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普创作的系统论

科普创作的系统论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普创作的评价是以服务于科普,服务于教育目的为依据,对科普创作系统过程进行全面、阶段、对象、内容、结果和目的的分析、评价活动。科普创作的系统观要求,必须将市场规则纳入科普创作系统活动过程,作为系统关键或重要的变量或参数进行运作。主动的建立和发展科普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是今天科普创作发展的必然。科普创作的组织与管理是当代科普创作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1.科普创作的系统概念

科普创作的系统概念可理解为:“为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科普作家服务于科普和教育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及其成果的输出过程。”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科普创作主要任务是普及推广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二是,主要目标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实现“人一自然一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三是,科普创作是服务于科普和教育的一种系统活动过程。

系统的科普创作范畴是:凡是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创作方法反映客观而又丰富的科学技术事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都属于科普创作范畴。然而,科普创作最本质的范畴概念,应是科普范畴、创作范畴、教育范畴的中介范畴,是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精神创新过程,属于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化范畴。

2.科普创作的系统属性

科普创作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其科学性,社会属性是指其人文属性。

科普创作要把对世界的科学认知,科学精神活动中的特殊意识形态,科学社会活动中的特殊生产力通过“创作”这根纽带发散普及到所有的人群。即是将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卓越人物事迹,人类科技成果:包括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发展观念,通过创造性的多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文体,并实施输出的过程。这种传播文体中涉及人类已获得的成熟的科学内容和事实;它还可能涉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理、假说、幻想和对过去已有成果的社会作用的贡献、反思与探索,但它的背景素材一定是以相对客观的自然事实或规律为依据。这种“依据”便是科普创作自然属性最充分的体现。

科普创作是科普作家将丰富、客观的科学事实,通过自己的创意精神劳动,生产“作品”的过程。科普作家的创新精神产物“作品”一出笼,便要通过载体传输进入社会,发挥服务科普、服务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提供民众“受体”的“供体”而言,科普创作从一开始就带有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科学伦理、哲学思想,并通过“作品”与社会、文化、民众发生密切关系,并深刻作用于社会、文化、民众。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力,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自然具有社会属性。

3.科普创作的系统过程

科普创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完成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事情,应该是创作者(主体)即供体的原创、首创或创新过程后的产品;加上物化载体系统:主要指借助公共运输,发行系统和传播工具的帮助而组成的运载系统。如包括图书、编辑、出版、发行等在内的科普图书报刊出版发行系统,以及影视广播系统、多媒体系统、网络系统等等;再加上读者(客体)即受体的选择和意见。即科普作家—各类载体—读者的系统互动过程。

4.科普创作运行机制的系统构成

科普创作运行机制的系统构成包括科普创作的评价机制和科普创作的市场机制以及科普创作的科学组织管理机制。

科普创作的评价是以服务于科普,服务于教育目的为依据,对科普创作系统过程进行全面、阶段、对象、内容、结果和目的的分析、评价活动。它涉及从作家到作品再到读者的系统过程。

科普创作的系统观要求,必须将市场规则纳入科普创作系统活动过程,作为系统关键或重要的变量或参数进行运作。主动的建立和发展科普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是今天科普创作发展的必然。

科普创作的组织与管理是当代科普创作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普创作过去长期以来都是以科普作家的个体精神劳动为主,科普创作活动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按照系统性原理,科普创作不仅要科学的构建组织,还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科普创作人才资源管理,科普创作系统评估管理,科普创作经费(或基金)管理,科普创作人才培训管理等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