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度及原因

态度及原因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云云 华中师范大学摘 要:“抄袭”的本质是复杂的,除了与学术道德有关,还与外语语境、语言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次研究丰富了本土语境下二语习得领域的抄袭研究,为英语专业学术写作教学及课程设置提供了启示,为有效防止“抄袭”现象提出了参考意见。

叶云云 华中师范大学

摘 要:“抄袭”的本质是复杂的,除了与学术道德有关,还与外语语境、语言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以82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本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两组学习者对“抄袭”的认知、态度以及原因方面的基本观点及差异。研究结果显示:①在“抄袭”的认知方面,英语专业研究生比本科生对“抄袭”的判断更加坚定和果断;②在“抄袭”的态度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没有显著差异;③在“抄袭”的原因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情感原因和不引原因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且在情感原因上出现了性别差异。本次研究丰富了本土语境下二语习得领域的抄袭研究,为英语专业学术写作教学及课程设置提供了启示,为有效防止“抄袭”现象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抄袭;认知;态度;原因;学术写作

1 引言

尽管“抄袭”现象由来已久,关于“抄袭”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涌现,一众学者如Deckert(1993)、Pennycook(1994)和Howard(1995)等开始关注“抄袭”的复杂本质,并发表了大量突破性的论文。“抄袭”问题可追溯至17世纪,当时,学生们主要对书籍、杂志以及文章等任何纸质材料进行抄袭。“抄袭”问题直到今天也还饱受学术界关注,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Web2.0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改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交流的方式。与此同时,“抄袭”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搜索”、“复制”和“粘贴”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简单地点击鼠标来轻松提取信息,这对教师构成了新的挑战。在过去的20年中,涌现出大量“抄袭”研究,或研究方法不同,或研究视角有异。Pecorari(2009)、Li和Flowerdew(2007)探索了“抄袭”的定义,以及抄袭和文本借用、释义以及拼凑式写作的界限与区别。除此,Atkinson(1999)和Howard (1995)等学者发现非西方文化的学生的抄袭知识会比较差,并会时不时发生抄袭行为,有意或无意。然而,Wheeler(2009)和Smith(2009)发现文化因素并不一定影响着“抄袭”理解和“抄袭”行为,真正影响“抄袭”的因素为文本可读性、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语言水平。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抄袭”与“科技”,即:如何利用科技来发现和预防“抄袭”? 正当反抄袭软件获取一定的胜利时,部分学者又开始质疑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二语写作领域的“抄袭”研究已相当丰富,但绝大部分为国外研究,鲜有国内研究来探索“抄袭”现象。然而,我国关于学术抄袭的报道一直层出不穷,从论文买卖产业链到学者的论文抄袭,但是许多研究依然停留在法律、道德层面的讨论上(齐爱民、周伟萌,2010;秦珂、尤太生,2008)和抄袭软件的研究上(史彦军等,2005;王晓笛等,2013),鲜有实证研究从二语习得视角来探讨本土语境下学生对“抄袭”的理解和态度以及造成“抄袭”这一现象的原因。教育部《大学生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提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要逐步实现从通用英语写作取向向学术写作取向的过渡。要完成这一过渡,必须关注学术抄袭,尝试认识和理解学术抄袭这一现象,以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为二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指导方向,最后从根本上预防学术抄袭。贾永芳(2008)、张惠琴等(2008)和秦朝霞(2012)虽然从二语习得视角对“抄袭”展开研究,但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局限于“抄袭”的认知方面,“抄袭”态度和原因通常只在访谈里简单提及。为了进一步揭示“抄袭”的本质,必须有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本土语境下二语学习者对抄袭的认知、态度及其所认为的原因。基于此,本次研究将以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抄袭”的认知和态度,并尝试解释造成“抄袭”这一现象的原因,以丰富本土语境下二语习得领域的“抄袭”研究,从而为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方向。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本土英语专业学生对学术抄袭的理解和态度以及他们所认为造成“抄袭”的原因。由于多数国外研究表明中国留学生在二语背景下会更容易发生抄袭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在国内—母语环境下的情况。除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道称学术抄袭愈演愈烈,从各类考试抄袭到学术抄袭。更重要的是,学生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要在社会各行各业担任不同角色,因此了解学生的抄袭知识和抄袭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抄袭等同于欺骗,会破坏社会的诚信体系。另一方面,我们想找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抄袭认知、态度和原因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有,那是为什么,反之亦然。通过这项对比,我们希望能对二语教学提出改进办法,尤其是二语学术写作教学。

本次研究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对抄袭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所认为的抄袭原因有利于将促进学术规范,有利于将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纳入正轨。同时,这对社会长远发展也有深刻意义,鼓励诚实、忠诚等良好品质也会改善整个社会环境。正如Deborah Kenny(2006)所说,“忠诚、诚实和信任”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至关重要,在教育体制中提倡这些品质尤为重要。

第二,从二语习得视角研究学生的抄袭知识将为我们在学术写作教学上提供新的视角。例如,学生对规范引用知识的了解如何?既然“释义”是初学者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策略,那么它在学术写作教学中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该怎么应对学生现阶段的抄袭知识匮乏现象和抄袭行为?

第三,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研究抄袭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 文献综述

2.1 抄袭的定义

长久以来,学术界认为“抄袭”的概念在历史上有着央格鲁 撒克逊渊源,Pecorari(2001)关于大学政策与学生抄袭认知和抄袭行为的研究也证实其可靠性。在字典中查询“抄袭(plagiarism)”一词,我们发现英语中的“抄袭”一词——plagiarism源于拉丁词“plagiarius”,意为“绑匪”(kidnapper),暗指偷盗语言和奴隶(Howard,1995)。Pennycook(1996)和Howard(2003)认为文章所有权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诞生的功利论。自15—16世纪西方印刷行业兴起之后,英美的版权法也相继诞生,因而有了“抄袭”这一概念。Swales和Feak (1994)认为,“抄袭”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西欧和北美学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朗文现代英语词典》中的“plagiarism”一词定义为:当某人使用他人的话语、思想和著作并假装那是他们自己的。

《柯林斯高阶英语词典》中的“plagiarism”定义为:使用他人的思想或作品,并假装是你自己想出或创造的。

两者都给出了“抄袭”的相似界限。学术界关于“抄袭”的定义层出不穷,其中引用最多的是Hacker(1991)的定义:

两种不同的行为被认为是抄袭:①在没有标明来源的情况下借用他人的想法、信息和语言;②标明来源但对源语言进行逐字逐句释义,并没有使用引号注明借用的词和词组。

尽管大多数定义都关注作品形式和内容本身,很多行为都被认为是抄袭。比如Shi (2006)认为“从引用上的小错误到拼凑式写作(patchwriting)到下载或者购买论文”, Hinchliffe(1998)的观点与其相似,“从没有正确引用到大规模作弊的一系列行为……不管是无意的行为还是有计划的故犯”。以上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定义了“抄袭”,Hacker(1991)的定义只讨论了文章形式和内容上的抄袭,并未涉及抄袭者的行为,鉴于此,本文将使用Shi (2006)的定义,任何偏离写作规范的形式、内容和行为都属抄袭。

2.2 抄袭的分类

以学生有“意图”抄袭,抄袭可以分为有意抄袭(intentional plagiarism)和无意抄袭(unintentional plagiarism),Pecorari(2003)将其命名为“典型抄袭”(prototypical plagiarism)和“文本抄袭”(textualplagiarism)。界定学生为有意抄袭还是无意抄袭可以通过学生之前是否熟知源文本以及个人努力多少(Preston&Wegner,2007)。如果学生清楚记得他/她曾见过源文本,并从中借用观点和语句,而同时声称自己完成任务的努力相当之少,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该学生犯了有意抄袭或者典型抄袭。Campbell(2007)提出“硬抄袭”(hard plagiarism)和“软抄袭”(soft plagiarism),前者指对源文件的重组或抄袭,而后者指观点的挪用。秦朝霞(2013)将抄袭分为“显性抄袭”(apparent plagiarism)和“隐性抄袭”(subtle plagiarism),认为在显性抄袭中,学生论文在措辞和词汇上与源文本高度相似,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构成抄袭,而在隐性抄袭中,语言相似变成了内容相近。可以看出,Campbell和秦朝霞使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达同一种意思。由于Campbell的分类使用较广,本文将使用Campbell的分类。

