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与发展

浅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与发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现滇池学院各二级分院各个专业都在积极转型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伟事业,而这一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通晓“双语”“双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浅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与发展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程议莹[1]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地方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以滇池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面临转型发展

在大扩招的背景下,以滇池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应运而生,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立学院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的教育经费、教学资源等软硬件设施短缺造成的压力,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竞争机制的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瓶颈急待解决。

以滇池学院为例,历经10多年的发展,因依附性和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第一,虽具备了独立办学和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但文凭缺乏社会竞争力。

第二,办学条件局限,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协调,资源短缺,未能达到教学要求。

第三,急于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下降,培养要求降低。

第四,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完全依靠母体学校,与母体学校的竞争加强,市场可容纳相关专业就业人数有限。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现滇池学院各二级分院各个专业都在积极转型发展。那么如何转型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出发谈转型发展

本人将从所学与所从事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面谈谈自己关于独立学院专业发展与转型的一些想法。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走向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复合型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的“汉语热”正逐渐兴起,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力度的加强,国家社会对汉语人才需求量增加,国家迫切需要既能适应于对外交流又能投身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人才。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伟事业,而这一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通晓“双语”“双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建设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是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紧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工作。[2]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从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开设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国内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院校也与日俱增,但从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定位模糊,没有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特别是独立学院,无论是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就业渠道都不及重点院校,独立院校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专业定位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构建,培养目标是构建整个教学模式的依据,是课程建设的接触,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无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中多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虽然有一些文化课程,但是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课程比重大,实践时间几乎没有,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就业形势等外界原因

国家汉办或者外派教育组织招收的国际汉语教师数量有限,国际上也存在对汉语教师认知不清、要求不高、待遇有限等情况。因此虽然汉语教师缺口大,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却没有想象中容易;另外供需信息不对接,特别是国外的用人单位不知道去哪里招人,国内的学生不敢贸然的出国工作。[3]

三、独立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转型方向

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该专业的基本建设。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并且根据社会需要稳步调整专业方向;推进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大力推进专业建设的整体力度,构筑学科建设的布局,逐步办出特色、影响和层次。同时,要依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校内相近专业,加强国内国际间的联系,加强与地方和社会的联系,树立开放办学的意识,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通过持续的努力,使本专业在某一方面处于同类院校的前列。

基于以上总体目标,在独立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按照专业特点,进行资源整合,突出特色,打破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更重视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推进转型发展。现将目标细化为四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以适应教学为出发点,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工作注重规范,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在细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逐步明确学科布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并切实执行,在执行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制订,并与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密切结合起来,注重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设置。要根据执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和修改。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校级以上科研立项。通过学术积累,逐步明确专业的科研方向,为学科建设打下基础。

培养目标中着重要求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原因是:第一,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设法让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好掌握好汉语汉字。有人强调要通过汉语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想法当然好,但是试问:如果我们进行汉语教育的结果,外国学生的汉语汉字过不了关,他们怎能了解中华文化?第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或大量都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因此,汉语教学的基础教学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尤其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从整体上来说,其他学科方面的教学都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字服务的。

(二)课程设置调整和扩充

当然,除了培养目标中要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外,还要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着重强调培养双语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单纯的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都不能满足其专业发展需要。

本人于2013年跟随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赴泰汉语教学实习四个月,针对该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做了关于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相关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实习生会在生活和心理方面对异国环境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而更多的不适应,则是观念定型导致不适应。实习生在对中国母体文化和泰国东道国异文化进行评价时,通常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又称刻板印象)。通常这种定型的观念来自我们有限的经验,并借由间接获取的信息(从书本和媒介获取的知识)而形成。由于对异文化不甚了解,实习生往往无意识地用自己熟悉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异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比如部分实习生认为,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较好的环境是对汉语教育的不重视,或是学生上课散漫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等。但其实这一切都存在客观原因,大部分是文化上的差异。刚开始实习生会认为国外人们的行为新鲜,而一旦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就会造成认知上的适应困难。

围绕着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着力强化学生在语言类(即汉语和外语)、文学类、文化类、教学教育类这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建议在保持传统基础课的情况下,缩减理论性强的课程,增设一些用人单位或者外派机构需要的应用型课程。将课程类型调整为四大类: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教学类。其中语言类的主要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类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类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西语言文化比较、西方文化与礼仪等。教学类主要课程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对外汉语教学用语(双语)等。[4]

为培养宽口径就业人才,增设涉外秘书、公共关系学、民俗学等课程,增设第二外语,争取学校的支持,如大力度聘请外籍教师,提高学生外语教学水平,掌握一门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

(三)增设实践实训项目

在人才培养的方案制订中,严格遵循转型中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宗旨。增加实践课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当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学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综合运用知识,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技能,突出“应用性”,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

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寻找对口实践实习项目难度较大,滇池学院可借鉴云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做法,在四年制的教学中增设实践项目,在有相关校方教师陪同下,可将学生集体外派实习,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据本人的实践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赴泰实习归来的同学对四个月的实习生活做出总体评价时,都予以肯定,表示收获良多,认为是一段十分有意义且对今后教学工作有价值的经历。

目前国内有很多这样跨国汉语教育的实习项目,其中包含有前期培训项目。几乎所有的跨文化培训都强调了三种最为关键的行为技能,即对付心理压力的能力、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需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学习比重。有人认为只要是有知识的人,在异国文化里就能独自适应,不需要专门培训,但从本人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90%的实习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跨文化适应培训。相关机构及校方应了解实习生的需求,建立一个动态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实习生在短期内不能直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若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应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提出跨文化培训的目标,即:提高对自我文化的内省与洞察力,增强文化敏感性;提高自我文化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的知觉,培养文化移情(empathy)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交际。跨文化培训,能够转变人们的认识,从对方的视角认识他们的文化,减少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增加他们的兴趣,培养对不同文化的热爱。[5]

(四)教师自我转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中国的社会里,有一种陈旧的观念就是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等教育,作为教师,在认清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要认识到转型后有更好的就业。其次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推进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方向转变。

概括而言,以上转型建议针对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科研方向——针对毕业后考研的学生;第二,实践技能方向——针对毕业后就业的学生。

总之,只有改革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独立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之关键

独立学院创办以来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它正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关键。

第一,与母体学校的依附关系不会短时间脱离,在一段时间内仍需借助母体又是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借助母体学校的优势师资和教学资源,扩大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影响,扩大和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提高知名度。

第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团队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网罗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方向,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独立学院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新的特色专业,“以师为本”“以生为本”激发教师教的动力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努力使师生比和资源配备达到合理,不可盲目扩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第五,积极应对考察验收,顺利度过转型过渡期。五年的转型过渡期,是独立学院是否能办学、真正办好学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进入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永兵.浅谈独立学院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J].陕西教育,2010(4-5).

[2]王长顺.基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3]陆春蓉.谈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5(4).

[4]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注释】

[1]作者简介:程议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助教,硕士,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崔永兵.浅谈独立学院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J].陕西教育,2010(4-5):13.

[3]王长顺.基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05-106.

[4]陆春蓉.谈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5(4):47.

[5]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86-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