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涅克拉索夫

涅克拉索夫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涅克拉索夫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杰出的诗人。1832年,涅克拉索夫进入雅罗斯拉夫尔中学。1847年,涅克拉索夫接办了当时的进步刊物《现代人》。以此为阵地,涅克拉索夫发表了赫尔岑、屠格涅夫、别林斯基的作品和文学评论,使《现代人》的进步思想传统得以发扬光大。直至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杜勃罗留波夫去世后,涅克拉索夫仍维护了《现代人》作为革命阵地的传统。涅克拉索夫一生都在以创作和革命活动为时代服务、为人民呐喊。

涅克拉索夫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是艺术与革命斗争的结合,是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呼声。在他充满着爱国主义和公民精神的诗篇中,有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也有他在诗歌艺术领域里的大胆开拓。

作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的宣传组织活动也曾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可以说,革命运动造就了涅克拉索夫,而涅克拉索夫又成了十九世纪中期俄国民主主义解放运动的代言人。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于1821年12月出身在乌克兰波多尔斯克省维尼茨县一个农奴家庭。父亲是个残暴的军官。在雅罗斯拉夫尔祖传的庄园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这里,父亲的残暴、伏尔加河畔纤夫们日夜的号子和呻吟,被政治犯的脚镣磨平的道路,都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这里,他萌发出了对农奴制的仇恨和对压迫者的反抗情绪。

1832年,涅克拉索夫进入雅罗斯拉夫尔中学。1838年,涅克拉索夫进入彼得堡军事学校。但他因违背父愿到彼得堡大学旁听,被父亲断绝了一切经济来源。从此,青年涅克拉索夫便开始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为维持生存,他曾干过苦力,住过贫民窟。在这种残酷的生活中,他学会了观察生活和体验人民的感情,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1842年,涅克拉索夫结识了别林斯基,这对涅克拉索夫的创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观形成、美学观念的确立等方面,涅克拉索夫都得到过别林斯基的指导和关怀。从此,涅克拉索夫日益发挥出了自己在诗歌方面的非凡天才,走上了一条革命民主主义者和“真正诗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在旅途中》一诗和特写《彼得堡的角落》(1845),受到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

1847年,涅克拉索夫接办了当时的进步刊物《现代人》。以此为阵地,涅克拉索夫发表了赫尔岑、屠格涅夫、别林斯基的作品和文学评论,使《现代人》的进步思想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别林斯基逝世后,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继续了《现代人》的编辑。直至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杜勃罗留波夫去世后,涅克拉索夫仍维护了《现代人》作为革命阵地的传统。1866年,《现代人》杂志被反动势力查封。涅克拉索夫与著名的讽刺作家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一起用《祖国纪事》杂志来发挥《现代人》的作用,团结和组织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可以说,自1847年起,涅克拉索夫便没有离开过编辑、出版的组织工作,因此,他又是一个很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和文学评论家。

在编辑工作的同时,涅克拉索夫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充分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的激情。在50年代至60年代,涅克拉索夫的眼光由城市转向了农民,转向了日益高涨的革命民主主义运动。他写下了著名诗篇《诗人与公民》(1850)、《别林斯基》(1855)、《大门前的沉思》(1858)、 《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严寒,通红的鼻子》(1863)和《铁路》 (1864)等。

《诗人与公民》是一篇革命民主主义艺术家的宣言,诗人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你可以不做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他鼓励艺术家积极投身于解放斗争,做一个当之无愧的公民。他号召艺术家们:

  为了祖国的光荣,为了信念,

  为了爱而去赴汤蹈火吧……

  去吧,无可指责地去牺牲!

  你不会白白地死去:事业将会永存!

  假如为这一事业有鲜血在汩汩地流动。

  涅克拉索夫就正是这种为祖国、为理想和信念而不懈斗争的诗人。

在《大门前的思索》一诗中,涅克拉索夫充分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面前呼唤斗争的心情。随着地主权贵的丑行被层层揭露,看到被奴役人民的生活惨状,涅克拉索夫深情地呼唤着人民:

  你是否充满了力量,还会苏醒?

  难道你还要服从命运的法则?

  难道你所能做的都已完成?

  难道你创作了一支宛似呻吟的歌曲,

  而灵魂就永远沉睡不醒?