2.3 抄袭的研究现状概述

在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中,首先,Howard(1993)、Pecorari(2003)、Shi(2004)、Currie (1998)和Casanave(2004)等学者认为学生的抄袭行为有时是无意的,并且认为学生将“拼合式写作”视为学术入门的一个重要而正常的策略。因为在学生学术能力成熟之前,“拼合式写作”是他们学习过程的一个正常部分。多数学者还发现抄袭的认知、理解与文化有关, Atkinson(1999)认为文化怎样看待成功的学习和理解、个体特性以及个体适当表达影响着“抄袭”的概念,重视个体精神的文化(西方文化)会尊重个人财产,而重视集体精神的文化(亚洲文化)倾向于牺牲个体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除此,文化还影响引用习惯,重视权威的文化更习惯于引经据典,从而忽视引用的标明。Deckert(1993)、Gu和Brooks(2008)、Ali等人(2012)等多数学者都发现中国学生对“抄袭”的理解和认识与西方学术标准偏差很大。然而,Abasi等人(2006)、Smith(2005)、Wheeler(2009)和Sun(2013)等学者通过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文化只是表面现象,学生对“抄袭”的理解不足和抄袭现象的发生是由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偏低、文本可读性偏低等因素造成的。

除了文化这一因素,其他学者还探讨了“抄袭”与网络的关系。互联网科技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让抄袭更加便利(Mary G.Harper,2006),让抄袭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Faucher&Caves,2009)。与此同时,反抄袭软件技术也在发展。而Howard(2007)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与文本的关系,一味地反抄袭只会夸大互联网抄袭的严重,降低人类的原创性。这些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比较丰富,但是囿于研究者本人多为国外学者,研究对象多是国外学生或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而Deckert(1993)虽然调查过中国香港学生的抄袭认知,年代也比较久远。

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的“抄袭”研究寥寥无几,贾永芳(2008)、张惠琴等(2008)和秦朝霞(2012)从二语习得视角对中国学生的抄袭认知和态度做了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对“抄袭”的理解偏低,虽然能够较好识别出“显性抄袭”,但在“隐性抄袭”上的识别能力依然偏低,这可能与学生缺乏相关学术训练有关。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单一,多局限于“抄袭”的认知方面,“抄袭”态度和原因通常只在访谈里简单提及。为了进一步揭示“抄袭”的本质,必须有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本土语境下二语学习者对抄袭的认知、态度及其所认为的原因。基于此,本次研究将以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抄袭”的认知和态度,并尝试解释造成“抄袭”这一现象的原因,以丰富本土语境下二语习得领域的“抄袭”研究,从而为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方向。

2.4 “抄袭”的认知

为了了解学生对“抄袭”的认知水平,以往研究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Ashworth等人(1997)等人在一所英国大学做的早期研究表明,学生认为抄袭是不道德的,会不利于同辈信任或友谊,并损害同辈竞争。然而,他们并不认同学校给出的抄袭定义,并认为抄袭在本质上是模糊不确定的:从两个想法中获得一个新想法也算抄袭吗?除此,学生认为如何处理抄袭事件具体还应看事情本身是否严重和当事人的选择。他们还认为抄袭发生于同辈间的激烈竞争和对课程的不完全掌握。最后,他们认为缺乏教师指导、大班上课、强调小组学习和对待抄袭的模糊措施等管理因素会助长抄袭的发生,甚至给了学生抄袭的借口。与此相一致,Eret和Gokmenoglu(2010)中东科技大学的150名研究助理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尽管这些未来学术人员认为抄袭是错误的,他们依然可能会因为外语语言问题、时间紧张或者是抄袭知识匮乏等问题抄袭。Ali等人(2012)发现马来西亚一所高校的学生对抄袭的理解模棱两可,这不尽使人满意。Gu和Brooks(2008)发现中国学生对抄袭的认识比较困惑:他们要么有意抄袭,要么无意抄袭。Pat Currie(1998)对在加拿大学习的一位广东人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她经常使用“文本借用”来完成论文,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构成抄袭。更令人惊讶的是Deckert(1993)发现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对抄袭的理解相当不足:170位大一新生中只有4位曾听说过抄袭的定义,而大三学生才能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不诚实行为。

对于中国(内地)学生的抄袭认知,目前仅有三项研究。张惠琴(2008)等人发现中国学生对抄袭理解非常低:99位学生中仅有10位听说过抄袭的定义,并且他们对抄袭的负面后果知之甚少,而本科生直到写毕业论文时才接触到学术写作。贾永芳(2008)发现由于老师和教育更注重写作流利性而不注重创造性,中国学生不太关注抄袭问题。秦朝霞(2013)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尽管学生能够辨识出以大段抄袭为特征的显性抄袭,他们却不易察觉以句型重组为主的隐性抄袭。并且,他们认为隐性抄袭——与学术规范相悖的活动,是学术活动的一种正确策略。

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学生的抄袭认知上,少量的研究却关注教师对抄袭的认知。Sutherland-Smith(2005)对某高校里的11名EAP老师进行调研,发现这些教授同一门课的老师对抄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从侧面反映出抄袭的复杂本质。Dias和Bastos(2014)在欧洲最近的一个GENIUS项目中发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抄袭是犯法的,并且认为抄袭应该引起关注,只是教师要比学生更为关注。然而,他们在某些方面持不同观点,比如老师倾向于将抄袭归结于学生技能缺乏,而学生则强调获得好成绩的压力、懒惰和管理方法不足等原因。除此,对于应对抄袭的措施,老师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而学生似乎亲睐更有新意和吸引力的课程以及更多选择写作话题的自由。这项研究视野广阔,但是数据对比和分析上可以更深入一些。

以上所述表明,不同群体,不管是学生、研究助理还是老师,在抄袭问题上都存在一定困惑,一方面由于抄袭本身的复杂本质,另一方面由于关注不足。除此,学生对抄袭的理解不足并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文化,这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都很普遍。当学生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相悖时,应该有更多的开放型对话。

2.5 抄袭与文化

抄袭与文化的关系吸引了很多专家的关注。这个问题产生于“抄袭”这一概念起源于央格鲁撒克逊文化,并发展于西方印刷技术发展的历史事实。于是,多数学者开始关注留学生的抄袭知识,Heitman和Litewka(2011)发现留学生对科学写作和抄袭的理解与美国学术界标准大不相同。Atkinson(1999)认为抄袭这一概念“与有效学习的文化概念、文化如何看待个性和个性的合适表达不可分割”。一个推崇个性的国家,如大部分西方国家,会颂扬个性,鼓励个人创新并尊重个人权利,认为“文章”也是个人财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反,集体主义文化,比如一些亚洲国家,强调集体性和对权威的尊重,这样个人对“文章”和“想法”的所有权就要为集体和谐让步。除此,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引用习惯,尊重权威的文化有着引经据典的习惯,以至于他们在学术论文中会忽视引用。Hu和Wang(2014)发现中国论文中基于引用的对话参与或众声喧哗(heteroglossia)明显低于英语论文。他们指出中国的写作实践受到确立已久的语言观影响,即: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中介而非承担知识建构的工具。

尽管文化似乎影响着抄袭,一些学者坚持文化不应该成为抄袭的“替罪羔羊”,因为这不仅是文化偏见也会产生误导。Abasi等人(2006)在一项对非西方文化学生的多案例研究中发现,学术经验较为丰富者和学术经验欠丰富者对作者身份构建的意识存在显著差别。也就是说,决定学生作者身份的是其写作经验和能力。既然抄袭行为通常是由于作者身份意识不足造成的,那么,写作经验不足和能力不足也可能造成抄袭行为。与之相对应,Abasi和Graves(2008)发现留学生如果对学术写作这一文体不太熟悉,大学里的抄袭政策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意味着学生对学术写作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其学术表现。除此,Smith (2009)态度、行为以及文化因素在抄袭问题上影响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文本复杂性和写作能力。Sun(2012)发现对台湾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在文本可读性偏低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抄袭。另外,在对77名日本本科生的研究中,Wheeler(2009)发现“日本学生并不像人们所预示的那样接受抄袭”,他们认为抄袭行为的发生是由对抄袭理解不足造成的,而非文化观念。

2.6 抄袭与语言水平

自抄袭的文化研究,众多学者开始透过文化的表象深入探究影响抄袭的因素,结果发现造成学生对“抄袭”概念理解模糊进而引发“抄袭”行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语言水平偏低。Smith(2009)通过对443名学生发放写作练习和问卷调查来评估影响抄袭的认知、态度以及文化因素,结果表明“态度、行为以及文化因素并不重要”,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写作任务难易程度。鉴于二语语境下的抄袭现象尤为严重,Abasi(2006)通过对加拿大某所大学5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经验更加丰富的学生更加擅长在学生写作中构建“作者身份”(authorial identity),增加文章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而学术经验不丰富者的写作水平欠佳,难以构建“作者身份”,更加倾向抄袭。无论是学术经验还是写作水平,都是学习积累的过程,既与认知能力有关,也与学生语言水平有关。另外, Deckert(1993)的研究虽然年代久远,但也反应出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对抄袭的理解更高。以上研究表明抄袭与语言水平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次研究的目标之一也是为了探讨高、低语言学习者在抄袭认知、态度和原因上是否存在差异。

2.7 抄袭与互联网

在造成抄袭的众多原因中,从没有教师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因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以互联网为主的科技因素似乎成为影响抄袭的新因素。一方面,科技增强了抄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科技也使反抄袭软件技术日趋成熟。

