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播音创作分析

播音创作分析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年代的播音创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还充分体现出了播音创作的自身特点,展现出了播音员在播音创作过程中的不懈追求。齐越,是当时台里唯一一名男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还不到一年。从此,“不要播错一个字”成为衡量播音创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今后的播音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播音创作分析_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

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战争年代,因此这一时期的播音创作内容始终围绕战争形势展开,为战争进程宣传服务,党内指示、战报、对敌讲话、记录新闻成为播音的重点,文艺节目比较少。战争年代的播音创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还充分体现出了播音创作的自身特点,展现出了播音员在播音创作过程中的不懈追求。其中一些经典作品为人民广播播音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

播出党内指示、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评论、述评一直是人民广播成立以来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其对稳定全国局势、明确斗争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延安台、陕北台陆续播出过毛泽东同志为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伟大的国际劳动节》《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等重要文件和广播稿。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稿,广播电台除了给予高度重视以外,还采取了多次播出、连续播出的方法,以达到强有力的宣传效果。战争年代,党内指示和重要文件的播出使全国人民及时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鼓舞着广大军民投入正义的斗争中。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是1948年5月25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文件重点部署了土地改革的具体任务、提出了整党工作的具体要求。这份文件对于明确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团结乡村和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口,明确今后发展和工作方针政策非常重要。因此中央对此文件的宣传播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毛泽东批示:“新华社广播(文字及口头,但不发英文广播),在一切报纸上边发表,注意不要译错及发错。此文件派人送新华社。”[23]

1948年5月29日,播音组接到了编辑部送来的《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的播出稿件。编辑部主任温济泽在致五组同志的信上说:“今天播送的中央指示,非常重要。主席亲笔指示,叫不要播错一个字。请你们万分注意。二十点到二十点三十分,由齐越播,播慢些,标点符号不播,长句子要注意语气连贯。”[24]信中,温济泽还对记录新闻的播法提出了具体要求。

齐越,是当时台里唯一一名男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还不到一年。这份约3300字的文件送到的时候,离播出不到一小时。当时的老播音员孟启予看到“不要播错一个字”的要求后,马上组织齐越备稿。尽管有平时的刻苦练习,但接到这个任务后,齐越还是很紧张,感觉压力很大,同志们帮助齐越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准备,并就文件精神和具体播法和他商量。在进播音室前5分钟,孟启予还提醒并鼓励齐越:“不要怕,你已经准备好了,你不会播错的!沉住气,不必紧张,把全部力量集中到内容上。要有坚决完成党的任务的信心!”[25]晚上8点,在同志们的热情鼓励下,齐越用浑厚、庄重的声音,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做到了一字不错,准确圆满地完成了播出任务。温济泽当晚听了播出情况后,在收听记录中说:“今天齐越播《指示》,声音清楚,没有错一个字,很好!”[26]

(一)树立播音创作的重要标准

人民广播初创阶段,选拔播音员除了政治上可靠、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纪律严明外,在业务素质上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念得出句子;第二,要有一定的识读能力,念得顺句子;第三,口齿要较清楚,念得清句子。由于事业需要,很多播音员都是边工作边学习,因此在播出中会出现读音不准、读错、读不顺的情况。《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播出时,温济泽在稿件前注明“文件不要播错一个字”,明确提出了对播音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流畅是在任何时期的播音创作中都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尤其在人民广播刚刚诞生的那段时期里,由于大量播出战报、时局评论、中央文件、党内指示等内容,更加强调语言的准确清晰和连贯流畅,要求做到字音准确不出错、语言连贯讲意思。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播出后,1948年5月底,播音组总结了这个时期的工作。会上同志们肯定了齐越播出的中央指示没有播错一个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也对片面追求“语气自然”而容易播错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当时的播音组组长孟启予指出,“播音第一位的是准确,理解要准确,表达要准确。因此就要深刻理解稿件的内容,掌握它的精神和实质。准备得很纯熟,到话筒前思想高度集中于内容,播起来才能自如,语气才能自然。在播的时候,越是专心一意想着稿件内容,播音的感情、语气也会表达得越好。否则,片面注意技巧,只动嘴、不动脑,顺口溜,反而要出毛病。”[27]经过这次的创作实践,播音员们总结了经验,受益匪浅,也更加明确了对于播音创作的要求:必须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必须锻炼语言基本功,必须从稿件内容出发进行创作,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尽管当时的播音语言学习和训练方法还处在摸索阶段,不够成熟,要保证不播错一个字有一定难度,但是播音员们还是在业务创作上严格要求自己,更加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力争做到精益求精。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的播出,坚决实践和明确树立了播音创作对准确清晰的追求。1948年7月、8月间,陕北台制定了《播音手续》,规定了陕北台播音员每天工作的程序,明确要求播音员“播音时必须严格依照稿件,不得错漏或更改一字”,“如发现错播,应立即重播,不必说‘更正’,若是记录新闻,应说‘刚才某某某处播错了,应当是某某某,请更正,并请原谅’。若系重大错误,应请示编辑部负责人,正式发表更正”[28]。从此,“不要播错一个字”成为衡量播音创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今后的播音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齐越播音创作进入新阶段

