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备战”与“文化大革命”双重影响,重点实施三线建设

“备战”与“文化大革命”双重影响,重点实施三线建设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1967年实行。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正式的“三五”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在国内,“三五”计划的实施贯穿“文化大革命”的前半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由经济建设向政治运动转变,经济建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态势。工农业总产值超出“三五”计划指标的16.2%~14.1%。
“备战”与“文化大革命”双重影响,重点实施三线建设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1967年实行。1962年,党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后来决定,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正式的“三五”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1.历史背景

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我国周边形势也逐渐紧张,连续面临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界争端和美国对越南北方的战争逐步扩大,导致经济建设不得不考虑战争准备的需要。在国内,“三五”计划的实施贯穿“文化大革命”的前半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由经济建设向政治运动转变,经济建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态势。可以说,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三五”计划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2.指导方针

“三五”计划原先设想是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按照农、轻、重的顺序来安排。由于周边战争形势趋紧,依据党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三五”计划的指导方针调整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3.主要任务

“三五”计划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此外,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1965年9月,依据党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国家计委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在突出三线国防建设、着重于改变工业布局的同时,还提出“三五”计划的主要指标为: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递增9%、5%~6%和11%。

4.执行结果

在这五年中,虽有1966年至1968年严重动乱的冲击,但1970年我国经济还是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三五”计划原定该年度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超出“三五”计划指标的16.2%~14.1%。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3%,完成了低线指标;工业总产值超额21.1%,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完成计划的百分比为:粮食109.1%~100%,棉花103.5%~94.9%,棉纱125.7%,棉布122%,钢111.2%,原煤122.1%,原油165.7%,发电量105.4%,铁路运输量97.1%,财政收入82.9%,社会商品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分别完成104.8%和101.4%;全民所有制部门职工平均工资为609元,完成82.6%,五年基本建设投资为810.5亿元,完成95.4%。

5.重要意义

“三五”计划的制订和三线建设的展开,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三线建设的实施,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由于对战争作了立足于“早打”“大打”的估计,三线建设在部署上要求过急,铺开的摊子过大;注重了战备要求,忽视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建设费用,造成不少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