Mary G.Harper(2006)认为,随着各类电子产品和电脑的涌现,科技使抄袭更加便捷。超文本的出现也带来了超文本抄袭的新问题,只要简单地动动鼠标“复制”“粘贴”即可。Faucher和Caves(2009)详细探讨了具体新式抄袭手段,包括从网上购买论文和使用紫外线笔和智能手机。然而,Li和Casanave(2012)和其他教工使用高科技技术——Turnitin来检索、发现抄袭,降低了查找抄袭的人力。

虽然科技对抄袭来说似乎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科技确实改变了作者和文本的关系。只需通过鼠标,人们就可以共同对“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里的超文本进行增加和编辑。如此一来,真正的作者也就“消失”了。在罗兰·巴特(1977)的后现代理论中,让文本属于某一作者其实是给文本设限,是让文本保持在最终版本并不再继续创作的行为,而以各种方式来构建意义和解构稳定、不可分割的作者—读者—文本关系是读者自身的任务。如此,Howard (2007)提出“抄袭表明读者意识到了未被发现而又重要的互联文本。”而在此前,Howard (1995)声称:

想要认可的作者必须拥护优先权;拥护优先权即拥护原创性;拥护原创性产生一种害怕被盗的恐惧。在被盗恐惧的背后存在着更大的恐惧:根本就没有任何原创性可言。

如果不存在原创性,文学遗产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不存在原创性和文学遗产,抄袭概念也站不住脚。

在后现代世界讨论抄袭和科技可能存在争议,然而,学术活动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则和界限。目前能做的就是制定规则、明确界限,而不是对不合规范的“复制—粘贴”行为放任不管,否则会严重破坏学术活动的有序性。

2.8 抄袭与反抄袭

关于如何阻止抄袭现象,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诸如Faucher和Caves (2009)等人认为我们应该拥有特制的数据库或软件来鉴定学生论文的真实性,事实上这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将发表文章。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反对使用软件来鉴定学生论文的抄袭情况。Paul Stapleton(2012)调查了反抄袭软件Turnitin的有效性,发现Turnitin软件产生的原创比例并不总能反映出有意抄袭的程度,尽管这对抄袭有一定的制止作用。Sun Yuchih(2013)发现多产的论文作者的文章匹配率倾向于更高。除此,软件无法检测思想的抄袭,也并不是所有的书本和文章都收录在数据库中。综上,诸如Tuinitin等检测软件因无法提供最终解决办法而受到批判。

在批评之声中,最强烈的似乎是Stephanie Vie(2013),她主张用教学方法来抵制反抄袭技术。她认为抄袭检测服务可能会节省时间,但这也会“诱惑我们妥协,是我们忘记还有关于版权法和思想拥有权等更大问题存在争议。”此外,反抄袭技术使我们的注意力偏离改进学术教学策略。为了弥补Tuinitin的不足,Liu Gizen和Lo Hsiangyee(2013)对DWright——一个提供英文释义和引用的中文网络界面写作指导软件,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扩展了学生避免抄袭的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释义和写作技能。

尽管在抄袭的技术检测上仍然存在众多争议,许多学者依然致力于教学干预法来改进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D.De Voss和Rosati(2002)主张教师必须教授学生相关网络知识和搜索技能,让网络成为一个更好的搜索空间,而非抄袭地方。Elander等人(2010)使用了教学干预法来通过改善学生的作者身份来帮助学生避免抄袭。学习此项课程的学生填写了前测问卷和后测问卷。结果发现,在教学干预后,学生的写作信心、作者身份理解、关于避免抄袭以及从上而下的写作方法知识都有了显著提升。与之相对应,Law等人(2013)发现在对学生进行引用规则的正式训练后,学生自我汇报中的恰当引用策略和帮助策略都有所提升,而一些不规范的引用策略则显著减少。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我们通过比较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抄袭”的理解和态度,探讨造成“抄袭”的原因,本次研究旨在回答三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抄袭认知、态度及原因如何?

(2)英语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抄袭的认知、态度及原因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英语专业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3)如果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

3.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秦晓晴,2009),抽取华中地区某211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各50名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两个群体多处在校阶段,填写问卷、访谈都比较方便,另外他们还是英语学术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正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学术活动,以其为调查对象既具便利性,又具代表性。另外问卷主题与问题也可提高研究对象的对于“抄袭”的意识和认识。在所回收的100份问卷中,82份为有效问卷,其余18份必须放弃,或因其非英语专业身份或因回答不完整和不合逻辑。在这82份问卷中,40份为研究生,42份为本科生,19份为男生,余下63份为女生。

其中,完成Wheeler文本材料的研究对象共16名学生,其中8名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8名为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在后期访谈中,拟对4名本科生和4名研究生进行访谈,但当时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升为大四,多数在外实习,因缺乏网络和教学事务繁忙等原因,只有2名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同意访谈,因此,访谈人数由8位压缩到6位,另外4位为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3.3 研究工具

问卷调查表在参考Law等人(2013)和Koul等人(2009)的问卷量表的基础上制定而出,共51个题项(见附录1),共包括抄袭认知量表、抄袭态度量表以及抄袭原因量表三个维度,其中抄袭认知量表包括论文的可取策略、错误的引用策略和错误的帮助策略三个方面,抄袭态度量表仅包含一个方面,抄袭原因量表包括抄袭的一般原因或借口、引用原因以及社会原因三个方面。另外,Wheeler(2009)文本材料和访谈将作为后期补充工具。因此,本次研究工具共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从总体上了解学生对抄袭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造成抄袭的原因,这三个部分构成问卷的主体部分,另外还包括个人信息部分,用于了解学生的年级、专业、联系方式以及学术写作课程等情况,由“完全同意或几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到几乎完全不同意”5等级利克特量表测量。

然后,我们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各随机抽出八名学生,让其完成Wheeler(2009)的测试材料。考虑到问卷调查表有其自身的弱点,无法穷尽抄袭认知和态度上的题项,我们在问卷调查之余加上Wheeler(2009)的研究材料(见附录2),用于调查学生对不同“抄袭”类型的识别能力和态度倾向。材料内容是关于中美圣诞节的异同,共三篇,其中一篇为原创,另外两篇有不同程度的抄袭痕迹,按程度轻重,分为显性抄袭(hardplagiarism)和隐性抄袭(soft plagiarism)。三份材料字数相当,现将三份材料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原材料:43字

On the other hand,in China,Christmas(in particular,Christmas Eve)is more of a time for romance.Young Chinese couples mark the day on their calendars with notes reminding them to make reservations at thenicest French or Italian restaurants in town.

显性抄袭:37字

On the other hand,in China,Christmas Eve is more of a time for romance. Young Chinese couples mark the day on their calendars with notes reminding them to make reservations at the nicest restaurants in town.

隐性抄袭:37字

On the other hand,in China,Christmas Eve is more of a time for romance. Young Chinese couples mark the day on their calendars with notes reminding them to make reservations at the nicest restaurants in town.

我们可以看出,抄袭文本与原文本字数相当,两份抄袭文本字数更是不相上下,但是显性抄袭(HP)的痕迹过于明显,对原文本几乎没做改动,完全是照搬原文,而隐性抄袭(SP)虽然与原文内容一致,但作者利用自己的语言在整合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改变,抄袭的痕迹不太明显。

最后,针对问卷调查和Wheeler材料的部分显著特征,我们将制定访谈问题(文秋芳, 2004)来探讨造成本科生和研究生出现差异的原因。我们将选取部分时间充分自由的学生对其进行时长约15分钟的个人访谈,访谈将全程录音,然后转录为文本,进而进行定性数据分析。

3.4 研究过程

研究安排在2014年下半学年期末进行,首先在英专本科三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群体中发放50份问卷,问卷回收后,计算回收率,并逐份检查,剔除与本次研究目的不符或出现逻辑混乱的问卷,计算有效率。然后,运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旨在得出问卷的信度(秦晓晴,2003)。

之后,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选8名学生完成Wheeler的材料。材料中附有说明一份,为答题要求。学生被告知在这三份材料中,第一份为某期刊论文,其后两份为非英语专业两位学生的大英作业,要求在阅读和对比第一篇和第二、三篇的基础上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评分采用十分制,其中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0为一般,7.0—8.5为良,高于8.5为优。在评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指出评分理由,语言、字数不限。为了保证答题效果,学生被给予充足的时间,为了便于理解,说明、指示语等部分都使用中文,除此,原文本还加上期刊名、发表时间来使其“形似”期刊论文,二、三两篇也加上了作业完成日期。

