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背景及原因

背景及原因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招生体制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进,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一安排到招生双轨制再到新时期实现招生并轨制的过程,但每一步改革和探索都离不开社会问题、国家政策以及政治发展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推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考招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因此,一些相关并轨制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被提上日程。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招生体制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进,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一安排到招生双轨制再到新时期实现招生并轨制的过程,但每一步改革和探索都离不开社会问题、国家政策以及政治发展的影响。下面运用多源流分析理论就招生体制改革的原因及背景做以下三个方面的阐述和分析。

(1)高等学校的发展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打破单一统招,实行双轨制

问题源流。在实行双轨制之前教育部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招生计划,根据分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录取结果不受除分数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国家也会发布文件,具体对各个高校的录取人数进行规定。这虽然有利于高度集中国家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不利于发挥个体的特色专长,招生模式过于死板,可能造成学生适应性差等情况。从高校角度来说,这种固定的招生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固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也会导致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质疑。由于不同区域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严格的按照分数招生已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

政策源流。关于对高考招生体制改革的讨论也持续不断,教育部也很重视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同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也深入进行,由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教育体制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于是,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央部门和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一些高校按照一定的比例实行面向农村、农场、矿区、牧场、油田等艰苦行业定向生。1988年11月国家教委发布发不了《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推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考招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政治源流。我国的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稀缺,人才匮乏,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国家为促进地域发展平衡,对偏远地区提供帮扶与支持。由于偏远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原有的统一计划招生只重分数,会导致偏远及农村地区的高考录取率低,从而会使偏远地区人才匮乏,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发展。以新疆为例,在未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之前,占新疆人口22.9%的乌鲁木齐、吉昌、石河子、奎屯等地区的录取比例的占整个录取比例的的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出于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提高偏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统筹全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考虑,原有的国家统一招生已不能满足大多数利益主体的需求,推动高考招生体制改革的进程成为必然之势。

关于现有高考招生体制的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都已具备,三个源流的交汇再加上社会上一些教育家的呼吁和推动,双轨制改革也成功的推进,促进了我国高考招生体制的完善。“定向招生 ,定向分配”在为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当时国家招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大范围的定向招生也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2)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并轨制”改革。

问题源流。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培养人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使学生被录取后,就确定了工作去向,毕业之后服从分配。这一现象就制约了学生对于工作选择的自主权;也使一些学生因明白今后的就职情况,而导致在校懒散,不积极等问题。普通定向生必须要到定向单位工作,时间是5年,8年不等,有的则长达10年以上。如武汉大学定向到西藏就业的学生,毕业后在西藏工作问题原则上不少于15年。如果学生被录取后发现自身对于现专业无兴趣,但还是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但这对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是不利的。针对这种问题,广泛层面上的定向招生已不适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露一方面,由于调节性计划越来越大,两种计划所造成的录取分数线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影响到了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出现了分数较高的学生因为拿不出自费的学费而上不了大学,分数较少而能够自费上大学的反而上了大学,这就造成了招生工作的不公平。

政策源流。随着关于高考招生体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进行,一些教育学家也呼吁出台相关的招生改革政策。因此,一些相关并轨制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被提上日程。例如,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逐步进行招生收费制度和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大多数学生自主缴费和自主择业的政策。随后1997年,并轨制改革推广到绝大多数学校;到2000年,全国高校基本完成了新旧制度转轨。

 政治源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政放权也是新时期政府的治理理念之一,因此也赋予了高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高校招生进行收费并轨是对市场经济的回应。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由国家承担学费的政策会导致沉重的财政负担。由于国家层面的治理理念的变化,并轨制改革的政治源流已具备,也是并轨制改革的重要因素。

当这三大源流一汇集,并轨制改革的政策之窗就打开了。并轨制改革是对传统双轨制改革的一大突破,扩大了高校招生和学生择校择业的自主权,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并轨制沿用至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招生体制双轨制的大背景下,招生方式也做了很多完善和调整,例如自主招生政策等,使招生体制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