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撒探会》之《法官的“权力清单”》

《小撒探会》之《法官的“权力清单”》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9岁的马培新老人,是这起案件的被上诉人。收到老人的诉状之后,武陟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支持了老人的诉讼请求。审理这一上诉案件的是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接到上诉状之后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法院决定采用巡回法庭的方式到村里去审理案件。2015年3月2日上午9点,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敲响第一槌。对簿公堂的双方是江西赛维公司和广西玉柴集团。江西赛维公司律师:赔偿上诉人经济损失即原料差价。
《小撒探会》之《法官的“权力清单”》_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选

中央电视台 关宏怡 张 颖 程君轶 谢晓光 李政林

撒贝宁:“法治2015我期待”。大家好,这里是《今日说法两会特别节目《小撒探会》。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的2014年,法院的改革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法院到底改了些什么,这些改革和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从河南焦作一位姓马的老人所经历的一场官司说起。

法官同期: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

这是一个特殊的法庭,法庭设在了河南省武陟县的一个村委会的院子里。

马培新:生活费执行了2年再也不执行了。

89岁的马培新老人,是这起案件的被上诉人。老人身边的是他的第四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坐在老人对面的是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们是这起案件的上诉人。三儿子因为在外地打工没有出现在法庭上。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马培新老人一直和小儿子住在一起,老人说这个院子是他家的老宅院。4年前小儿子翻盖了5间新房,院子的门口这间20平米左右的房子,就是老人的房间。房间很简陋,平时老人自己在屋外的这个角落做饭吃。老人有4个儿子,4个儿子每人每年200斤粮食,加起来就是800斤足够他吃了。以前老人没病没灾的时候,一家人相安无事,但2013年老人得了较为严重的老年病,不能再自己做饭吃了。老人生活需要照料,儿子们却都推三阻四这让他很心寒,那么4个儿子又是怎么想的呢?

马培新的小儿子马国定:光拿点粮食啥都不管了。

小儿子马国定说,他原本想每家轮着给父亲做饭吃但3个哥哥不同意。

老二马福有给记者拿出了一份协议书,协议书是在2010年春节4兄弟签的,内容是说老宅院的所有财产归老四,父亲由老四养老送终。在当年的这份协议上有老四马国定的签字,还有他按的手印,可为何在4年之后他却反悔了呢?

马培新的小儿子马国定:当时不签不行。为什么?我要是不照他们说的办,这个房子盖不起来。

马国定说,当时兄弟4个确实进行了协商,有人提出谁负责父亲的养老老院子就归谁。当时3个哥哥婚后都陆续搬了出去盖了新房,只有他一家和父亲还住在老宅院里,要盖新房必须带着老父亲,他觉得自己别无选择才签了字。对此老二马福有说,根本不存在谁逼迫谁的问题,相反他们是念及兄弟情谊才把老院子让给了老四。

马培新的二儿子马福有:几十万块钱的东西落到他肚子里了,俺现在还没有个清白了。

或许当年老四确实有苦衷,不过这白纸黑字签下的协议,不能说推翻就推翻。一纸协议,3个哥哥把赡养父亲的责任都推给了弟弟,可对于马培新老人来说,他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儿子们的一纸协议就能简单解决的。

马培新:人越老病越多越害怕。

2014年6月马培新老人不得不把4个儿子告上了法院,这次老人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进养老院;二是看病的费用由4个儿子分担。

马培新:都没人想管我了,都没人管我饭了,我去养老院。

收到老人的诉状之后,武陟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支持了老人的诉讼请求。对此老大、老二、老三却都不服,提起了上诉。

马培新的二儿子马福有:他想去养老院,他还想去外国呢!

审理这一上诉案件的是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接到上诉状之后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法院决定采用巡回法庭的方式到村里去审理案件。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玉杰:一个就是方便当事人,也就是方便老百姓打官司进行诉讼。第二就是我们到基层去邀请当地的群众老百姓参与旁听,可以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这样一个作用。

法官同期:今天被上诉人马有福……

庭审一开始,双方就对2010年签订的协议是否有效进行了辩论。

马培新的小儿子马国定:叫我签,签协议,我不签他们不叫我盖房屋。

听到弟弟说当年签协议是被迫签的,在场的两个哥哥不干了,差点和老四动起手来。眼见现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法官立即宣布休庭开始调解,法官首先做马培新老人的工作。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苏凯:(一年)一千块钱不够的话,一千块钱四个人四千块钱,一年四千块钱中不中。

