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凤凰扎绘,技艺超群”

“凤凰扎绘,技艺超群”

时间:2022-10-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桂英从小就听着母亲的这句话长大,做好扎染,以后找个好婆家,这就是她学习扎染的初衷。但是她的扎染之路却并没有停止,退休后的张桂英并没有闲着,她利用自己的扎染手艺,在家里制作一些扎染作品,卖给一些单位作礼品以补贴家用。2001年,旅游的热潮席卷了沉寂的凤凰古城,无数的游人前来目睹这座千年古城的风貌,张桂英的扎染店生意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美丽的湘西,群峰竞秀,碧溪交流,凤凰古镇就是这秀丽山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沈从文曾经这样描写他的家乡:“清清的江水城中流过,数只渔舟悠闲地停在江边,岸边垂柳依依,三两苗女浣衣……”清寂的石板街,古旧的吊脚楼,江面碧波荡漾,山顶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你可以泛舟江上,看渔火点点,可以坐在挂着红灯笼的吊脚楼上,品尝风味独特的土家腊肉,还可以徜徉在手工艺一条街上,穿过那迎风飘扬的染坊旗帜,触摸那一脉民间工艺的古韵。走进凤凰古城,沿着青石板街,两旁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富有民族韵味的店铺,扎染蜡染、印花布店,银饰作坊……很多店铺门口挂的招牌都是用印染布做的,随着风飘荡在喧闹的街道,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见图107)。

图107 凤凰沱江岸边(图片出自《中华绝活手艺》 ,谭竹著)

在古城东正街的深处,有一个用扎染布做招牌的民族用品工艺店格外抢眼。店中挂满了小至方巾、大到数米长卷的各式扎染艺术品,像一个小型的扎染博物馆,这些色彩斑斓的画面凝聚在一起任谁都会被牢牢吸引。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柜台上放着一张照片,仔细辨认竟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仃和一位女子的合影,这位女子就是这家店的主人——张桂英,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霜她已经不再是照片中年轻的模样,可是眼神却依然是那么坚定明亮。这位现已年逾古稀的老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凤凰苗家妇女,也像其他同龄的苗族妇女一样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她却有着三个令人称赞的“头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大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这些声名赫赫的称号都是源自于她在扎染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扎染是她这个苗家女子一生的情缘,也成就了她一生的事业(见图108)。

图108 身穿苗族传统服饰的张桂英(图片出自《中华绝活手艺》,谭竹著)

张桂英1941年出生于湖南凤凰一户普通的苗族人家,和所有的苗家妇女一样,学习一门手艺是从小就必做的功课,她八岁起就开始和父母学习织棉布,后来才逐渐开始接触扎染手艺,在当时的年代,苗家妇女没有出色的手工技艺是很丢人的事。“学不会扎染,以后嫁人都嫁不出去”。张桂英从小就听着母亲的这句话长大,做好扎染,以后找个好婆家,这就是她学习扎染的初衷。1962年张桂英参加工作,她进了凤凰县最有名气的工厂——凤凰县民族工艺厂,从学徒开始,后来手艺精湛当上师傅,一直在从事扎染工艺的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但是她的扎染之路却并没有停止,退休后的张桂英并没有闲着,她利用自己的扎染手艺,在家里制作一些扎染作品,卖给一些单位作礼品以补贴家用(见图109)。

1997年,县里文化部门希望发扬民间手工艺,沱江镇政府领导找到张桂英,希望她能带头做个榜样,就这样,张桂英最先进入凤凰古城老街,以每月30元的租金租了一间门面,正式开起了扎染店。那时候,老街上行人稀少,一个星期有时才做一两单生意,很不景气。在这样惨淡经营的日子里,张桂英却一直在坚持着。2001年,旅游的热潮席卷了沉寂的凤凰古城,无数的游人前来目睹这座千年古城的风貌,张桂英的扎染店生意也一天天好了起来。2007年,已经声名在外的张桂英和儿子一起挑选了3间门面,再开了一个大店,经营扎染的生意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图109 正在缝扎布料的张桂英(图片出自《中华绝活手艺》, 谭竹著)

在张桂英的店中柜台旁放着一张英文的介绍,大意为:“……张桂英和沈从文的艺术来自相同的地方、同样的背景,每件作品都有隽永的、丰富的内涵,通过这种独有的方式,弘扬了家乡的文化,让世界了解凤凰”。这是个外国朋友写下的,但张桂英却并不知道这些英文的意思,这也并不妨碍她和欣赏她作品的国外朋友的交往。一位美国朋友夏艾克每年都要到她的店里买几十幅作品然后到美国销售,还要把一部分利润捐赠给凤凰县的“希望工程”。这一举动打动了朴实的张桂英,所以每次她的要价都不高。慢慢的心灵的交流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两人成了朋友。张桂英还特意为他做了一套扎染服装,夏艾克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设计时,张桂英颇费了些心思,在衣服的后襟和裤脚上都绣上了龙的图案,希望这独具中国特色的服装给地球那一端的美国友人带去最真诚的问候。

