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期刊“资源池”效应

期刊“资源池”效应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研究后发现,来自期刊“资源池”的知识创新和共享机制的独特效应。当期刊通过融合、跨界形成“资源池”后,矩阵式管理更有利于发挥其独特效应。而当期刊“资源池”形成之后,这个矩阵式管理里的矩阵,还必须是“共享矩阵”,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一“池”、融会贯通的独特效应。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资料中心“知识创新资源”通过“共享矩阵”管理,其期刊“资源池”效应显著。

那么,支撑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第三次蝶变与飞跃的核心力量,究竟来自哪里?

我们研究后发现,来自期刊“资源池”的知识创新和共享机制的独特效应。这在范军编著《中国出版蓝皮书:2014-201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的案例里可以窥见一斑。

“资源池”,原指云计算数据中心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集合,按其类型可分为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但被应用为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模型后,“知识资源池”的创新概念被业界高度关注。

在本书中我们特别提出期刊“资源池”效应的概念,以期更好解读期刊融合、跨界后勃发的生命力之所在。

8.1从“出版传播资源”到“知识创新资源”

在综合性的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传播类的资源由于不断细分,也可以形成“资源池”,比如把图书、影像、期刊、报纸、设计、印刷、发行、作者、读者、用户等十大资源,集聚一“池”。但像期刊这样单一性的出版传播机构,如果不实现融合、跨界,就难以形成能够发挥创新共享机制独特效应的“资源池”。

《中国出版蓝皮书:2014-201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的案例之一,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资料中心。该中心不是出版一种期刊,而是出版148种期刊,该中心为了形成能够发挥创新共享机制独特效应的“资源池”,同样实现了融合、跨界。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

其拥有的“出版传播资源”包括——公开出版的期刊148种,学术市场的知名品牌“人大复印”,书报资料中心作为国内拥有最大刊群、有50余年历史的知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丰厚积淀与独特影响力。

2012年3月正式运营的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全资专业数字出版公司,正致力于成为“中国的社科智库,学者的人文慧谷”。

那么,书报资料中心究竟是如何将“出版传播资源”通过“资源池”的集聚效应和共享机制,融合、跨界为“知识创新资源”的?

在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飞的最新报告《打造新型学术出版与评价模式共建学术出版生态系统》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①融合了书报资料中心优质学术影响力资源——构建了以学术评价成果为对象的新型评价体系,组建和培育了覆盖人文社科全学科的专业编辑队伍、专家评审队伍,同时团结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广大学者、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

②融合了垂直深耕于学术科研领域的技术研发资源——经过4年多的跨界探索,公司已获得20项软件著作权,并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双软认证企业。包括文本挖掘技术、领域知识库自动构建技术、基于知识库的自动标引和知识分类技术、多维度和个性化的知识推荐系统等关键技术,可为广大学者、学术机构提供学科、教师竞争力分析,学者课题库、项目成果库、机构知识库建设等技术研发服务。

③融合了覆盖线上线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学术传播资源——创建的“壹学者”移动科研服务平台和“学者在线”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已吸纳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55万学者用户;“人大复印数据库”也已覆盖全国千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馆藏渠道;更有书报资料中心高水平的作者俱乐部和覆盖人文社科全部学科的“人大复印”系列纸质期刊群,及熟谙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的专业运营人才。

④融合了深谙学者、学术机构需求的产品架构资源——中心已经跨界成为国家级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的行业探索者,基于面向个人用户、机构用户的丰富产品运营经验,以及覆盖人文社科全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建设能力,可为学者、学术机构提供覆盖知识采集、聚合、挖掘、存储、分类、利用和评价的全流程产品架构服务,深层次发现和挖掘学者、学术机构的核心优势,迅速形成切合学者、学术机构需求的“贴心式”产品,通过跨界发展,真正实现以信息技术助力学术发展。

通过上述四大方面的融合、跨界,148种期刊、“人大复印”品牌等单一的“出版传播资源”,就再造为学术出版与评价、技术研发与服务、学术传播与渠道、产品架构与运营资源集聚一“池”、融会贯通的“知识创新资源”。

这是发挥期刊“资源池”效应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除此之外,还必须实现从“共享支点”到“共享矩阵”的运行与管理。

8.2 从“共享支点”到“共享矩阵”

期刊对于作者、编辑、读者来说,它可以是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知识转化的一个共享支点,这个支点哪怕再小,也能够“撬动”并获得意想不到的“硕果”。

但期刊要更好发挥“资源池”效应,就必须把“共享支点”扩展为“共享矩阵”。

知识创新和共享,不仅仅是期刊作者、编辑、读者、用户的需求,还是国家和全社会的需要。知识创新和共享能促进国家知识优势的形成。

期刊“资源池”会形成以期刊的各种要素为集聚、融合主体的知识创新与共享机制。而这种共享机制,通过矩阵式管理,就能够实现从“共享支点”到“共享矩阵”的扩展、升级。

当期刊通过融合、跨界形成“资源池”后,矩阵式管理更有利于发挥其独特效应。作为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之一,矩阵式管理以其灵活、有效的特点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与单一的垂直式管理相对,矩阵式管理不但需要有垂直式管理系统,还必须有横向式管理系统。两个系统纵横交错,发挥最大的作用力,才是矩阵式管理的核心所在。

而当期刊“资源池”形成之后,这个矩阵式管理里的矩阵,还必须是“共享矩阵”,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集聚一“池”、融会贯通的独特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报资料中心“知识创新资源”通过“共享矩阵”管理,其期刊“资源池”效应显著(见图6-2)。

图6-2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期刊“资源池”“共享矩阵”交互图

在这一“共享矩阵”中,“学者在线+壹学者”的共享功能更加凸显,尤其是“壹学者”微信公众号和专用APP,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全天候开放的入口,为所有的作者、编辑、读者、用户提供了知识创新和共享的便利和福利。

其移动学术论文库包括全文数据库、数字期刊库、报刊摘要库、报刊索引库、目录索引库、专题研究库、热点专题库,可以提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5年以来的148种学术期刊的全部数据,约300多万篇;其移动学术科研工具包括文献检索、会议助手、论文发表、课题立项、著作出版、学术笔记等,实现跨越时空的学术科研新模式。

在“共享矩阵”中引领发挥期刊“资源池”效应的“壹学者”,由此成为55万学者用户共同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名副其实的中国移动学术科研服务第一品牌,还入选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创新作品”、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015年度重点项目,摘得“新媒体排行榜”学术类平台第一的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