最后,由于数据分析比较繁琐,只能等到2014年九月开学进行。针对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的部分显著特征,我们尝试联系8名学生进行访谈,但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原英语系本科生三年级学生已经成为四年级学生,最终只有2名本科生和4名研究生参与访谈。访谈将采用半结构访谈,依然选择便利抽样,因本科生所处地区网络不便,所以采用短信访谈,研究生采用面谈,并做好录音工作。访谈的问题将依据问卷调查和Wheeler材料结果分析制定出。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分析参照秦晓晴(2003)和Muijs(2010)处理问卷调查表、文本分析和半结构访谈的数据和信息:学生的抄袭认知水平、对抄袭的态度以及所认为的原因。数据来源于:①100份调查抄袭认知、态度和原因的问卷调查表;②8份测量学生抄袭认知能力的Wheeler文本材料;③数据分析后与6位学生的半结构访谈。

首先,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清理和转换,去掉回答不完整、专业不符以及逻辑有误的问卷(秦晓晴,2009),剩余问卷共82份,其中研究生40份,本科生42份,并仔细检查反向题(D1),对其进行数据转换。然后,我们检查问卷的总体信度,删除信度较低的项目。第二,对问卷调查表的各分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确保各分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后的量表共由33个题项构成,为李克特五分量表上的7个因子。其次,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功能,了解抄袭认知水平、原因以及态度的总体概况。第三,对量表进行方差齐性检测和正态分布检测,以判断该使用参数检验还是非参数检验来检测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抄袭”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应使用Mann-Whitney U检测来检测两者的显著性。第四,我们对抄袭认知、态度和原因与学生的学历和性别进行相关检测,探讨其中的关联性。第五,我们计算了Wheeler文本材料评分的平均分和方差,以判断两者抄袭识别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我们对文本评语和访谈文本采纳内容分析法进行定性数据分析。

3.5.1 问卷调查表总体信度检测

首先对问卷51个题项进行总体信度检测,总信度系数为0.817,问卷信度较高。根据显示结果,决定删除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系数低于0.2以及删除后问卷信度提高的题项。所删题项为A2、A5、B8、B10、C5、C7、D3、D6、E1以及E5,共10个题项,删除后的问卷信度为0.833,略有提升。

3.5.2 抄袭认知量表数据分析

删除A2、A5、B8、B10、C5和C7六个题项后,抄袭认知量表剩余16个题项,对其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信度系数为0.793,信度较好,但是A1、A3、A4以及B7题项与量表总数据的相关系数较低,且删除后量表信度会大幅提升,故决定删除这4个题项。之后,对抄袭认知量表重新进行信度检测,信度系数为0.901,各剩余题项与量表数据相关系数均较高,且删除各项后信度变化不大,因此,这12个题项都可以保留。对这12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882,Bartlett球体检测结果为0.000,非常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B1、B2、B3、B4、B5和B6,共6个题项,且这6个题项都涉及“错误的引用策略”,如B1“一字不差地用引号引用一段文字,但没有标明出处”和B5“从不同地方找来资料,拼凑在一起成为一段话”所述。因此,第一个因子可命名为“错误的引用策略”因子。第二个因子包括C1、C2、C3、C4、C6和B9,也是6个题项,内容都关于“错误的求助策略”,其中涉及的求助对象有所区别,如C6所述:在他人知道的情况下,抄袭他人作业,这里的求助对象应为同学,而B9:利用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将相关内容复制粘贴到文章中,其求助对象应为互联网。因此,第二个因子可被称作“错误的求助策略”因子。这两个因子的累计解释方差达62.147%。

对所提取的两个因子分别进行信度分析,错误引用策略的信度系数为0.862,错误求助策略的信度系数为0.874,信度较高,各题项与量表数据的相关系数较高,且删除各项后Alpha系数变化起伏不大,说明这些题项可以保留。

3.5.3 抄袭态度量表数据分析

删除D3和D6题项后的抄袭态度量表包括7个题项,信度系数为0.732,比较低,其中D1和D9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偏低,分别为0.141和0.162,且删除后量表信度会有所改善,故将其删去,删除后的量表信度为0.818,信度较好,对余下5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KMO值为0.669,Bartlett球体检测结果为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提取出两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D2、D4和D5三个题项,多集中于对抄袭学生进行“建议”和“警告”上,态度比较温和,因此,第一个因子可命名为“温和态度”因子。而第二个因子中的题项D7和D8则主张“让学生课程不合格”和“让学生论文不合格”,态度比较严厉,因此可命名为“严厉态度”因子。对这两个因子进行信度检测,温和态度因子的信度系数为0.781,信度良好,严厉态度因子的信度系数为0.848,而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18,说明这两个因子与量表数据的内在一致性较好。

3.5.4 抄袭原因量表数据分析

删除题项E1、E5、G2和G3后,抄袭原因量表共余16个题项,对其进行信度检测,结果显示Alpha值为0.804,KMO值为0.676,Bartlett球体检测结果为0.000,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一次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因子。但第4个因子和第5个因子的信度较低,分别为0.599和0.471,且只包括两个题项,决定删除这两个因子。第二次因子分析显示,KMO值为0.747,Bartlett球体检测结果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共提取出三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共包括5个题项:F2、F3、F4、F5和F6。这5个题项主要解释学生由于不引用而造成抄袭,如F2题项“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引用”和F6原因“学生觉得引用没有必要”。因此,第一个因子可以称为“不引原因”因子。第二个因子包括E7、E8、E9和F8四个题项,主要阐述学生由于情感原因而产生抄袭现象,如E7题项“为了使论文看起来有观点,质量高”和E8“为了获得高分使学生在同学中间有面子”。因此,第二个因子可被命名为“情感原因”因子。第三个因子包括E2、E3和E6三个题项,主要为一些常见的客观原因,如E3“完成论文的时间太少”和E6“家里有事而没法认真完成论文”。所以,第三个因子可被称作“客观原因”因子。

最后,再次对抄袭原因量表进行信度检测,量表信度系数为0.801,不引原因因子信度系数为0.777,情感原因因子信度系数为0.771,客观原因因子信度系数由于只包括三个题项,信度系数偏低,为0.646。这表明抄袭原因的三个因子与抄袭原因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较好。

综上,经过对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信度检测和因子分析,共余33个题项,分为7个因素,为了使其更加有序整洁,我们对其进行重新编号(见附录3),如表1所示。

表1 量表项目与因子

4 定量数据分析结果

4.1 抄袭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4.1.1 抄袭认知水平

表2汇报了学生抄袭认知水平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均分均接近4,表明学生对“错引策略”和“错求策略”的识别水平较高:从总体上,学生比较同意这些错误策略为抄袭行为,也反映出其抄袭认知水平较高。其中学生对“错误引用策略”的认知水平略高于对“错误帮助策略”的认知水平。但两者的标准差都高于0.8,表明学生在“错引策略和错帮策略是否构成抄袭”的认识上变化较大,并且,后者标准差高于前者,说明学生对“错帮策略”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其是否构成抄袭行为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另外,两个变量的偏度值和峰度值接近-1到1的范围,表明数据基本成正态分布,满足参数检验条件。

表2 抄袭认知的描述统计

4.1.2 抄袭态度

学生抄袭态度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学生在不同的抄袭惩罚态度认识上多比较迟疑,无论是较为温和的惩罚还是严厉的惩罚,同时两者标准差也很高,均大于1,表明学生在抄袭态度的认识上分歧较大,其中在严厉态度上分歧更大。除此,“温和态度”因子和“严厉态度”因子的偏度值和峰度值都介于-1到1之间,表明数据呈正态分布,应用参数检验。

表3 抄袭态度的描述统计

4.1.3 抄袭原因

学生对“抄袭原因”的认识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学生在三者上的认识都比较迟疑,即学生不确定造成抄袭是否是由不引或引用不规范、课程压力大以及生病等因素造成的,其中引用因素的均值最低,表明学生不太同意题项中给出的不引原因。除此,三者的标准差都比较高,均大于0.8,表明学生在造成抄袭的三种原因上的认识差别较大。最后,三个因子的偏态值和峰度值都介于-1至1之间,呈正态分布,需用参数检验。

表4 抄袭态度的描述统计

4.2 抄袭量表的差异检测结果

4.2.1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异检测结果

为了探讨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抄袭认知、态度和原因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独立样本t检验

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错引策略因子、引用原因因子和情感原因因子上的显著水平分别为0.020、0.007和0.016,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由均分统计表可以看出,在错引策略因子,本科生的平均分为3.7381,低于研究生的4.1583,表明本科生在判断错引策略是否为抄袭行为上没有研究生果断、坚定。而在引用原因和情感原因的判断上,本科生的平均得分为3.2048和3.4286,分别高于研究生的2.6950和2.9188,表明本科生比较倾向于将抄袭原因归结于问卷给出的引用原因和情感原因。关于两者间差异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测是由语言水平和学习内容造成的,但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访谈验证。

4.2.2 男生与女生的差异检测结果

为了探讨男女生在抄袭认知、态度以及原因认识上的差异,我们依然采用独立样本T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男女生对抄袭认知、态度及原因的差异检验

本次研究的最终研究对象为82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63人,男女分布较不平衡。从独立样本T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男女生仅在情感原因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水平为0.008,小于0.05。其中男生的平均分为2.6711,小于女生的3.3333,表明女生更倾向于将抄袭原因归结于量表列出的情感原因,如“获得高分”“有面子”等。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访谈来探讨。