张桂英的扎染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而且她凭借着多年的从业经验独创的针扎工艺突破了传统扎染技艺中点、线、蓝底白花的局限,具有了点、线、面、蓝、白、灰的新特点,把本来单色的技艺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这在扎染行业是个极大的创新与突破,张桂英的作品整个画面和谐自然,风格古朴雅趣,全部都用手工制成,是真正的值得收藏的艺术佳品。1995年张桂英的扎染作品受邀在十二届工艺美术年会上展出,其中一幅“老鼠娶亲”被应邀到会的张仃看到了,非常喜欢,主动要求和作者见面,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合影照片的来历。1996年,“老鼠娶亲”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1999年“鹿鸣同春”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评选活动中荣获“国际荣誉金奖”,由世界华人研究中心、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中国国际出版社、泰国华夏国际交流中心等5个组织联合颁发“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铜质证书,载入《世界名人录》。2008年8幅张桂英亲手制作的描绘凤凰美景的扎染作品送到北京奥运会场馆展出,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传统扎染艺术的风采(见图110)。

图110 张桂英扎染作品《老鼠娶亲》(图片出自http//bbs.3miao.net/thread-36537-4-1.html)

张桂英从一位普通的苗家妇女走上了世界的舞台,用她的勤劳智慧为扎染艺术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她依然是一位慈祥、甚至有点腼腆的苗家老人,待人接物很是谦虚,仿佛还是当年在工厂里当师傅的样子,即便是在如今已然喧闹繁华的凤凰古城,她仍然保有着民间手工艺人特有的质朴情怀。扎染对于她可能并没有外界认为的那么多复杂的意思,那些耀人的头衔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她只是单纯的热爱扎染,喜欢亲手设计制作出的产品能被人喜欢认可的成就感,如果遇到能真正欣赏自己作品的人张桂英便仿佛找到了知音一般的兴奋激动,这也正是她的扎染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张桂英从来没学过绘画,也没有经过美术培训,所有的创作全凭自己的感觉,她把生活中有趣的场景,凤凰古城优美的风景全部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感悟,生命的热情就随着这一针针一线线穿扎在一起跃然于画面之中。这些艺术品,除了传统的蓝白色还加入了中间色,使原本二维平面的画面赫然有了一种立体的感觉。在她的巧手下,那些神态各异的动物好像一下都活了,纷纷在炫耀着自己的本领;那些娇艳欲滴的鲜花仿佛在高声唱着欢快的歌儿;那些凤凰的江水、群山、吊脚楼、青石桥好像在对你低声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故事;千年的风情就这样在这小小的扎染画面中静静流淌。张桂英的扎染不单是一件物品,可以触摸感受它的气息,也像一首诗歌,你可以聆听它背后的故事,感受它内心的情怀(见图111至图114)。

图111 张桂英扎染作品《老鼠嫁女》(图片出自http//bbs.3miao.net/thread-36537-4-1.html)

图112 张桂英扎染作品《放风筝》(图片出自http//bbs.3miao.net/thread-36537-4-1.html)

图113 张桂英扎染作品《凤凰北门城楼》(图片出自http//bbs.3miao.net/thread-36537-4-1.html)

图114 张桂英扎染作品《凤凰风景画吊脚楼》(图片出自http//bbs.3miao.net/thread-36537-4-1.html)

如果现在到凤凰老城寻访张桂英的店铺,会发现这是一间经营银饰、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多种工艺品的“杂货铺”。扎染作品的图案也大多和其他店铺一样都是一些凤凰的景色,这些纹样比较受到游客们的喜欢,而且成本较低售价也便宜。而一些双龙戏珠、摇钱树、肥猪拱门等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纹样,因为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售价也自然高出不少,这些充满创意、做工精细的扎染作品,销量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游客到凤凰看上的只是扎染的民族特色,对于扎染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并不去深究,他们更愿意选择价钱低廉的作品回去留作纪念,而不关注作品背后是否有着深厚的意义。

蓝印花布

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已有1300年的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现在,稍懂扎染手艺的人很多,所以粗制滥造者更多,游客也大多不识货,在这个什么都以金钱度量,生活都以加速度计的快餐时代里,传统的精致手工作品逐渐淡化了光芒。可能以后再想看到这些作品只好到相册里找老照片了。虽然迫于生活的无奈张桂英的店铺也在随着市场的需求转变,但她却对这现状感到深深痛心,自己潜心研究创作的作品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张桂英知道自己的年岁已高,儿女们也不愿意再专门从事这样一份艰苦的手工艺创作,她准备精心创作一些大尺幅的作品,不是为了出售换取经济利润,而是为了在自己身后为后代留下点东西。这是老人最朴实的愿望,也希望她的作品能被后人精心保存以流传后世。

如今的凤凰风景依然秀丽,山水依然迷人,只是在那喧闹躁动的商业街和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张桂英的手工艺品店铺生意时起时落,琳琅满目的商品仍在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挑选,随着这位民间工艺大师的年华流逝这其中可能很难再看到她亲手创作的真正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扎染作品了,当年蜚声国际的艺术品日后可能真的需要到书中去寻找它们的风采。这不是张桂英一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扎染手工艺在整个时代的困境。现代的人们可能更愿意去喝气味浓烈的可乐而没耐心去品陈年老酒的甘醇,传统的手工艺需要时间来沉淀,更需要知音来品味,就像黎明星辰的光芒虽然暗淡但它依旧闪烁在遥远的夜空。这朵开在民间沃土的染花虽然久远但依旧散发着沁人的香气,它们那么美好那么动人,不应该被岁月尘封了颜色,这些花儿应该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在生活的必需品上,让这些生长在中华大地上,吸收了阳光雨露精华的花儿,贴着我们的肌肤,带我们进入梦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