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和形体的塑造

空间和形体的塑造

时间:2022-10-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背光面的明度虽由于不同体面的折射和周围环境的反射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变化,但在总体上必须暗于受光面。在图1-40所示病例中建筑的挑檐底面明度由于过分地强调反光而等同于受光面的明度,超出了背光面的明度界限,破坏了明暗造型规律,没有表现出挑檐应有的深远感。② 用比较法表现出背光面的深浅层次。在区分受光和背光明暗界线的前提下,用比较法表现好背光面里的深浅层次十分重要,它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透明感和材料的质感。

1.5 空间和形体的塑造

在建筑效果图的表现中,空间和形体的塑造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关系,即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和虚实关系。

1.素描关系

1) 从整体到局部的黑、白、灰互衬

当以光影明暗为造型手段时,任何形体和空间的表现都要借助形体的黑白灰组合和不同深浅的图底互衬关系。所谓整体就是指画面的黑白灰大关系,而局部则是指在黑白灰大关系正确的情况下对局部和细节的处理,只有黑白灰大关系处理好以后,局部的黑白灰关系才能有所依托,所以局部服从整体是保证画面整体感的首要条件。在效果图的绘制中,由于初学者的美术功底不够,容易拘泥于局部而忘记整体、注意色彩而疏忽素描关系等顾此失彼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必须牢记色彩的处理要建立在正确的素描关系基础之上。况且明度是色彩的组成要素之一,表达空间中的色彩是以明度显示出来的,色彩的丰富性常取决于明度的恰当运用。

2) 天、地、建筑三者的黑白灰互衬

天、地、建筑是构成画面的三大素描关系,而建筑永远是画面的主体,天和地只起着烘托气氛的陪衬作用,明确了这个主从关系后再去处理天和地就不会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了。图1-36所示的天、地、建筑三者黑白灰互衬的三种方案,分别显示了黑灰白三大素描关系的不同组合可能。

img46

图1-36 天、地、建筑之黑白灰互衬的三种方案

就建筑与背景(一般为天空和树丛)而言,它们是图底衬托关系,背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突现建筑形象,如果忽略了这个最主要的关系,那么建筑的实体感必然会被削弱甚至完全消失。当有云天空本身的对比度越出了衬托建筑所需要的大关系时,天空与建筑粘连在一起,干扰了建筑形象的表现(见图1-37(a))。同理,当以树丛为背景时,树丛的层次表现必须严格控制在衬托建筑的大关系之内,否则将会破坏建筑形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见图1-37(b))。

img47

图1-37 建筑与背景常见之病例与修正

建筑矗立在地面上,它们是两个受光角度和强度各不相同的水平和垂直界面,再加上固有色的不同,因此必须用不同明度区分开来。如果地面与墙面明度靠近,则有如墙面竖向延伸而无横向舒展的地面之感(见图1-38 病例)。由此看来天、地、建筑三者必须保持黑、白、灰互衬关系。

img48

图1-38 建筑与地面之正反例

3) 建筑形体的塑造(三大面与五个调子的运用)

素描课中已经讲过在光线照射下的立方体和圆柱体的明暗规律。三大面是指受光的亮面、次亮面和背光的暗面等三个明暗层次,它们构成了立方体的造型特征。而五个调子是指受光的次亮面、亮面、明暗交界线和背光的暗面、反光等五个明暗层次构成了圆柱体的造型特征,再加上深色的投影和背景就形成了完整的形体空间。明暗交界线(面)不受光源的直接照射,也不受反光的影响,往往处于形体结构的转折部位,因此相对色深,并以其微妙的刚柔曲折的明暗变化反映出形体的造型特征,紧紧把握明暗交界线就抓住了立体的灵魂。在建筑效果图的形体表现上要遵循这一简单明了的素描规律。

① 严格区分受光面(主受光、次受光)和背光面(阴面、投影)的明暗界线。背光面的明度虽由于不同体面的折射和周围环境的反射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变化,但在总体上必须暗于受光面。背光面所受的反光再强也不应等同或超过受光面的明度,背光面的阴和影应统一在同一暗面之中。初学者往往不适宜地强调反光的明度。当它接近或等同于受光面的明度时,就破坏了光影明暗造型规律,物体的体积感被削弱乃至被解体(见图1-39(a))。在图1-40所示病例中建筑的挑檐底面明度由于过分地强调反光而等同于受光面的明度,超出了背光面的明度界限,破坏了明暗造型规律,没有表现出挑檐应有的深远感。正例中挑檐底面的明度既统一在背光的明度界限之内,又反映出反光的透亮感,是成功的例子。