1946年10月,齐越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新华总分社担任编辑,1947年春参加了接替陕北新华总社对国内外文字和口语广播的工作。由于战事发展和宣传工作的需要,急需男播音员刚劲有力的声音,于是齐越、杨兆麟、鹿野等人被挑选去试音,嗓音宽厚、深沉的齐越被选中。1947年8月,齐越由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编辑部调到播音组,从此开始了话筒前的生涯。通过自身不懈努力,齐越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播音艺术家、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中国播音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作为我国播音艺术的一代宗师,齐越的播音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赢得了千百万听众的赞誉和尊敬。他的播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播音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播出《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的时候,齐越不过是一个刚刚开始从事播音工作的新同志。面对“不要播错一个字”的要求和同志们给予的厚望,齐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齐越最终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完成了任务,这也是他一直刻苦练习的必然结果。齐越刚开始担任播音员的时候,孟启予、钱家楣等老播音员已经有一定的播音创作经验,齐越就跟着她们练习,学习如何把稿件读清楚,如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揣摩新闻、评论、通讯、中央文件等各种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因为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学几天就要开始正式播出,所以齐越更多的业务学习和练习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大量的消息、战报、中央文件以及记录新闻的播音,使齐越得到了很好的语言锻炼,这一时期的不断学习、准备、积累也为他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的播出,是对齐越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一次重要考验,同时也是齐越业务训练阶段水平的重要展示,它使大家看到了齐越所具备的业务能力,对他越来越充满信心,之后很多重要播出任务都开始由齐越承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播出,齐越也认识到片面追求播音语言形式的路子走不通,这样既容易播错也把握不好内容,必须自觉地注意从稿件的内容出发进行创作,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播音创作观念。这次播出成为齐越参加播音工作以来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的播音创作开始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

战报是对战争进程和战斗结果的通报,也是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消息。随着军事和政治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人民群众了解战争进程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把握住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渴望,及时地播出了大量的战斗消息,《青化砭大捷》《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等胜利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播音员们充满自豪、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慷慨激昂的播音,振奋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此外,毛泽东还亲自为新华社文字广播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口语广播写过不少稿件,包括《我军解放郑州》《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等等,周恩来也为新华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写过《豫东大捷》《致七十二师文告》等稿件。这些稿件经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广播后,在瓦解敌军和摧毁蒋家王朝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是1948年9月24日,由播音员孟启予、齐越播出的一则消息,这则消息的播出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临时插播”准确从容

1948年9月24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全天的播音将要结束的时候,编辑部从电话中发来捷报,同志们迅速记录下来,最后一个字刚刚落笔,播音员孟启予便抓起稿件奔入直播室,用激动有力的声音说:“各位听众!现在播送刚刚收到的济南前线捷报:进攻山东省会济南的人民解放军,已经完全占领商埠和外城全部,现正在内城进行最后阶段的巷战。到23号早晨为止,守敌被歼灭和起义的总共已有六万多人……”

临时插播战报没有备稿时间,需要马上播出,对播音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基本功提出了考验。孟启予和齐越由于拥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清楚流畅地播报了信息,从容地应对了临时插播的考验。

孟启予是延安陕北时期一位重要的播音员。1945年10月,孟启予来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刚刚正式恢复播音,开播之后的一段时间,都是由孟启予反复呼叫台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持续两三分钟。由于工作出色,1947年6月,孟启予开始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组组长,她不仅严格要求其他同志,并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强调业务训练和业务学习。孟启予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背叛家庭参加革命工作后,不忘党和人民的教育和培养,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恩之情,默默地注入广播事业之中,她的心中充满着强烈的平民情结。孟启予的播音声音高亢清脆,音调义正词严,态度爱憎分明、分寸恰到好处。她播出过很多重要的消息、中央指示等,尤其擅长播送毛泽东幽默、辛辣的文章和中央文告,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常在重要文稿上注明“孟播”。她播的五评白皮书语言犀利,分寸恰当,“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气魄,同时又保持了女声的特点。孟启予与当时的一批老播音员为播音事业的建设和人民广播播音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

