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战略重点

实施战略重点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将这种发展机制正式纳入南京市“两个率先”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结合实际,统筹部署,明确重点,有效推进。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加快河西新城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把河西新城建成南京市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实施战略重点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四、实施战略重点

省会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形态,更是全面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建议将这种发展机制正式纳入南京市“两个率先”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结合实际,统筹部署,明确重点,有效推进。

1.进一步增强城市现代化的服务功能

发展省会经济,巩固南京在长三角中的次中心地位,必须发挥省会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省会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形成发展省会经济的共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以“发挥省城独特优势、全面发展省会经济”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在全市组织开展专题的讨论,充分调动理论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参与讨论,树立和增强省会意识,为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献计献策。二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加强执政能力和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特别要强调对省级机关以及驻宁大单位的全方位服务,在服务中争取发展的新机遇。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省会城市必须要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对外交通设施、内部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先进的生态环境设施。要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道路网、公共交通网、市政设施网的建设,全面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市内要有高效便捷的网络化交通体系,建设邮电、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完善的公共设施,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商务环境、舒适的人居环境。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那些表现为中枢管理职能的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这类行业的特征是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含量、产业关联度和较高的要素产出率,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各类投资者积极采取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平等参与交通、公交、环卫、供排水、供气等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五是充分发挥文化功能。从提高经济、社会、技术与文化的关联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协作,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培育面向城市居民的文化项目。

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

总部是指经济组织的管理、控制、调度、研究中心,是经济组织的高端和人才高地。所谓总部经济,是指由于大型经济组织的总部(包括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在某一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经济形态。作为省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部经济能够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从而能够提升省会经济的产业水平,扩大省会经济总量,提高省会经济竞争能力。一是做好发展研究和规划工作。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深入研究总部经济的发展规律。认真分析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南京发展。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提前做好规划布局,明确城市分区功能,界定好产业布局层次,承载总部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总部企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提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集团企业制度;定期举办政府与企业间的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沙龙、论坛和俱乐部活动,由政府牵头举办各种类型专题推介会。理顺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协调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制定综合配套政策,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对入住南京的外来集团总部提供一系列完善配套的政策。尤其要考虑实行个性化与灵活性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入驻。三是加快河西新城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中央商务区是总部经济最明显的标志形态,也是总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纵观世界上许多总部经济取得成功的地区,都有近乎完美的CBD的支撑。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新加坡的中心区和香港的中环一带等。完善河西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努力实现中央商务区功能的多样化,为企业总部入驻营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便捷、多样的交通系统,把交通系统同周边建筑、城市功能布局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专业化配套体系,发展好各类中介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为企业总部入驻、生活和开展业务提供完备的专业化服务。加快河西新城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把河西新城建成南京市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四是大力推进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竞争,实现了各具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经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激活南京市的制造业存量以及增加存量,把在城市不宜发展的一般制造业的总部设置在南京,而把生产加工基地设置在南京都市圈内。利用总部经济开辟都市圈各地区之间合作的新模式,加大区域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经济集约化、协调化、有序化发展,降低区域内企业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五是优化人力资源环境。为企业总部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吸引企业总部所需要的战略性人才进入南京;整合南京现有人力资源,建立总部人才资源储备库和交流中心,使企业总部能够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人才。

3.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社会建设

循环社会,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良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模式。循环社会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建立循环社会,需要从教育层次、科研层次、经济管理层次、法律层次和技术层次等方面着手,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建立法规制度、实行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动。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社会的关注。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不断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大力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的各类后进企业。二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根据实际情况,系统地研究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路线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三是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通过绿色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生产部门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的规划,出台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对环保产业、绿色经济给予支持。采取经济政策,如价格、税收、奖惩和信贷制度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企业到政府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四是提供法规制度保障。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制定地方性的实施循环经济法规,在资源减量化开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这三个方面的各种单项法律,实施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技术指标等法规。建立整套绿色保障制度,包括绿色环境制度、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激励制度等。

4.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决定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决定该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分工和地位。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科教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壮大省会经济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捷径。首先,拓宽投融资渠道。继续建立及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风险投资为支撑,境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利用企业自身及社会各部门的力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尽快研究制定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建立“投资—增值—退出—再投资”的良性机制。争取国家、省加大力度扶持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配套资金。其次,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领域,确定一批重点培植的科研院所,凡是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及技术开发中心,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南京市与高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解决中试、工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问题。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直接进入企业,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打破地域、部门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界限,优化科技及产业资源配置,真正形成一批高层次人才聚集、研发设施完备、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院所。第三,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吸引广大社会资金投入科技中介产业。大力发展知识服务业,重点建设好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机制市场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加快形成主体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第四,大力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及南京市一系列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采用多种分配形式,吸引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投身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第五,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强化对各类科技园区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国家级软件基地的建设,重点抓好各类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科技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5.切实加大生态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

生态市是省会经济的重要依托。生态市的建设必须以系统为原则,完善各类保障及支持体系。一是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综合防治水污染,管好用好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源节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二是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生态型农业、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服务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制度创新,将环境管理内化到经济管理中,促使环境政策经济化,经济问题环境化;以循环经济理念培育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系统由“污染物排放”的传统模式向“再生资源利用”所构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三是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劳务输出,加快城市化进程;创建生态城镇,打造绿色社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建设生态村庄。四是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保障架构,继续构建稳定可靠的洪涝干旱灾害防御体系,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恢复工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和灾害动态预警系统;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以及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五是生态环境补偿体系。加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出台,使补偿功能的统一性、检查验收的规范性等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统一征收生态补偿税,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将发展重点地区的替代产业、替代能源和生态移民问题纳入重点支持范畴;提升生态补偿地区的产业竞争实力,逐步优化省会经济结构体系。

6.努力推动区域城市群的协调联动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省会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一是建立区域性权威管理机构。据有关学者调查,当区域系统内的“经济单元”处于自然状态下,各个城市间若没有人为地创造条件,其协同效率最大值仅为40%。因此,要推进体制创新,尽快建立区域性权威管理机构。比如,可以成立强有力的南京都市圈委员会、沿江开发委员会、宁杭高速公路经济带开发委员会,统一协调各城市产业发展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推动各城市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促进城市间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二是加快区域交通与通信一体化发展步伐。建设和完善区域内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内河航运、机场、港口为主的区域大交通体系;打破信息封锁和阻碍,畅通信息流,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和切入点,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共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区域一体化的个人与企业征信平台,建立区域信息交换网,完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区域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内市场体系的发育完善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市场规则上与国际接轨,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壁垒,努力营造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要素市场体系,尤其是金融、人才、技术、产权等大市场的建设。四是加快制度与政策一体化步伐。认真梳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通过行政协调与制度创新,消除区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区域制度架构与规则的融合。五是实现产业跨区域重组和改造。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内外协调,以错位发展为原则,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的产业融合,培育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六是多层次推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次区域合作,推进区域整体的经济合作的发展;同时通过区域整体经济合作的发展,带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