img49

图1-39 过分强调反光明度会削弱物体的体积感

img50

图1-40 挑檐处理之正反例

② 用比较法表现出背光面的深浅层次。在区分受光和背光明暗界线的前提下,用比较法表现好背光面里的深浅层次十分重要,它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透明感和材料的质感。背光面的阴和影虽有深浅之别,但与受光面相比它们的对比度相对较弱,边界交接也较模糊,它们始终作为一个背光的统一体与受光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 用比较法表现受光面的深浅层次。根据入射光线对物体各界面的投射角度不同,物体的各受光面呈现出丰富的深浅层次,光线投射角大时明度则高,投射角小时明度则低,特别是中等明度的次受光面,其深浅和冷暖层次最为丰富,要在反复比较中表现出这种微妙的变化(见图1-41)。

img51

图1-41 明暗层次的表现

4) 建筑空间的层次表现

画面上的空间感可以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纵深感。画面空间感的产生除了形体透视本身所具有的三度空间感之外,还表现了因空气对色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由近及远的无限层次变化。而在效果图的表现中不宜有过多的空间层次,以保证画面具有突出主体的明晰感,通常归纳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

① 近景。从透视和素描关系上分析,近景本应体积感强,光影变化丰富,但为了突出主体,常弱化它们的关系,以便把视线引向中景,近景只是起到拉开空间距离的作用。近景可以是树木、地面、建筑物局部、人物、车辆等,为了弱化关系可以假定其是处在大片暗影里的深色剪影轮廓(见图1-42)。

img52

图1-42 空间层次的表现

② 中景。主体建筑常处在中景,也是视点聚焦所在,它占据画面上显著而较大的位置,形象鲜明突出,明暗及色彩对比强烈,在重点处应有精致的刻画。

③ 远景。远景不仅可以衬托主体建筑,而且还可表现出深邃的空间感,远景处理宜平面化,不强调体积感,由于空气层引起的色彩透视,色彩纯度很低,对比度微弱。

2.色彩关系

在色彩处理上常易进入一个误区,认为画面的颜色越多色感越丰富,实际上过多的颜色运用会造成画面色彩混乱,难以形成色调。画面色彩的丰富性并不在于颜色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明度的运用恰当与否,表达空间中的色彩是以明度显示出来的,只需限定少数颜色就可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在色彩关系的处理上,相对冷暖的色彩变化是产生色彩美感的关键因素,如果忽略了同一色相或不同色相间的相对冷暖倾向的变化,即使是彩色图也会感到单调乏味,难以体现出色彩的魅力。

1) 色彩相对冷暖的辩证运用

相对冷暖的含义是指色彩在与相邻色的比较中所获得的一种相对冷或暖的感觉,比如大红与朱红相比是偏冷的色,但与玫瑰红相比时又是偏暖的色了,所以冷和暖是相对比较的感觉。

从光照原理来分析,在同一光线的照射下,同一物体的各个部分因受光的角度、距离和强度各有差异,所以其表面的明度、色相和纯度亦有不同,再加上环境反光和空间距离的影响,表面色彩具有了丰富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同类色相的相对冷暖变化。比如在光照下的绿色树冠除有不同深浅的明度变化外,还必须具有不同层次的相对冷暖的变化(暖绿、中绿、冷绿),如果只用不同深浅的单一的绿色去表现树冠,只能是缺少色彩美的单色(绿色)素描,而不能充分表现出色彩特有的感染力。因此对色彩的相对冷暖的精心推敲,是产生色彩美的源泉。

2) 不同冷暖光源作用下的用色规律

日光的冷暖与它照射的高度角有关,高度角大时,日光穿越空气层的厚度小,被空气微粒分子吸收的蓝色光少,基本保持着白色光的特征;高度角小时,日光斜穿空气层,被空气吸收的蓝色光因穿越长度加大而增多,日光也因蓝色的缺失而呈现出较暖的橙黄色(比如朝晚的日光)。因此不同的日光有了相对冷暖之别,反映在效果图上就有了特定的时间特征。

当暖光源照射时,受光面暖而背光面相对较冷;当冷光源照射时,受光面相对冷而亮,背光面则相对暖而暗。在受光面中,主受光面较多地受光源色的影响,而次受光面较少受光源色的影响,可更多地呈现出材料的固有色特征(参见第4章水粉水彩名作欣赏页)。一般作画常将光源设定为暖色,但不应将其作为固定模式,如果尝试用冷光源,会取得一种清新明丽的画面效果。