4.3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相关分析结果

从差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在抄袭认知、态度和原因上的认识会因语言水平、性别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的抄袭认知水平、抄袭态度和抄袭原因与其语言水平和性别存在何种关系,我们将运用相关性检测来进行验证。其中语言水平根据学生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来界定,我们倾向于认为研究生的语言水平更高。由于七个因子数据均呈正态分布,我们将对三个量表的变量进行参数检验,即Pearson检验。

4.3.1 抄袭认知与语言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

Pearson检测结果显示,语言水平与抄袭认知量表的两个变量(见表7):错误引用策略(WCstra)和错误求助策略(WHstr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6和0.139,这意味着语言水平与错误引用策略和错误求助策略的识别能力存在低正相关关系。除此,错误引用策略变量与错误求助策略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595,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7 语言水平与抄袭认知的相关系数

注:*p<0.05;**p<0.01;***p<0.001。

结果表明,学生的语言水平与错误求助策略的判断水平并无关系,语言水平的高低不影响其对于错误求助策略的判断。但语言水平与错误引用策略的判断水平呈微弱的正相关,并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学生的语言水平越高,越能准确判断出错误的引用策略为抄袭行为。除此,错误引用策略和错误求助策略相互影响,其相关系数为0.595,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很明显,无论是错误的引用策略还是错误的求助策略,都属于抄袭行为,学生对任何一方的判断越准确,表明其抄袭认知能力越高,进而越能准确地对另一方做出判断。

4.3.2 抄袭态度与语言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

Pearson检测结果显示(见表8),语言水平与温和态度和严厉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和0.06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温和态度变量和严厉态度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511,并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

表8 抄袭态度与语言水平的相关系数

(续表)

注:*p<0.05;**p<0.01;***p<0.001。

这表明,语言水平并不影响学生对待抄袭的态度。反而,很明显如果学生越倾向于温和的抄袭惩罚措施,其抄袭态度就越不严厉,反之,如果学生越倾向于严厉的惩罚措施,其对待抄袭的态度就越不温和。

4.3.3 抄袭原因与语言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

Pearson检测结果显示,语言水平与不引原因变量、情感原因变量以及客观原因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264和-0.160,如表9所示。从总体上来看,学生语言水平高低并不影响其对客观原因(课程任务过多、时间太少)的认同,但却与不引原因和情感原因呈低负相关,并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如果学生的语言水平越高,他们就越不倾向于认同量表中列出的不引原因和情感原因。相反,学生的语言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认同“老师不要求引用”等引用原因和“获得高分”等情感原因。这也反映出,学生对抄袭原因的认识,尤其是高水平学生(研究生)对抄袭原因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探索。

表9 抄袭原因与语言水平的相关系数

注:*p<0.05;**p<0.01;***p<0.001。

除此,不引原因变量和情感原因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415,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这表明,如果学生越认同不引原因,其就越认同情感原因。很明显,如果一个学生非常认同“老师没要求引用”、“不引用也不会扣分”等不引原因,那么其自我要求则会比较低,这样就会认为情感原因中的“高分”和“面子”比较重要。相反,如果学生越关心“高分”和“面子”,其语言学习就越停留在表面,这样也很难实现自我严格要求,就越倾向于将不引用归结于他人的原因。最后,情感原因变量和客观原因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306,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两者呈较强的正相关。这表明,学生越认同情感原因,就越认同客观原因。这里的情感原因依然与“高分”和“面子”有关,而客观原因则包括“课程任务过多”、“时间太少”等内容,很明显,如果学生总是关心“高分”与“面子”,而非语言学习的乐趣和个人的完善,他/她就越不愿意付出努力,从而抱怨“课程任务过多”和“时间太少”。反之,学生如果倾向于抱怨“课程任务过多”和“时间太少”,那么他/她也仅能停留在语言学习的表层:获得高分和面子,而非个人的提高和学习的趣味。

4.4 抄袭的辨识能力:Wheeler材料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学生对抄袭行为的辨识能力,我们使用了Wheeler(2009)的材料,主要通过对比学生给两篇带有不同程度抄袭痕迹的作文的打分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抄袭识别能力。根据评分标准的四个等级,学生的评分情况统计如表10所示。

表10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抄袭辨识能力对比

图1更清晰地展示了两者间的对比。

图1 本硕评分对比

为了更清楚了解两个群体评分变化,我们列出了表11。

表11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评分差异对比

通过图表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超过七成研究生给显性抄袭的评分为“差”,六成以上的本科生认为显性抄袭作文一般,接近四成的本科生评分处于“良好”和“优秀”阶段,而研究生群体中只有两成多。研究生给显性抄袭作文的评分平均分为4.0分(差),而本科生为6.3分(一般)。在隐性抄袭作文中,近四成的研究生评分为“差”,而近四成的本科生评分在“一般”,在“良好”和“优秀”上,研究生群体占了一半,本科生群体占了六成有余。但是,本科生在隐性抄袭上的平均评分为7.8分(优秀),高于研究生的6.0分(一般)。两个群体在隐性抄袭上的评分都高于显性抄袭,说明学生在整体上对显性抄袭和隐性抄袭有着较高的识别能力。作文不同程度的抄袭痕迹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评分,这与秦朝霞(2013)和Wheeler (2009)的研究结果接近,但是运用非参数检验,发现两组评分结果无论在分数上还是在等级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样本偏小的原因。秦朝霞(2013)和Wheeler(2009)的样本数分别为80和76,而本次研究中Wheeler材料作为辅助研究工具,样本仅有16,远远低于以往研究的样本人数。

5 定性数据分析结果

定性数据共包括两部分,一是Wheeler材料中的评分理由,二是后期的访谈。通过分析评分理由,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评分准则以及在抄袭问题上的态度。而访谈主要是想解释定量数据分析中的个别显著现象,如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错误引用策略判断上的显著差异。

5.1 Wheeler材料评分理由

5.1.1 本科生与研究生评分差异原因

由对比结果可知,本科生的两次评分都高于研究生,在评分上更加宽容,并且波动较小,而研究生的评分较为严格,波动也较大。这可能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学习经历有关,本科生多为在校学生,而研究生同学多有教学经验,可能习惯以“老师”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作文,即使是在“同伴互评”时,依然无法摆脱自己的“教师身份”,比如一位研究生同学写道:此文系照搬其他文章,评分已失去意义,可让该同学再也一篇,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借鉴。这一结果与Nilson(2003)的研究结果相似,认为同伴评分比教师更宽容。

5.1.2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待抄袭的态度

在显性抄袭文章的评语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如:“大段大段的抄袭,从句子意思到表达都一模一样,是抄袭”,“如此高的相似度,可以推断该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one,this one isshort of supporting details”。

有两位同学持赞成态度,如:“客观,无语法错误”,“全文基本没有语法错误”。

这可能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将学生作文与原文进行对比,也可能是没有鉴别出其为抄袭文章,单纯地认为这是学生依靠自己努力写的作文。

在隐性抄袭评语上,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持赞成态度,如:“虽有相通之处,但举例时也彰显了作者自己的特色”,“虽然表达的主题相似,但有自己的新内容和理解,并不是一味的抄袭”,以及“该文虽然照搬了别人的文章,个别语句,但总体有自己的语言和想法”。

另有部分同学持否定态度,如:“将表达方式做了调整,但主要内容、表达顺序基本无异,仍属于抄袭”,“Though he changed some language forms,the absence of his own ideacan still be revealed.Without meaning,the essay is quitepale”。

在评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对写作的要求,部分研究生同学认为“借鉴”是一种可取的策略,本科生同学更是提出,在“借鉴”前人文章时,需要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也验证了Howard(1993)、Pecorari(2003)和Shi(2004)等人的观点,认为学术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者习惯于将“抄袭”视为学术入门的可取策略。

5.2 访谈

针对显著的研究结果,我们制定了访谈问题(见附录3),并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各选择了4位同学进行半结构访谈,但因本科生同学在外实习,工作较忙,没有网络支持,只有2位同学同意进行访谈。访谈对象用S1、S2…S6表示。访谈主要包括以下6个问题:

(1)你觉得论文质量在你现阶段的学习中重要吗?为什么?

(2)部分同学在论文写作中会出现“无意抄袭”现象,你觉得原因可能有哪些?

(3)你赞成严惩论文抄袭的学生吗?为什么?

(4)你觉得文献引用麻烦吗?你有经过相关学术写作的课程吗?具体内容是什么?

(5)请你谈下论文引用的必要性?在写反思类、总结类文章时是否也需要引用?

(6)你认为该怎样预防抄袭现象?

