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博尤其注重满足对受众的需求,高度体现了受众本位的特征。节目的内容也与生活具有较强的贴近性,显现出这一时期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本位特征。如果说体制内的电视新闻评论员还携带着或多或少的主流话语的话,那么2010年8月开播的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则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地位。[12]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页。
受众本位_为时代留声:电视新闻评论员研究

2009年,新版《朝闻天下》的出场标志着央视专职新闻评论员队伍形成,新闻评论员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系着节目的成功与媒体的形象。这可以视为是在整个传媒生态转向受众本位的大环境下,电视媒体本身做出的改变。除了央视专职新闻评论员的亮相外,2009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传媒现象是网络新媒体微博的人气高涨。2009年8月,门户网站新浪网正式提供微博服务。微博尤其注重满足对受众的需求,高度体现了受众本位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亦然,如果说之前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还有着强烈的传者本位意识,以传播者的意愿为主导,引导观众收看,现在则是尽量贴近观众口味,以他们喜欢的形式、口吻,传递他们想要的信息。

电视媒体依然要传达国家的声音,但是在形式上已经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往还摆脱不了传播者的主观思维,也难以避免传递政治话语时的抽象与僵硬,现在往往转换立场,从受众视角切入,使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最小化。抽象的政策经由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转换变得具象,与百姓生活产生了血肉关联,这样做既没有削弱政治话语的权威性,也使得百姓对各种政策、制度理解得更深刻,结果是更利于百姓自己的生活。《新闻1+1》2009年12月23日播出的节目《社保一小步,社会一大步》,关注的是即将实行的全国统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积蓄制度对于流动性强的人群养老保险的影响。电视新闻评论员通过话语姿态的下沉,开始时带入一位54岁打工妇女易成芳的例子,以她的经历为活教材,形象地解读了《城镇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既很好地传达了国家政策,又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衔接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为《新闻1+1》2012年3月13日播出的节目《提案议案:怎么提?怎么办?》,白岩松在转述一些提案、议案时使用了这样的语言:“怎么样您听完是什么感受,听到这里的时候您肯定就乐了,觉得这个是什么呢,哪有这么参政议政的呢。”“听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您肯定又会有一种感觉,是不是要批这些特别雷人的提案、议案,包括一些建议。”这种语言略带调侃,亲切轻松,还与时下流行的词汇结合起来,更能得到受众认同。节目的内容也与生活具有较强的贴近性,显现出这一时期电视新闻评论的受众本位特征。2011年6月24日,《朝闻天下》播出了《北京排水设施建设欠账显而易见》,杨禹对北京暴雨下排水系统瘫痪作了如此评论:“我们的城市发展,这些年来是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太多城市的管理者忽视了一点,城市地面的基础设施,包括高楼大厦和道路,这就像是人走路时候的一条腿,城市地下的基础设施是另一条腿。如果我们往前走的话,当然是先迈一条腿,后一条腿暂时的落后是难免的,暂时出现欠账也许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一条腿迈出去了,后一条腿不及时跟上,而只是把前面那一条腿不断地向前迈,最后这个路是没法走下去的,人就变成劈叉了,昨天我们就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劈叉。”语言既幽默生动又深刻犀利,直指问题的本质。评论充分体现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又与百姓关注的问题形成协同效应,反响热烈。

如果说体制内的电视新闻评论员还携带着或多或少的主流话语的话,那么2010年8月开播的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则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地位。节目被称为是“全国首创的电视、网络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栏目以关注热门焦点话题为定位,在新闻调查的基础上,引入专家点评、记者快评、网友酷评”。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通过栏目提供的网络视讯平台,坐在家中也可以上电视,与主持人和现场嘉宾互动。这些参与节目的观众实质上就是民间身份的新闻评论员,民间立场的引入使节目形式更加开放灵活,话语表达上也更不拘一格。

【注释】

[1]屠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2]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3]白谦诚:《起飞的十年探索的十年——纵览八十年代广播评论的发展轨迹》,《中国八十年代广播评论100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4]参见屠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5]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页。

[6]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0页。

[7]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6页。

[8]庞啸:《实用电视新闻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页。

[9]涂光晋:《从“走自己的路”到“自己走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载《中国记者》,1999年第9期。

[10]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11]于松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探析——以央视和凤凰卫视部分新闻评论节目为例》,载《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

[12]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页。

[13]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14]张丁:《敬一丹电视新闻评论主持语言表达特点》,载《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3期。

[15]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页。

[16]中央电视台《新闻1+1》官网,http://cctv.cntv.cn/lm/xinwenyijiayi/。

[17]武青:《白岩松转型新闻评论员》,北青网,http://fzwb.ynet.com/3.1/0805/08/2836596.html。

[18]靖鸣、王尧:《央视专职电视评论员亮相引发中国电视评论新变局》,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

[19]赵耕:《杨禹:“钢丝上遛弯儿”的新闻评论员》,载《北京日报》,2013年1月8日。

[20]唐怡:《央视新闻评论员,在摸索中前行》,载《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2期。

[21][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26页。

[22][荷]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23]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80页。

[24]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25]中央电视台官网主持人介绍,http://www.cctv.com/tvguide/anchors/xiaoxiaolin/xiaoxiaolin1.html。

[26]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频道官网,http://cctv.cntv.cn/lm/xinwendiaoch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