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文革”播音创作的认知

对“文革”播音创作的认知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文革”期间的播音创作的评价要还原到“文革”的特殊语境中,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不合理的部分也有合理的部分,不能全盘否定。“文革”中的播音创作不是独立的,它同样继承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播音创作的精华,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的部分新闻、通讯就是继承了长期以来优秀播音传统的佳作。
对“文革”播音创作的认知_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

“文化大革命”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是一场浩劫,也给播音工作带来了突变与低潮,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播音创作带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

很显然,播音工作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播音工作不可能脱离政治生活、社会局势而独立存在,不能去政治化,这个问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政治昌明、国家安定,在播音创作上就可能留下正面的史料、优秀的作品;政治混乱、争斗严重,播音创作就可能出现问题,留下负面的史料,负面的影响。在“文革”大背景下,播音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以政治的头脑和辨别力来解读“文革”时期的播音,不能武断地把政治路线的教训、时代混乱的错误强加到播音工作上,强加到播音员身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民也身处同样的政治漩涡中,“喊叫式”的播音方式,是当时社会心态混乱癫狂的反映,不能单纯认为是播音员造成的、是播音员的责任,很多老一辈的播音员都对党和国家十分忠诚,在“文革”期间他们也遭受了迫害,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因此,“文革”中的播音不能简单地以艺术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其已经超越了艺术作品的范畴,成为政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对于“文革”期间的播音创作的评价要还原到“文革”的特殊语境中,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不合理的部分也有合理的部分,不能全盘否定。“文革”中的播音创作不是独立的,它同样继承了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播音创作的精华,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的部分新闻、通讯就是继承了长期以来优秀播音传统的佳作。评论播音的高峰出现在“文革”之前,通讯的播音高峰也出现在“文革”爆发前期和中期,这种播音形态对“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整个80年代的播音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看到,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文革”期间的播音创作并非都是负面的,在动荡的年代,播音前辈们依然尽自己的努力播出了很多真实可信、情真意切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那个时期基层干部和群众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的时代气息,展现了那个时代惊心动魄、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帮助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获得专业的启示。另一方面,“文革”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播音作品中展现出来,播音作品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播音员在这些作品中的创作就无法复制、不可重生,因此当时留存的珍贵的声音资料有很强的历史冲击力,能一下子把人带入那个时代氛围,对我们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而言是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其可听可感性是文字资料不可比拟的。

【注释】

[1]杨正泉:《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2]杨正泉:《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写作班子的谐音。

[4]同①,第4页。

[5]余京津:《六十年的火与风——记广播前辈杨兆麟》,http://www.cnr.cn/tbtj/gscq/200609/t20060904_504283698_29.html。

[6]于芳口述。

[7]杨正泉:《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8]方汉奇主编,方汉奇、丁淦林、黄瑚、薛飞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页。

[9]左漠野主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10]杨正泉:《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11]同上。

[12]现存齐越、铁城当年播出的完整版录音,方明的录音最后一段遗失。

[13]杨景生:《论〈诗品〉“雄浑”风格的审美内涵》,《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4]剪辑版43分13秒。

[15]这篇通讯还有其他几位播音员也曾经播出过,但现存录音中只有徐曼当年播出的版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