这6个问题旨在进一步了解其他抄袭原因、学生对待抄袭的态度、学生的学术背景以及预防抄袭的措施。访谈时间为15分钟左右,访谈录音被转换成文本,并根据内容进行编码。编码分两次进行,由作者一人完成,中间间隔一个星期。

5.2.1 抄袭原因

由定量数据分析可知,研究生在列出的引用原因、情感原因以及客观原因上并未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并且,以量表来探讨“原因”本就不够完整,鉴于此我们将在访谈中进一步探讨抄袭原因。也只有对抄袭原因有比较好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解决抄袭问题。在抄袭原因上,大致可以分为学生自身的原因(内因)、教师教学原因和环境因素等,以下将逐条阐述。

在学生自身原因上,第一,学生自身写作能力偏低,认为“自己水平和见解不够,知识层面没达到,想法也少”(S1);第二,学生自身存在惰性因素,造成学术写作动力不足,“不想写,并不是说我想写多少,抄别人的,只是我要完成一个任务,就直接搬别人的来,不想自己思考”(S4);第三,学生想通过“借鉴”已有文献来获得高分,“别人写的好些,想得高分吧,想打分高一些”(S4)。

在教师教学原因中,第一,学生认为教师的上课质量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有同学认为老师“上课的时候,没能提供太多的研究思路”(S4);第二,教师在作业布置上不太合理,“有的老师教的东西,跟写论文不太搭边,还差一点”(S3),另外,老师可能“时间要求比较紧,没有既定的时间完成任务”(S1);第三,教师的作业批改比较宽松,“交了他也不一定看,或者让别人帮他(她)代改一下,很有可能(这样),学生胆子也大了”(S2)。

环境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学校的科研氛围和学术态度”(S3)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态度,造成“学生间缺乏相互讨论”(S3);第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使“当今社会信息量太大”(S5),增加了抄袭的便利。

5.2.2 抄袭态度

由数据分析得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抄袭态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抄袭态度与语言水平也无相关性可言。为此,我们想利用访谈了解两者在抄袭态度上的倾向,结果发现研究生反对严惩抄袭,理由是老师时间有限,在没有充足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缺乏抄袭辨识的能力:有可能老师在辨识只有论文抄袭上,没有自己的能力(S1)。另外,严惩不是应对抄袭的根本方法,认为应该“去引导,去防范”(S3)。除此,反对严惩的原因还与学生抄袭的原因有关,认为“(学生)不应该负全部的责任”(S4),并且认为“如果认真看了(他人论文),也能学到一些东西”(S4)。本科生的态度则比较严厉,认为抄袭“体现了人的不诚信,诚信在社会中很重要”(S5)。另有本科生认为是否严惩应该视情况而定,认为“不是严重违法就不必严惩”(S6)。两者在抄袭态度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5.2.3 学术背景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知道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抄袭认知”中的“错引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同学能够更为准确、更为坚定地判断出错引策略为抄袭行为。并且从相关性检测结果得知,学生的语言水平越高,越能准确判断出“错引策略”为抄袭行为。很明显,研究生的引用知识要明显高于本科生。这个差异是由两者的学术时间和经历造成的。虽然两者都反应没有学过相关学术写作课程,但二年级研究生同学已经经历了本科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两年比较正规的学术训练,而本科生所经历的学术训练依然比较有限。在文献阅读量上,本科生一学期为10篇左右,研究生为30篇左右,而研究生同学和本科生同学都认为通过文献阅读“能够学习论文格式和引用规范”(S2、S6)。这也反映出,研究生同学表现出对抄袭更高的判断能力。

6 结果讨论

6.1 抄袭认知

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对抄袭认知量表中的“错引策略和错帮策略是否为抄袭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判断能力,均分都高于3.7,能够比较坚定、准确地判断出抄袭行为,较少犹疑不决,其中研究生分数要高于本科生,表现出较高的判断能力,且很少犹豫。这与Deckert (1993)和张惠琴等(2008)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受试对象有关,Deckert的研究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任何学术训练,张惠琴等的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而本次研究对象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至少完成三年的大学学习,知识体系较完备,认知能力较强。也可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Deckert研究时间为1993年,张惠琴等人为2008年,而本次研究为2014年,距离之前研究比较久远,这段时间的社会事件、教育政策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抄袭”的认识。

6.2 抄袭态度

抄袭态度是根据学生对不同抄袭(惩罚)措施的态度来加以界定。从总体上看,学生对不同程度的抄袭态度都比较迟疑,分数在3分左右,即:学生不确定是否应该运用题项给出的(惩罚)措施来应对学生抄袭。但通过后期访谈得知,(研究生)学生之所以对惩罚措施表现出较大的疑惑,是因为他们认为“惩罚不是应对抄袭的根本途径”,重点在于“去引导”。这与Dias(2014)的研究结果相近:教师应当改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内容的创造性,使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更加自信。

6.3 抄袭原因

抄袭原因量表共包括不引原因、情感原因和客观原因,学生在抄袭原因量表题项上的分数在2.9到3.4之间,依然处于比较怀疑阶段:即学生不太倾向于将抄袭原因归咎于题项列出的原因。既然学生不太同意量表中的原因,那么一定另有其他原因。通过后期访谈我们得知,学生认为抄袭行为主要与教学质量、写作水平以及自我素养与要求有关,偶尔涉及社会大环境因素。这也与Dias(2014)发现的学生自我管理较差、同辈压力以及高科技等因素接近。

6.4 抄袭认知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判断抄袭认知量表中的错引策略是否为抄袭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的判断水平显著高于本科生判断水平,研究生同学在判断题项描述是否为抄袭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坚定,更加准确,较少迟疑,也不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这说明,研究生对抄袭的定义更为明确,对学术规范有着较好的理解,而本科生同学则比较容易出现误判、迟疑等情况。这与Law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抄袭行为和抄袭识别能力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有关,Law等人(2013)对学生进行一学期的学术写作教学后,发现学生的抄袭识别能力明显提升,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生同学已经完成了本科论文的撰写,并且经历了两年的学术写作训练,从统计信息来看,他们完成的课程论文也多于本科生,学术写作水平在理论上要高于本科生,因而对抄袭的识别能力较高。

6.5 抄袭态度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从非参数检验得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与抄袭态度并无显著差异,也无相关关系,即:学生的语言水平并不影响学生对待抄袭惩罚的态度。但是通过比较平均分可以看出,本科生的严厉态度分略高于温和态度,而研究生的温和态度分略高于严肃态度分,尽管差异不太显著。这与Law等人(2013)的研究结果接近,他们发现学生对抄袭的认识提高后,反而更容易原谅“抄袭”行为,推测“学生可能认为抄袭不严重”。除此,这也呼应了秦朝霞(2012)的研究结果:高水平组对待“抄袭”行为更加宽容。

6.6 抄袭原因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我们发现低水平学生更认同题项列出的“不引原因”、“情感原因”,与高水平组的研究生同学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引原因中,多为没有引用的“他者因素”,比如“老师没有要求引用”、“不引用也不会扣分”,而情感原因中,多为“论文质量”或“面子”因素。前者依然涉及引用知识,这也与高低组在抄袭认知量表中的“错引策略”判断上相呼应。既然高水平组对文献引用知识和相关写作规范有着较高的理解,那么他们可能不太倾向于不引,也不太认同“不引原因”的题项。另外,高水平组在访谈中提及“引用能力”这一因素对文献引用的阻碍作用。相反,低水平组学生的文献引用知识较为薄弱,他们更认同题项给出的不引原因。至于情感原因上的差异,通过访谈“论文质量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我们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论文质量和面子上有着相反的认识,本科生认为论文质量很重要,因为它关乎课程成绩,而研究生同学多认为论文质量不太重要,一是,因为研究生多在兼职或从事着正式工作,比如一位研究生同学提到“比起工作来,论文质量稍逊一点”。二是,研究生同学认为老师宽松的评分制度和标准使论文质量不那么重要,比如“导师可能没认真看,所以导致大家也不太在意。课程论文老师打分一般都差不多”。而本科生认为论文质量比较重要,因为本科生的主要内容还是学习,论文质量会直接影响课程成绩和毕业。这是由两者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造成的。

6.7 抄袭原因与性别的关系

在检测抄袭量表各因子与性别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时发现,女生更认同情感原因中的“面子”和“获得高分”等因素。这与英语专业的男女比例有关。在本次调查对象的班级中,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男女比例都严重失衡,女生远远超过男生,这也意味着女生面临着更大的同辈竞争压力,从而更加认为“面子”、“高分”等因素会造成抄袭现象。

7 结论

7.1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为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生和本科生对抄袭的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都比较高,抄袭认知水平较高,其中在引用知识的判断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水平明显高于本科生,研究生对引用规范明显有着更好的理解。

第二,研究生和本科生对不同抄袭(惩罚)措施的态度都呈模糊态度,即:他们既不赞成也不反对题项中的(惩罚)措施,反而,他们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学术写作水平,从而避免抄袭。两者对待抄袭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第三,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抄袭原因上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同学不太认同情感原因原因,转而认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学生自身素养以及科研氛围会影响抄袭,而本科生则比较认同题项中的原因。另外,在情感原因上存在男女性别差异。