在法官的耐心劝说下,老人说只要老有所养可以居家养老就行,紧接着法官又开始做儿子们的工作。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苏凯:有病的话花的钱凭票据四家平摊。

经过一番调解,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每年每个儿子给老人200斤粮食1000块钱,今后老人看病的费用4个儿子再均摊。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苏凯:问候一声老爹好。

如今老人还住在原先那个略显简陋的房子里。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小儿子会送来热乎的饭菜。

像马培新老人这样的故事,在去年还有很多。在江西赣州,肖大娘的3个儿女不养老人,法官到家里去调解;在南宁,当事人小包高位截瘫无法应诉,法官就把庭开到了他的病床边;在苏州,为了让人们不再赌博,法官到社区巡回审判;在广西河池,一名残疾人要离婚,为了方便诉讼法官就在他家里开庭。

撒贝宁:巡回法庭这个制度,在我们国家由来已久,它是指人民法院在辖区范围内,设立一个巡回地点,然后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巡回地点,去受理并且审判案件这样一种制度。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优化司法职权的配置,推进实施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周帆:现在开庭,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

2015年3月2日上午9点,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敲响第一槌。对簿公堂的双方是江西赛维公司和广西玉柴集团。

这起案件起源于2011年7月,江西赛维公司称当时广西玉柴集团在申报一项光伏产业项目时,与他们公司签订了一份《供货协议书》,向他们购买光伏发电组件,合同标的高达三个亿。此后他们按照合同备好了货,可半年后广西玉柴集团的项目招标时,他们公司却没中标,这意味着广西玉柴集团不要他们的货了,致使他们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江西赛维公司律师:赔偿上诉人经济损失即原料差价。

对此广西玉柴集团的人说,虽然签的有协议,但这协议只是他们为了申报项目签的,并不是真的要买江西赛维公司的东西。为了证明这一点,广西玉柴集团还拿出了一份《补充约定》,这份文件明确了《供货协议书》仅用于项目申报。

不仅如此玉柴集团还认为,他们既没有预付货款,也没有发备货通知,江西赛维公司的备货行为与他们无关。

广西玉柴集团律师:《补充约定》是真实有效的法律文件,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由于调解无效,江西赛维公司将广西玉柴集团起诉至广西高院,要求玉柴集团赔偿损失近8000万元。2014年11月广西高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江西赛维公司的诉讼请求。赛维公司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都是在北京审理,但是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设立后,当事人不用再千里迢迢奔赴北京,在家门口就能应诉。

江西赛维公司律师:巡回法庭的这种改革非常好,比如说我们在广西的案子,就不用跑到北京去了。第一它在公正性,第二在效率方面,第三在审判的这种程序上,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上我们对它寄予更多的司法改革的期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巡回法庭是一个新的创举,能够比较便利当事人,我想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减轻点负担,最高法院的职能应该更多集中在制定一些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的工作。那么这样的话呢,就可以免除在很多的具体的审判工作中的负担。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设立之前,我国只有基层法院设有派出法庭经常组织巡回审判。其实,最高人民法院也存在派人到地方审理案件的情况。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任务后,最高人民法院将这一任务摆在改革的首要位置。随后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在深圳沈阳设立两个巡回法庭,并派出两位大法官担任两个巡回法庭的庭长。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刘贵祥:巡回法庭是对建立中国的现代法院模式的一个积极的探索,减少审判层级、去行政化、扁平化管理,这都是过去我们法院的运转模式里面没有的。

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胡云腾:巡回法庭是撬动司法改革的一个支点,它是一个整体的创新,任务比较艰巨,当然使命也很光荣。

经过86个日夜的准备,2015年1月17日,24名法官远赴南国深圳北国沈阳,开始为期两年的巡回审判工作。第一巡回法庭位于深圳,巡回区是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巡回区内的民商事案件和涉外案件比较多。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刘贵祥:包括我在内的12个法官,我还得办案子,副庭长也得办案子,因此他们都设有法官助理和书记员。

第二巡回法庭位于沈阳,巡回区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矛盾比较多。

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胡云腾:特别是涉及征地拆迁,有的城市资源枯竭以后,面临着转型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延伸了一些社会矛盾。

同期:揭牌仪式现在开始。

2015年1月,两个巡回法庭先后挂牌。

同期: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撒贝宁: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在我们国家的司体制当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下一步又会有怎样的制度设计呢?接下来我们将专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周院长,您好!2015年的第一个月我们就看到两个巡回法庭先后挂牌,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巡回法庭的工作情况怎么样?