3) 建筑材料不同分面的固有色表达

在效果图的表现中经常可以看到本属于同一材料的建筑由于受光状态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明暗和冷暖的分面,当过分强调条件色时,这些不同分面的色彩就会越出同一固有色的感觉界限成为色彩各异的不同材料,从而影响了原有设计意图的表达。这是由于片面的夸张不同分面的色彩对比,固有色协调作用被忽视的缘故。基于视觉生理规律,在临界面交界的范围内常出现色彩对比被强化的现象,但这种被强化的对比关系,随着远离交界处将逐渐减弱而还原为固有色的倾向(受光面和背光面均如此),在视觉上也就有了同一材料的感觉。

4) 环境反射光的协调作用

色彩是人眼对可见色光的感觉。色光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彼此反射彼此影响,特别是在色彩缤纷的环境中,任何物像的色彩都要受到环境反射光的影响,因而不能脱离特定环境孤立地去表现单一的色彩。经常可以看到绿色的草坪或绛红色的地砖对墙面和建筑构件底面所产生的色彩反射的影响。这种环境反光影响在背光的阴面和影子里比受光面来得明显,上部易受较冷的天光(偏蓝色的扩散光)影响,下部则受较暖的地面反光影响。有了这种色彩上的融合,建筑就会与环境相协调,出现统一而透明的色彩效果。

5) 色彩透视原理的运用

空气层中的水分和微粒分子对色光的折射和漫射,物体的色彩因空间距离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异称为色彩透视。空间距离愈远,空气层愈厚,这种变化就愈大。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凡深色越远越浅,浅色则越远越深;凡暖色越远越冷,冷色则越远越暖;所有色彩的纯度都是越远越低,最终全部统一在蓝灰的空气色中。

自然界有着无限多的色彩空间层次,为了使画面秩序条理化,归纳画面的色彩空间层次极为重要,每一色彩空间层次简称为色空间,同一空间内的色彩(明度、色相、纯度)可以相雷同或者重复,而不同色空间之间的色彩切忌相同,否则会破坏纵深的空间感。画面的色空间一般为3~5个,并以组织3个色空间为宜,即前景、中景和远景:前景色重而不强调体积;中景则可作深入刻划(也是色彩处理最为丰富的区域);远景则色淡而含蓄。画面处理必须坚持色空间原则,如果在一幅表现纵深空间感的画里,前后不同色空间之间出现了一块相雷同的色彩,即使是作为从体的配景也会大大地削弱画面的空间表现力,所以区分不同色空间的用色是保证画面空间感的重要前提。

3.虚实关系

建筑效果图中的虚实关系处理得当与否,有助于强化主次关系,丰富空间层次和增加艺术趣味性。

1) 突出主体的简繁互衬

为了突出主体建筑,其背景处理要有利于烘托建筑的形体和氛围的营造。一般来讲背景宜虚,不应做重点刻画,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孤立地去处理背景,就会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削弱了主体建筑的表现力。当建筑外轮廓或体面组合较为复杂时,常衬以简单的无云天空,以达到以简衬繁的目的(见图1-43(a)),当建筑外轮廓相对简单时常衬以富有变化的云天,以达到以繁衬简的目的(见图1-43(b)),此时云与天的对比度宜小于建筑与天空图底相衬的大关系(见图1-37(a))。

img53

图1-43 突出主体的简繁互衬

2) 虚实互衬的空间层次

弱化建筑背景的对比关系,以虚衬实不仅可以突出主体建筑,并且也有利于空间层次的表现。所谓虚是与实相对而言,它并不意味着可以歪曲形象的任意涂抹,特别是处于虚中的建筑形象,只是相对地减弱各项关系,仍应保持其外形在比例尺度上的准确性(见图1-44)。

img54

图1-44 突出主体的虚实互衬

3) 藏与露的趣味性

建筑效果图不是工程制图的一种特殊形式,也不是没有个性特征的画匠之作,它是表达设计意图的艺术语言,高水准的效果图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趣味性。

画面上的虚实表现不应只停留在空气透视的物理现象上,更应提升到气韵把握的心理感受层面上,画面上的虚并不等同于无,它是刻意安排的想象空间,蕴含着生动的气韵,以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精致刻画的“露”与含蓄朦胧的“藏”构成了艺术上的趣味性,图1-44中的左图及中图均露其前而藏其后,右图则突出中部而藏其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