第四,相关性检测表明学生的语言水平越高,抄袭识别能力越高,进而越不认同量表中的抄袭原因。

第五,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抄袭认知和原因上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不同的学术背景与学习内容。本科生文献阅读量较少,研究生文献阅读量远远超过本科生,另外,本科生专注课程学习和论文质量,而研究生则为兼职分心。

7.2 对二语学术写作教学的启示

结合以往研究和本次研究,可以发现“抄袭”的本质是极为复杂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无意抄袭”的现象,表明学生对“抄袭”的定义和界限不太明确。本次研究访谈探讨了一些预防“抄袭”的措施。

首先,应该开设并推广学术写作课程,在本科阶段教授基本的论文写作方法(文秋芳, 2004),使学生对研究方法、“抄袭”的定义和界限、引用格式和规范有着初步的了解,避免走进“抄袭”的误区。另外,语言水平影响抄袭认知能力,还应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为后期的学术写作奠定基础。在研究生阶段,除了进一步重申研究方法和引用规范,还应该提升学生的文献搜索及管理能力,并提供引用上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如Endnote),将写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用workshop方式进行学术讨论和学术实践,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术写作能力,进而从根本上避免抄袭。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有着良好的管理,区分对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群体,因为学术写作在两者的学习内容中所占比例不同:本科生论文写作较少,一般只需完成毕业论文,而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将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而撰写研究论文。因此,在课程中注意引导、启发本科生的学术思维,增强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动机。而对待研究生同学的散漫,除了引导其学术兴趣,更应该对论文写作给予充足的指导,严格把关,建立完善的评分制度和标准。

7.3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于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次研究只选择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不足以反映高校学生对抄袭的整体认识,除此,样本也依然有待扩充。

第二,本次问卷删除相当一部分题项后才达到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说明量表的原始信度和效度不够高,依然有待改善。

第三,在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过程中,删除了部分题项,才达到可以接受的信度和效度,但是,这也使得调查内容大大缩水。

第四,Wheeler文本材料仅16份,偏小,没有产生代表性数据。

第五,由于时间问题,我们选在期末进行问卷调查,彼时学生正处于期末考试与暑假的浪尖口,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心情都处于欠佳状态。

第六,访谈开始于第二学期开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外出实习,不易联系,给访谈带来很大不便,也影响了本科生访谈数据的收集。

参考文献

[1]Abasi AR,Graves B.Academic literacy and plagiarism:Conversa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and disciplinary professo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8(4):221 233.

[2]Ali RAbasi,Nahal Akbari,Barbara Graves.Discourse appropriation,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and the complex issue of plagiarism:ESL students writing in graduate school[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6(15):102117.

[3]Ali WZW,etal..Plagiarism:To what extent it is understood?[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9):604611.

[4]Arhin AO,Jones KA.A multidisciplin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erceptions of academic dishonesty:Are nursing student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llege students?[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09(7):710714.

[5]Ashworth P,etal..Guilty in whose eyes?University students'perceptions of cheating and plagiarism in academic work and assessment[J].Studiesin Higher Education,1997(22):187203.

[6]Campbell E.The accidental plagiarist:Thoughts on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and the trouble with originality[J].Virgina Quarterly Review,2007,83(2):238256.

[7]Daniel Muijs.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in Education with SPSS[M].London:Sage,2010.

[8]De Andrea DC,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ating behavior and sensation-seeki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8):944947.

[9]Deckert G.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from ESLstud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3(2):131148.

[10]De Voss D,Rossati AC.“It wasn'tme,wasit?”Plagiarism and the Web[J].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002(19):191203.

[11]Eret E,Gokmenoglu T.Plagiarism in higher education:A case study with prospective academicians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33033307.

[12]Faucher D,Caves S.Academic dishonesty:Innovative cheating techniques and th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them[J].Teaching and Learningin Nursing,2009(2):3741.

[13]Gi-Zen Liu,Hsiang-Yee Lo,Hei-Chia Wang.Design and usability testing of a learning and plagiarism avoidance tutorial system for paraphrasing and citingin English:A case study[J].Computers&Education,2013(69):114.

[14]Gu Q,Brooks J.Beyond the accusation of plagiarism[J].System,2008(3):337352.

[15]Hacker D.Bedford handbook for writers[M].Boston:Bedford,1991.

[16]Harper MG.High tech cheating[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6(8):672679.

[17]Hinchliffe L.Cut-and-paste:Preventing,detecting and tracking online plagiarism.1998,http://alexia.lis.uiuc.edu/~janicke/plagiary.html.

[18]Hirvela A,Du Q.Whyam I paraphrasing?:Undergraduate ESL writers'engagement with source-based academic writing and reading[J].Journal of 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2013(2):8798.

[19]Howard RM.A plagiarism pentimento[J].Journal of teaching writing,1993(3):233246.

[20]Howard RM.Plagiarisms Authorships and the Academic Death Penalty[J].College English,1995 (7):788806.

[21]Howard RM.Understanding Internet plagiarism[J].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007(1):315.

[22]Hu G,Wang G.Disciplinary and ethnolinguistic influences on cita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4(14):1428.

[23]Jensen LA,etal..It's Wrong,But Everybody Does It:Academic Dishonesty among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209228.

[24]Khodaie E,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bability of Academic Cheating School Students in Tehran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9):15871595.

[25]Kyoko Yamada.What prevents ESL/EFL writers from avoiding plagiarism?:Analyses of 10 North-American college websites[J].System,2003(31):247258.

[26]Law,Ting,Jerome.Cognitive dissonance in dealing with plagiarism in academic writing[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7):278284.

[27]Liu D.Plagiarism in ESOL students:Is cultural conditioning truly the major culprit?[J].ELT Journal,2005(3):234241.

[28]Nilson L.Improving student peer feedback[J].College Teaching,2003(1):3438.

[29]Pat Currie.Staying out of trouble:Apparent plagiarism and academic survival[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8(1):118.

[30]Paul Stapleton.Gaug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plagiarism software:An empirical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graduate wri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2(11):125133.

[31]Paulo CDias,Ana Sofia C.Bastos.Plagiarism phenomenon in European countries:Results from GENIUS project.5th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Sciences-WCES2013[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25262531.

[32]Pecorari D.Good and original:Plagiarism and patchwriting in academ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4):317345.

[33]Pennycook A.The complex contexts of plagiarism:A reply to Deckert[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4(3):277284.

[34]Pennycook A.Borrowing others'words:text,ownership,memory,and plagiarism[J].TESOL Quarterly,1996(2):201230.

[35]Preston,Wegner.The eureka error:Inadvertent plagiarism by misattributions of effor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4):575584.

[36]Shi L.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4(2):171200.

[37]Shi L.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extual appropriation[J].Language Awareness,2006(15):264282.

[38]Shi L.Textual appropriation and citing behaviors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J].Applied Linguistics,2010(1):124.

[39]Stapleton.Gaug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plagiarism software:An empirical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graduate wri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2(2):125133.

[40]Sutherland-Smith W.Pandora'sbox:Academic perceptions of student plagiarism in writing[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2005(1):8395.

[41]Swales JM,Feak B.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1994.

[42]Vie.APedagogy of Resistance Toward Plagiarism Detection Technologies[J].Computers and Compostion,2013(1):315

[43]Wheeler G.Plagiarism in the Japanese universities:Truly a cultural matter?[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9(1):1729.

[44]Vairamanathan Dwight Atkinson.Individualism,Academic Writing,and ESL Writ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1):4575.

[45]Yongyan Li,Christine Person Casanave.Two first-year students'strategies for writing from sources:Patchwriting or plagiarism?[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165180.

[46]Yu-Chih Sun.Dojournal authors plagiarize?Using plagiarism detection software to uncover matching text across disciplin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3(12):264272.

[47]贾永芳.论“剽窃”和中国ESL/EFL英语学习者:在西方环境中掌握和提高学术写作能力[J].中国英语教学,2008(3):78109.

[48]齐爱民,周伟萌.论学术抄袭的两面性:以学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分为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2010 (6):8692.

[49]秦珂,尤太生.抄袭、剽窃的判断与法律责任[J].图书与情报,2008(5):6871.

[50]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1]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2]秦朝霞.中国学习者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2630.

[53]史彦军,滕弘飞,金博.抄袭论文识别研究与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1):5057.

[54]王晓笛,王效岳,白如江.学术文献抄袭检测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8):141148.

[55]文秋芳等.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6]张惠琴,李俊儒,段慧.中国大学生“抄袭、剽窃”概念实证研究:中、美大学生plagiarism概念比较[J].外语研究,2008(2):6671.