周强:这两个巡回法庭一设立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目的,首先是实现最高法院重心下移,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按照群众的说法就是送到身边的最高法院。其次是推动最高法院自身的改革。比如说突出的推行主审法官制,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都从巡回法庭开始试行。从这个意思上讲,巡回法庭运行的模式就是未来最高法院乃至全国法院的运行模式。因此最高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标志着最高法院自身改革的正式启动。

2014年被人们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司法改革的内容备受瞩目。然而正是在这一年,有一位法官倒在了司法改革的第一线。

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不敢相信,我说不可能!

消息公布后网上哀思如潮,近10万人发贴悼念,从法官律师到教师学生,几乎整个法律界都在向邹碧华致敬并表达哀思。

邹碧华是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负责主持上海高院的司法改革工作。卢薇薇是上海二中院民二庭的一名法官,卢薇薇说司法改革后,她感到压力更大了。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审判长卢薇薇:就是依赖性少了。

卢薇薇的这种感觉,正是来源于邹碧华他们推行的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如何避免法官办案遭遇行政干预,邹碧华他们对权力采取了“清单管理”的模式。

从正面规定院庭长的审判管理职权,又设置“负面清单”对院庭长出台不得插手案件的禁令。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我们是从制度层面把它给切掉了,就是我们是杜绝的。

为了使权力清单管理真正得到运行,邹碧华找人开发软件,在审判管理平台上把清单上的每项权力都列出来,使得必须由审委会来讨论决定的疑难复杂案件,有了具体的衡量标准。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现在没有疑难复杂这个概念了,权力清单一定要讲一二三四五,一定要讲清楚什么样的情况,而不是笼统地说疑难复杂。

卢薇薇介绍说,他们中级法院要审理很多二审案件,过去如果他们的意见和一审法院不一致,庭领导通常会对结果把关。但现在限制了院庭长的权力,要求合议庭成员自己说了算,法官对判决结果终身负责,这让她感到责任更大了。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审判长卢薇薇:我们现在判断案件,如果觉得三个人意见一致了,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在邹碧华他们推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后,2014年4月到12月,在上海市二中院受理并审结的案件中由合议庭直接作出处理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97%,上审委会的案件仅有9件。

记者:那院长们的权力不是变小了吗?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不是权力变大变小,而是院长的权力更加清晰了,他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都得到了界定。

一份“权力清单”使法院走出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怪圈。然而,比改革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更难的是人员分类改革。

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这么多案件这些人够还是不够,他做了很多的分析。

这是邹碧华的书房,为了弄清上海法院究竟有多少案子,真正需要多少法官,法官应该如何管理,邹碧华每天都会在这里工作到深夜。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他为什么要熬夜,他不光要研究一些审判规律方面的东西,为了使得我们改革的方案更加科学,这个方案出来更加公平,他还要自学统计学方面的一些知识。

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会为了要去学一点东西,看一点东西,他会去学一门语言。

唐海琳说,每天晚上邹碧华都会下楼去锻炼身体。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耳机里播放的不是音乐,而是管理学方面的讲座。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他原来在美国留学期间就看到美国做财政预算的时候要衡量案件的工作量。他是从那里得到一个启迪,回来以后便专心研究中国的案子怎么能拿到一个尺子去衡量它,他就定义它为案件权重

案件权重是邹碧华研究的“可视化”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针对一般案件,邹碧华设定了审理天数、笔录页数、庭审时间、文书字数四个指标。按照这四个指标,给每个案件打出一个权重系数分。后来为了使管理更科学,在一般案件基础上,邹碧华又列出了上千种特殊案件和案件特殊情况,这种细化程度超越许多国家。

邹碧华生前录像:我们的案件权重比美国还要进一步,美国只用固定权重系数,我们这边一般案件系数加浮动权重系数,两个数据加上去。

正是邹碧华推行的案件权重系数管理办法,使法官工作得以量化,也为这次司法改革法官员额的测算提供依据。

2014年6月6日,上海司法改革方案率先获得中央批准。方案中明确将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比例分别为33%、52%、15%。这组数字背后凝聚着邹碧华多年的研究心血。

事实上,近十年来邹碧华应用“可视化”管理手段,破解了很多难题:

2008年,在长宁法院当院长的时候,为了解决“执行难”邹碧华让法官用随身携带的记录仪,将执行过程全程拍摄下来,让当事人在网上同步“可视”。

记者:这个镜头就在说话的这个法官身上。

2009年,为了解决“信访难”,邹碧华要求法官将每份信访件扫描上网,办理后把处理结果反馈到网上,让上访人“可视”。

当事人:他下访到我家里来,很有亲和力亲民。

2014年,为了方便律师诉讼,他又在网上开通律师平台,让律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立案。

