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导向的科普创作思想

文化导向的科普创作思想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提高综合竞争力,不仅意味着用科学提高经济和物质方面的竞争力,更包括用科学提高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竞争力,因而科学文化传播成为科普的焦点,科普从知识导向转化到文化导向。可以说科学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是具体通过上述科学文化的三种形态起作用的。文化导向的科普创作思想,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倡导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有整合意义的科学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由于原子弹的使用和环境问题的加剧,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得到强烈关注。50年代后,提出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普及者努力将科学放到文化的水准上来审视,倡导将科学变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的科普进化成为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与传统科学普及活动主要由科学界发动并多少具有唯科学技术倾向不同,这一阶段的活动主体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的,对科学的社会效果比以往的单纯乐观有更多谨慎。它的重要方面就是判断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负面价值引起关注。科普创作思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外,科学的伦理道德问题、科学素养问题、科学主义问题、科学文化问题、科学民主问题、科学的社会民主问题统统被摆到公众的面前。也就是说,科普作品的创作不再是仅限于客观知识的范畴,还深入到哲学和社会学的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传播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第三阶段:兴起科学传播运动。大家所知的《美国2061工程》以及《印度全面素养计划》等就是这个阶段的标志。这样科普最初是科学家希望社会了解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然后是社会从生存意义上关注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荷,那么现在则是不同体制的国家都在希望通过科学的社会传播,提高本国在地球上的综合竞争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不仅意味着用科学提高经济和物质方面的竞争力,更包括用科学提高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竞争力,因而科学文化传播成为科普的焦点,科普从知识导向转化到文化导向。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科学具有三种社会形态,即科学的知识形态、科学的技术形态和科学的文化形态。前者是科学的原生态,后两者是科学的衍生态。知识形态的科学缘起于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探索,因此科学的知识形态是科学的基础。知识形态的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转化有两个方向,向物质方向转化成为技术形态的科学(今天的高技术尤其是依赖于此),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向精神方向转化则成为文化形态的科学(称之的科学文化),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层的向前发展。这反映科学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通过技术形态为中介而体现的生产力功能或经济功能,当代科学由此表现它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二是通过文化形态为中介而体现的精神力功能或文化功能,当代科学由此表现出它的重要文化力作用。

作为子系统的科学的文化形态或科学文化,也可以进一步鉴别出三种形态,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这里,科学思想是指通过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及其规律的一般性认识,科学方法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活动体现出来的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科学价值则是通过科学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精神效应。这样三种表现形态的科学文化已经超越原生态的科学知识(即专业化的概念、定律与理论),成为社会化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体: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人文化的科学,因为它们的内涵本质和遗传基因是科学的;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科学化的人文,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精神气质是人文的。他们不仅处理事实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处理价值层面的问题。

可以说科学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是具体通过上述科学文化的三种形态起作用的。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的社会文化影响;在科学思想方面,象哥白尼日心说这样的科学思想不仅改变科学对自然的思考,同时也改变社会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强烈地冲击传统的宗教观念;在科学方法方面,哥白尼日心说给科学和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求真精神,把科学的思维注入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在科学价值方面,哥白尼日心说包含对什么样的命题是科学的和积极的价值性判断,从而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观念。

我国《科普法》规定科普以“四科”为内容: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表明科学普及的重点已被认识到需要从传播科学知识走向传播科学文化,这也正是国际上第三次科学传播运动的本质。科学文化可以理解为是:科学知识及孕育于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过程及孕育于其中的科学方法、科学价值及孕育于其中的科学精神等。

文化导向的科普创作思想,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倡导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有整合意义的科学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