附录1

关于抄袭理解、态度及原因的问卷调查

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每个序号所代表的含义,选出其中一个并画圈“○”,所填答案一定要能真实地反映您对外语学习的看法或外语学习中的做法。

1 表示 我完全或几乎不同意这种说法

2 表示 我通常不同意这种说法

3 表示 我有时同意有时不同意这种说法

4 表示 我通常同意这种说法

5 表示 我完全或几乎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第一部分:请仔细阅读各项,并圈出符合您自身的情况。

一、下列描述属于论文抄袭

1.和同学讨论论文写作。 1 2 3 4 5

2.和论文题目相同的同学分享相关文章。 1 2 3 4 5

3.把论文交给老师寻求指导。 1 2 3 4 5

4.用引号逐字逐句引用一段重要的话,标明来源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1 2 3 4 5

5.使用文章信息时,大量改动并重组原文语言,修改细节部分,标明出处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1 2 3 4 5

6.一字不差地用引号引用一段文字,但没有标明出处。 1 2 3 4 5

7.因为忘了写下所引文献细节,所以自编了参考文献。 1 2 3 4 5

8.用到别人的话而没有标明出处。 1 2 3 4 5

9.从网络上下载资料,用在文中而没有标明来源。 1 2 3 4 5

10.从不同地方找来资料,拼凑在一起成为一段话。 1 2 3 4 5

11.从另一门语言中翻译一段话过来,使用时没有标明出处。 1 2 3 4 5

12.从几篇文章中各摘取几句话拼在一起,加入自己的话加以整合,使其完整清晰,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1 2 3 4 5

13.在使用一篇文章中的几句话时,以不同于原文的顺序呈现出来,标明引用,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1 2 3 4 5

14.利用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将相关内容复制粘贴到文章中。 1 2 3 4 5

15.从一篇文章中抄一句话在作业中,没有标明引用,但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1 2 3 4 5

16.让他人完成作业的一部分。 1 2 3 4 5

17.将之前老师改过的作业作为新的作业上交。 1 2 3 4 5

18.对小组作业没有任何贡献,而使用组员的想法完成作业。 1 2 3 4 5

19.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抄袭他人作业。 1 2 3 4 5

20.让他人修改你的作业使其更完善。 1 2 3 4 5

21.在他人知道的情况下,抄袭他人作业。 1 2 3 4 5

22.从先前写过相同作业的朋友那儿获得想法。 1 2 3 4 5

二、对待抄袭,我们应该

23.不采取任何措施。 1 2 3 4 5

24.学生受到老师的警告。 1 2 3 4 5

25.给学生建议。 1 2 3 4 5

26.将事件向院系老师反映。 1 2 3 4 5

27.将事件向学校反映。 1 2 3 4 5

28.让学生重新上交作业。 1 2 3 4 5

29.让学生作业不合格。 1 2 3 4 5

30.让学生课程不合格。 1 2 3 4 5

31.让学生被学校开除。 1 2 3 4 5

三、导致论文抄袭的原因可能有

32.学业压力过大。 1 2 3 4 5

33.课程任务过多。 1 2 3 4 5

34.完成论文的时间太少。 1 2 3 4 5

35.学生生病了。 1 2 3 4 5

36.没有新的观点。 1 2 3 4 5

37.家里有事而没法认真完成论文。 1 2 3 4 5

38.为了使论文看起来有观点,质量高。 1 2 3 4 5

39.为了获得高分使学生在同学中间有面子。 1 2 3 4 5

40.为了获得高分使学生在家人面前有面子。 1 2 3 4 5

41.学生不知道如何引用。 1 2 3 4 5

42.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引用。 1 2 3 4 5

43.在不引用的情况下,老师也不会扣分。 1 2 3 4 5

44.其他同学都不引用。 1 2 3 4 5

45.想让老师认为那些想法是学生自己的。 1 2 3 4 5

46.学生觉得引用没有必要。 1 2 3 4 5

47.学生忘记引用。 1 2 3 4 5

48.学生觉得引用很麻烦。 1 2 3 4 5

49.网络的发展使信息获取更加便利。 1 2 3 4 5

50.整个社会大环境诸如贪污腐败、学术造假会导致学生抄袭。 1 2 3 4 5

51.高考应试英语教学中英语作文范文的背诵和套写会导致学生抄袭。 1 2 3 4 5

第二部分:个人信息

(请您务必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在后期与您取得联系,谢谢)

性别:(男 女) 年级:(本科 研究生)__________级 专业/方向:__________

有无上过相关学术写作课程:(有 无)课程名称:__________课时:__________

大学期间/研究生阶段写过的论文篇数为: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

附录2

Wheeler材料

亲爱的同学,您好!

首先,感谢您抽出时间参与此次研究,下面请您认真阅读相关介绍和答题要求:

以下共有三篇英语小短文,主题都是关于“中美两国庆祝圣诞节的差异”,第一篇为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第二、三篇为学生作业,请仔细阅读、比较第二、三两篇与第一篇的异同,对学生作业第二、三篇进行评分,并给出评分理由。评分及评分理由没有标准答案,只需言之有理即可,评分语言(中英文都可)与字数不限。

评分标准(10分制):差:<6.0,一般:6.0—7.0,良好:7.0—8.5,优秀:>8.5。

作文1

以下节选自某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请认真阅读并与其他两篇相比较。

Ghristmas Differences:The United States and Ghina

American and Chinese people recognize Christmas as a special day,but they observe it indifferent ways. First,in the United States,Christmas is considered a familyholiday.Most Americans feel it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spend the day with relatives.Even those livingin New York do not think twice about traversing across the country to be withtheir loved ones living in Los Angeles.On theo ther hand,in China, Christmas(inparticular,Christmas Eve)is more of a time for romance.Young Chinese couples mark the day on their calendars with notes reminding them to make reservations at the nicest French or Italian restaurants intown.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food that is consumed in the countrieson Christmas.Turkey and ham are popular cuisine for Americans,as are lobster and duck in certain areas.In China,chicken is the main food of choice.In particular,Kentucky Fried Chicken does brisk business at Christmastime.Finally,perhaps because it is viewed as a day to be with ones'families,students do not go to school on Christma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majority of companies and other workplaces shut down business as well.However, formost Chinese people,Christmas is a normal school or workday.Thus,although recognized in both countries,the manner in which Christmas is celebrated differs.

张希,《英语文化》,2008(4)

分数:

评分理由:

作文2

以下为某学生的大英作业,主要讨论“中美大学生庆祝圣诞节的异同”,请认真阅读并打分。

Ghristmas is differentin America and Ghina

American and Chinese people recognize Christmas as a special day,but they observe it in different ways. First,in the United States,Christmas is a family holiday.Most Americans feel it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spend the day with relatives.Peoplein New York do not think twice about traversing across the country to be with their loved ones livingin Los Angeles.On the other hand,in China,Christmas Eve is more of atime forromance.Young Chinese couples mark the day on their calendars with notes reminding them to make reservations at the nicest restaurants in town.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food that is consumed in the countries on Christmas.Turkey and ham are popular foods for Americans,as are lobster and duck in certain areas.In China,chicken is the main food of choice.In particular,Kentucky Fried Chickendoes brisk business at Christmas time.Finally,perhaps because it is viewed as a day to be with one's family,students do not go to school on Christma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majority of companies and other workplaces shut down business as well.However,formost Chinese people,people have to go to work and school.For these reasons,although recognized in both countries,the manner in which Christmas is celebrated is different.

杨浩,2014/5/25

分数:

评分理由:

作文3

以下为某学生的大英作业,主要讨论“中、美大学生庆祝圣诞节的异同”,请认真阅读并打分。

How Ghristmas is different in Ghina and America

American and Chinese people recognize Christm as a saspecial day,but they observe it in different ways. In America,people like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amilies.For example,many people will travel thousands of miles so that they can be with their families.However,in China,we think Christmas is a romantic day. Young Chinese couples mark the day on their calendars with notes reminding them to make reservations at the nicest French or Italian restaurants in town.Another big difference is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Christmas. Many Americans are Christians,so for them Christmas is considered a very holy day.However,because most Chinese are not Christian,Christmas does not have much religious importance.Finally,perhaps because it is viewed as a day to be with ones'families,students do not go to school on Christma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majority of companies and other workplaces shut down business as well.On the other hand,in China,everybody has to work or go to school.In fact,many stores take down the Christmas decorations on Christmas day!In these ways,Christma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different.

张小龙,2014/5/28

分数:

评分理由:

电话:__________邮箱:__________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祝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附录3

访谈问题

(1)你觉得论文质量在你现阶段的学习中重要吗?论文质量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来完成,你觉得造成学生通过抄袭来获得高质量的论文的动机有哪些?

(2)你赞成严惩论文抄袭的学生吗?为什么?

(3)你觉得文献引用麻烦吗?你有经过相关学术写作的课程吗?具体内容是什么?

(4)理想的写作课程还应包括哪些内容?希望得到技术支持吗?

(5)你一学期的论文阅读量大概为多少篇?你觉得论文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吗?

(6)部分同学在论文写作中会出现“无意抄袭”现象,你觉得原因可能有哪些?

(7)请你谈下论文引用的必要性?在写反思类、总结类文章时是否也需要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