上海律师黄绮:作为律师的角度,我觉得被尊重。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我觉得他确实是一个,有伟大思想抱负的这样一个人。

邹碧华生前录像:当你有了一个强大的这种价值观在支配你的时候,你去做很多事情你才会有热爱,你才会有投入。这么多年我对法律的热爱,是到了那种我自己认为是很疯狂的。

上海市民:他还给了我一张名片,后来我晓得了以后过来,这样一个法官是我们老百姓所需要的,也是法治所需要的。

2014年12月10日,中国失去了邹碧华。

同期:齐步走。

撒贝宁:您是怎么看待很多人对邹碧华法官的这样一种情感?

周强:对这个同志我非常熟悉,坦率地讲我曾经考虑将他调到最高法院工作。邹碧华同志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法官,也是一个勇于担当的法院的领导干部,因此被称之为“燃灯者”。在他身上体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当下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的阶段,邹碧华同志在推进司法改革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要求。充分考虑到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共同推进司法改革,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去世首先是引起了律师界、法学界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哀悼。

撒贝宁:上海、海南目前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行了一些改革的试点,目前运行得顺利吗?

周强:总体来看进展是顺利的,最关键的是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要协调推进,比如说司法责任制是司法改革的关键,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主审法官对案件终身负责、这是司法改革的关键。加大了法官的责任,减少了法官的员额,加大了法官的工作量,那么与之相配套的就是司法保障要跟上。司法保障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司法改革的这几个重要环节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协调推进、同步推进显得十分重要。

撒贝宁:今年我们的《小撒探会》设计了一张心愿卡,“法治2015我期待”。我们也想分享一下,在司法改革这样一个巨大的考题面前,您对改革的期待是什么?

周强:法治2015我的期待就是“让司法更加阳光,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

撒贝宁:“让司法更加阳光,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这不仅仅是一位首席大法官的心愿,也是中国每一个法官的一种态度和承诺。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小撒探会》,明天见!

聚焦司法,做时代的记录者

王晓红

近年,在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司法改革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借助司法改革的热潮,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高”报告当天,《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小撒探会》之《法官的“权力清单”》两会特别节目。

该节目纵跨北京、上海、河南、辽宁和广东等多个省市,聚焦司法改革中“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项改革任务之“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及“法官员额制”等法治含量极高的话题,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原本枯燥晦涩的法制概念赋予生动形象的电视化解读。节目触及当下最热门、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同角色在整个司法改革进程中的责任和意义,既普及了法律知识,又切合了时政热点,既保证了新闻的选题深度,又结合了媒介的宣传效果,使得广大观众对当下中国法治进程的阶段性历史成果有了较为全面而直观的认识,具有时代价值。

一、选题精当,构思巧妙

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因此,司法改革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与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亦息息相关。所谓司法改革,就是指通过司法系统、制度,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为重点,扩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中,公正司法又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民众最关心的内容之一。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优化司法职权的配置,推进实施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该节目通过选取河南农村一位九旬老人受惠于巡回审判的故事,以老人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为例,体现法院采用巡回法庭方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贴近群众生活,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将宏大的社会改革进程与普通民众的民生民意结合起来,体现了作为电视媒体的责任与价值。

二、报道深入,手法独特

该节目采用新闻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实现纪实性与新闻性的统一,历时一个月横纵多地,从当事人、律师、法官等具体人物入手,针对司法改革宏观概念的具体问题与具体实践进行视听呈现,多层次、多维度地对于事件进行立体化解读,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在保证节目呈现信息量的同时,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节目采用全景式的深入报道,通过镜头直击多个重大新闻现场,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节目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整个宏观司法改革进程中人的不同角色与变化,节目刻画了数个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的典型人物,通过镜头叙事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观众。无论是从事涉外民商事审判近二十年的高晓力,还是多次巡回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法庭庭长刘贵祥,无论是为了信访“闯关东”的胡云腾,还是为了使权力“清单管理”落地运行,将清单上的权力一一列出在审判管理平台的邹碧华,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令人振奋,让人动容。

在一个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传统人治国家向一个以契约精神为基础的现代化法治国家的过度中,各种社会问题集中显现在所难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权责正在一步步厘清,错误正在逐步得到纠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们就会逐渐树立对“法”的信仰与敬畏,“法制”才会最终取代“人情”成为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在中国法治进程之中,我们需要这样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第25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