在《叶廖穆什卡之歌》里,作者不再是一个思考者,而是一个鼓动家的形象。这首用歌谣的形式写成的诗,饱含渴望战斗的激情,音韵优美,朗朗上口,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诗人口号便是“自由”、“平等”和“博爱”。

1861年,涅克拉索夫曾为“解放农奴”而作过一首献给农民的诗——《货郎》。全诗通过“货郎”游历的经过,说明了“改革”没有为农民带来任何转机,而只是一场骗局。作者认为,只有重新站起来同一切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斗争,才可能最终使人民摆脱无权和贫困的状态。

《严寒,通红的鼻子》(1863)是涅克拉索夫创作的一首“劳动”颂歌。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位俄罗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自己关于生活、关于俄国社会的思考。涅克拉索夫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庄严美丽的斯拉夫妇女的典型”,这就是诗中的主人公达丽亚。她身上的所有美德,都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在对达丽亚的赞美中,充满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崇敬。

《铁路》(1864)也是一首赞美劳动者的诗篇。该诗通过描写铁路修建的过程,歌颂了人类文明的真正创造者——劳动人民。

七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高涨时期。在这个时期,涅克拉索夫以更高的热情写下了几部叙事长诗,即:《祖父》(1870)、《俄罗斯妇女》(1872—1873)、《同时代的人们》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等。《俄罗斯妇女》歌颂了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赞扬了一群 “俄罗斯妇女”献身正义事业、追求崇高理想的高贵品德。长篇讽刺诗《同时代的人们》揭示了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丑陋习俗的可怕画面。

涅克拉索夫一生都在以创作和革命活动为时代服务、为人民呐喊。直到临终,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将“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视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谁如果要为这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

  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

  那为了实现人与人是兄弟关系的斗争,

  那他就能在死后得到永生

  1878年1月8日,涅克拉索夫逝世。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是一部以农民为中心位置的史诗。它耗去涅克拉索夫十四年的时间,倾注了涅克拉索夫的全部情感和心血,包容了俄国社会整个的生活真实,是一部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篇。

长诗以七个农民在路上相遇、争论“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问题开始。为寻求答案,他们厌弃工作,饮食无味,甚至”背井离乡”地去漫游全国,寻找“过好日子”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通过七个农民的所见所闻,尖锐地揭穿了农奴制改革的欺骗实质,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所受到的新的剥削,表现了农民的觉醒。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农民所受的屈辱。七个寻找真理的农家汉子要去寻找的幸福之地只是“不挨鞭子省,不受压榨乡,不饿肚子村”。而现实却给他们以否定的回答,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处境,他们仍然处处忍饥挨饿,挨打受气。过去他们受地主的剥削,现在他们还要受到资本家、商人的剥削。在揭示俄国农民所处的悲惨境遇的同时,涅克拉索夫还表现了农民心中对剥削者的仇恨,预言了他们的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

  每个庄稼汉的心,

  是黑乎乎的一片乌云,

  多少怒火,多少恨!

  本应当雷火往下劈,

  本应当血雨往下淋。

在涅克拉索夫的这首长诗中,还有正在觉醒的农民的形象,如萨威里、阿嘎普等,在他们的身上,作者使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了他们愤怒的激情和正在觉醒的反抗意识。

叶密尔·吉铃、玛特辽娜·吉莫菲芙娜是涅克拉索夫在诗中塑造的两个优秀妇女形象,她们善良、勤劳、对统治阶级充满深深的仇恨。玛特辽娜忍受着繁重的劳动、生活的贫困和丧子之痛,仍然顽强地同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在平民知识分子格利沙·杜勃罗斯克诺夫身上,涅克拉索夫看到了解放运动胜利的希望。在格利沙编写的歌词《俄罗斯》中,涅克拉索夫表达了要过“好日子”,只有用斗争去争取的思想:

  为了被压迫的人,

  去斗争,去劳动,

  站在他们一起,

  走向被侮辱的,

  走向被欺凌的,——

那里需要。这首歌词充分反映了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战斗精神和自觉投身革命的强烈意识。这首长诗也成了比以往的文学作品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长诗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风格,它运用了民歌的形式,民间口头文学对人物的设计方法,语言生动鲜明,充满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那种朴实、幽默、机智和诗意的气息,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作者试图贴近人民群众的创作思想,保持了内容的一致性,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涅克拉索夫的诗一改过去的书卷气,在形式、题材、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一代诗风,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诗人,将俄国的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