(二)“加播号外”开创先例

济南前线的捷报刚刚播完,和播音室相距20公里的编辑部通过电话传来了急切的声音:“不要结束!还要播解放济南的消息!”但是播音员已经道了“晚安”。这时电话里仍在呼喊:“总编辑决定不要关机器,加播号外!快传!男声女声轮流播,多播几遍!”播音员孟启予和齐越拿起从电话中传来的稿子,跑进直播室,在宣布全天节目结束之后重新开始播音,收音机里又传出振奋人心的声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各位听众,人民解放军今天下午5点钟全部解放济南,守敌全部歼灭,无一漏网,战果正在清查中!”这个“号外”接连播了七遍,当天的播音才正式结束。

《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的消息是在当天全部节目已经结束后又重新开始播出的,不仅播音员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整个陕北台也是首次打破惯例,加播号外。不论是临时插播还是加播号外,都体现了广播工作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追求。从此以后,陕北台加大了对实时战报、即时稿件的播出,在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播音员的语言基本功受到更多的重视。

三、《对国民党军广播》

(一)宣传对象明确

战争年代,广播宣传一方面要争取民心,一方面要瓦解敌人的军心,这是结成广泛统一战线,实现国内解放共同目标的需要,是战争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解放区广播除了兼顾解放区军民的需要,报道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新的生活、动员解放区军民奋起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外,还把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和国民党军队的官兵作为重要的宣传对象。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办的《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非常明确地以国民党军官兵为主要宣传对象,向他们宣传我党我军对时局的主张和宽待俘虏的政策,报道战局发展的真实情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帮助国民党军官兵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对于配合我军在战场上的军事斗争,瓦解和分化敌军起了很大的作用。1948年1月15日,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谈到,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很注意听我们的广播,我们的广播威信大得很。

《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主要广播战报、对国民党军讲话,以及播送俘虏名单等。播音员齐越通过刻苦的播音练习,水平提高明显,很快加入到《对国民党军广播》的工作中。对蒋军的播音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松懈,齐越播音时全神贯注,格外严肃认真。三个月后,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打来电话表扬说:“这个男声播得好,很有培养前途!”孟启予认为,齐越的声音浓重宽厚,语调刚柔并济,适合播《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能够瓦解敌军斗志,使敌军弃暗投明。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国民党军队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在宿县西南的狭小地带,为劝其投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连续播出5篇向该兵团的广播讲话。1948年11月27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名义专门撰写了《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1948年12月17日,毛泽东以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的名义撰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这两篇稿件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由齐越播出后,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而《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播出以后一个月内,杜聿明所部就有一万四千人投降。“黄维、胡琏、覃道善和我等最头痛共产党无线电台的广播,对邯郸共产党广播台的洪亮声音,存在‘想听’‘怕听’的矛盾心理。凡是蒋介石掩饰惨败、不能听到的重大军事消息,相反可以从共产党邯郸广播电台听到。在双堆集战场,我是当事人,四面楚歌,对共产党广播的声音,我就感到特别尖锐,惊心动魄,听不下去。不仅自己不愿收听,还怕部属收听,动摇军心,所以下命令禁止大家收听。结果相反,越禁止收听,越有人想听,于是偷着听。特别是通信人员,机器在他们手里,禁他不了,许多消息都是从这些人口里传出去的。如黄伯韬被打死,廖运周起义,蒋介石、黄维都不曾通报。各军师初时不知道,但下面窃窃私语,不胫而走。凡是不愿挨饿、白白丢命的官兵径自跑向解放军投降;有的则不愿再打了,深藏在掩蔽部里,等待解放军到来,举手缴枪。”[29]一个被俘的蒋军高级将领感慨地说:“你们的政治攻势,真比张良的楚歌还厉害,弄得我们内部上下猜疑,惶恐不安,兵无斗志,一击即垮。”[30]“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以齐越为代表的《对国民党军广播》播音准确到位、风格独特,动摇了敌军军心,取得了良好的战时传播效果,成为战争时期的播音创作经典。

(二)播讲态度鲜明

《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与播音员的播音创作密不可分,态度的把握和分寸的拿捏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态度是由创作者体验到的某种感受纵深发展形成的,是创作者对外界刺激的估量、判断和评价。播讲态度是由不同的稿件决定的,稿件内容是创作的依据,是引发情感、确定态度的基础。播讲态度也是由播讲目的决定的,目的是稿件作者意图的升华,创作者必须明确为什么播出稿件,明确稿件播出后所要达到的宣传目标和社会效果。态度鲜明的播音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启示,受到更多的感染。齐越等播音员播出的许多规劝国民党军官兵起义投诚的稿件和喊话,准确把握了稿件的实质内容和精神所指,鲜明地体现出了爱憎分明的播讲态度和大气磅礴的宣传力度。

