,Social Psychology,N.y.:The Macmillan co.p.264;315-9

3.Bernard,I.I.

1926,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N.Y.:Henry Holt &co.p.183-5

4.Bogadus,ES

1924,The Foundamentals Social Psychology,N.y.:The Century co.chap.25

5.Kantor,I.B.,

1929.An Outline of Social Psychology,Illinots:Follet Publishing,co,P.404-6

6.Lindeman,E.C.,

1921,The community,Chapter 10

7.Lippmann,W.,

1922,Public Opinion,N.y.:Bryce co,Part IV &V

8.Ross,E.A.

1914,Social Psychology,N.y.:The Macmillan co,chap.27

9.Young K.,

1930,Social Psychology,N.y.:E,S,Croftss ce,chap.24

载《清华周刊》,1934年,第41卷第7期,第12~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