态度鲜明并不是过分地渲染和夸张,而是要拿捏恰当的分寸。对敌人,当然要毫不留情、义正词严,但又不能一味地痛骂,还要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国民党军广播》的播出是为了正确地宣传人民解放军的优俘政策以瓦解敌军,是为了尽快打垮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罪恶统治、解放全中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地区和平解放,避免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齐越等播音员在创作中,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宣传意图,把自己迫切希望尽快解放全中国、争取和平的感情融汇到播音中,他们准确、鲜明的播讲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是战争年代特殊的产物,老百姓听了大快人心,敌人听了闻风丧胆,其在当时起到的实际宣传效果,和在播音创作中鲜明而有分寸的态度、高亢而有力度的表达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四、《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一)全国重大政治庆典的首次实况广播

《开国大典实况广播》是人民广播首次对全国进行重大政治庆典的实况广播,并且所有地方电台都进行了联播,这在我国广播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实况转播也叫实况广播或现场广播,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把现场的实际情况、声音和记者、播音员的解说同步地广播出去,是时效最快、感受效果最真切的传播形式。1949年2月13日,天津电台实况转播了天津市14万人庆祝天津解放的盛大集会和游行,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转播现场实况的电台。1949年6月20日晚,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录音,这是全国人民第一次从广播中听到毛泽东的声音。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部议程顺利完成,北京新华广播电台[31]转播了闭幕式的实况。新政协闭幕的第二天将要举行“开国大典”,这表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要成立人民共和国,在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广播事业管理处大胆决定,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开国大典”进行现场实况转播。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国大典实况广播》顺利完成,成为广播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在中国的土地上战火一直没有停息。一百多年了,一个民主、独立、和平的共和国终于诞生了!对于全世界来讲,《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播出意义在于它向世人宣布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对于广播事业来讲,它是首次对全国重大政治庆典的成功实况广播,在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史无前例,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2]在重大政治题材的报道中便始终站在了第一位。从1949年起,每年“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北京市政府都组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游行,“十一”还增加了阅兵式,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年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两节”的实况转播。

(二)播音激情澎湃、准确无误

8月份开国大典的报道工作开始启动,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上进行实况转播,场地大、观众多,难度非常大,技术人员克服了广场扩音和检阅车驶出广场无音响的技术难题;同时,编辑人员在集体讨论、反复推敲、领导审阅、多次修改之后最终确定了实况广播稿。《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播音员最后确定为丁一岚和齐越。10月1日实况转播当天,由于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为了保证播出质量,原来竖立在城楼走廊最西端的话筒被移到城楼西侧的平台上。下午2点55分,北京台开始播音,3点整,《开国大典实况广播》准时开始。丁一岚和齐越站在话筒前,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海内外的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在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他们应该播出哪一段,四个人配合默契,播出非常顺利。晚上9点25分,实况广播结束,整个直播持续了六个半小时。参与实况转播的每个人精神都高度紧张,生怕出现丝毫差错。正是有了所有人员的全情投入和艰苦付出,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的听众才从广播中聆听到了毛主席庄严豪迈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才听到了朱德总司令检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和盛大热烈的群众游行实况,才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现场激情欢腾的宏伟场面。《开国大典实况广播》把全国亿万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长城内外群情振奋,大江南北欢声雷动,全国人民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开国大典实况广播》播出的首要要求是不要出错,安全播出。尽管从开始就位到转播结束,丁一岚和齐越在话筒前足足站了7个小时,不喝、不吃、不上厕所,体力消耗非常大,但是他们顶住了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精力没有丝毫分散,从头到尾做到了一字不错,圆满完成了播出任务。另一方面,《开国大典实况广播》从内容上相比之前的很多消息、战报、党内指示有了变化,记者在编写实况广播稿的时候,到西郊采访了阅兵式和分列式演习,到参加游行的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去了解了情况,实况广播稿中描述性和记叙性的语言比较多,非常具有纪实性。在30万人的现场,在没有回授、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的情况下,两位播音员做到了始终庄重、热情,他们精神抖擞、激情澎湃、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把现场的动人情景传达给了现场以及收音机前海内外的亿万听众,更把全国人民心中的喜悦和自豪传递给了全世界,体现出了大国风度和气派。尽管当时丁一岚和齐越并没有意识到,但从播出那一刻开始,除了电台传播的内容之外,播音员的声音已经开始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和标志,播音创作的定位从此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