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绍兴先民的大胆饮食

绍兴先民的大胆饮食

时间:2022-09-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绍兴先人的大胆饮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食,养育了一方人。饭稻羹鱼是汉代人对绍兴先民食物结构的概括。此件文物的出土,证实先民确实以大米为主食。有趣的是,绍兴“鱼米之乡”的美誉,似乎也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证实。河豚有毒不能吃,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古越人不仅大胆食用,还把它视为美食。在绍兴先民的“菜谱”中,作为副食的肉类固然有之,但主要还是瓜果野菜豆荚之类的素食。

我们知道现在吃什么,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先人过去吃过什么,这也许就是食文化。绍兴先人的大胆饮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食,养育了一方人。

(1)饭稻羹鱼

饭稻羹鱼是汉代人对绍兴先民食物结构的概括。《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汉书·地理志》亦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果蓏蠃蛤,食物常足。”两书记载的意思相近,都说越地以大米为主食,以鱼虾龟蚌为副食。只是这种食物结构并非汉代才有,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开始了。

据考古发掘,在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第四文化层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稻秆、稻叶、稻壳等遗存,堆积物厚度达20—50厘米,最厚处竟达100厘米。据此推算,若折算成稻谷,约在120吨以上。经农史专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种植的水稻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中晚期稻型水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水稻培育和种植的成功,基本上解决了民众主食的来源问题。从此以后,南人食米,北人食麦,成为南北食物结构的基本定势。

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不少炊器,其中陶釜是烧饭用的锅。有一个釜的内底,出土时竟粘有烧焦了的米粒残渣,就是今天所说的锅巴(俗称“镬焦”)。此件文物的出土,证实先民确实以大米为主食。在副食方面,鱼、虾、蚌、鳖、龟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品种。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鱼骨以及龟、蚌等甲壳,也是煮熟了的,估计这些都是先人食用后遗留下来的。

至此,“饭稻羹鱼”的食物结构,得到了考古成果的证实。有趣的是,绍兴“鱼米之乡”的美誉,似乎也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证实。在出土的陶器中,有一件鱼禾纹陶盆,陶盆外壁正中,刻有茁壮生长的禾稻,以及在稻间悠然游动的游鱼。这应该是“鱼米之乡”最早的艺术写照了。

(2)最早吃猴脑

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是位“英雄”,绍兴先民中确实有这样的英雄。为了扩大食物来源,有的人敢为天下先。经大胆尝试后,那些常人不敢吃,或未曾想到的食物,居然也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上万件动物遗骸中,据初步分析,至少有61种动物,如红面猴、猕猴、穿山甲、豪猪、黑鼠、鲸、豺、黑熊、虎、亚洲象等。这许多动物遗骸,有的是因各种原因死亡后遗留下来的,而有的却是人们食用后遗弃的。

在被人们食用的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猴子。遗址出土的24个猴子头骨中,竟有22个头骨是砸开了的。据考古动物学者仔细观察,证实是被人有意打开的——打开头骨的目的是吸吮猴子的脑髓。从目前国内的考古发掘来看,历史上最早吃猴脑的,应该是绍兴的先民了。关于河姆渡人吃猴脑,还有旁证。因为不少动物的遗骨,也是由人有意打开的,显然是为了吸食骨髓。动物骨髓味道鲜美,又富营养价值,这是可以从鸡、鸭及猪的筒骨中体味到的。

对于猴脑,一般人只是听说过,那是极品佳肴,与想象中的“凤髓龙肝”差不多,旧时代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此享受。但在今天,即使有钱,也不被允许,因为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理应得到人们的善待。国家已制定了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人们滥杀滥捕。

(3)吃蛇为美食

说起吃蛇,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广东。说广东人只有两脚爹娘勿吃,四脚眠床勿吃,天上会飞的飞机勿吃,地上在爬的汽车、火车勿吃,其余什么都吃。吃蛇吃猫还有一种美丽的称谓,叫“龙虎斗”。其实广东人亦是古越人的后裔。广东简称“粤”,古同“越”,先秦时广东属于百越地区,广东人喜欢吃蛇肉是受越人的传承,无非越人习惯于将蛇叫蛇,而广东人变着法儿将蛇叫成“龙”罢了。《淮南子·精神》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中原)得而弃之无用。”由此可见,绍兴人吃蛇肉,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4)大胆吃河豚

河豚有毒不能吃,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古越人不仅大胆食用,还把它视为美食。我国食用河豚历史悠久,早在大禹治水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姓就已经在“拼死吃河豚”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盛产河豚,吃河豚在民间蔚然成风。不但吃河豚肉,还吃雄性河豚腹内的鱼膏,赞此物洁白丰腴,入口即化,美妙绝伦。早在春秋时期,河豚鱼的腹腴就号称为“西施乳”。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曰:“河豚腹胀而斑,状甚丑。腹中有白曰讷,有肝曰脂。讷最甘肥,吴人甚珍之,目为西施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载:“(河豚)今吴越最多……彼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明代徐渭(文长)写有一首《河豚》诗:“万事随评品,诸鳞属并兼。惟应西子乳,臣妾百无盐。”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也曾经在情绪低落时光顾过河豚餐馆,有他的一首《无题》诗为证:“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厄酒食河豚。”食河豚,当美食,足见先人的大胆。

李时珍《本草纲目》还载有:“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爱吃河豚的人们一定要切记,“拼死吃河豚——犯不着”。

(5)喜食蔬菜瓜果

在绍兴先民的“菜谱”中,作为副食的肉类固然有之,但主要还是瓜果野菜豆荚之类的素食。在河姆渡出土的植物遗存中,种类数量惊人,这是因为当时的气温略高于现在,又加上雨水充沛,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出土的可以用作食物的植物种子有菱角、莲藕、小葫芦、麻栎果、酸枣、芡实、薏苡等。其实,古越人所食用的蔬果远不止这些,如蔬菜类中的蕨菜、芥菜、荠菜等也是越地常见且易于生长的植物,只是未见出土罢了。

河姆渡时期尚处在“火耕水耨”的原始农耕阶段,水稻种植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为了保证人们基本的口粮,采集仍占一定的比重,而这些劳作,一般都由妇女、老人来承担。据植物学家研究,河姆渡人当时食用的蔬果,有的已是人工栽培的了,葫芦就是其中一种。葫芦,古代写作瓠,或作匏、壶、壶芦、蒲芦、胡芦等,是最早的人工栽培植物之一。葫芦鲜嫩时,其叶、藤、果皆可作为菜肴;结成干果后,可做容器,或充当渔网的浮具。至今绍兴人依旧喜欢食用南瓜藤(南瓜脑头)。

历史上绍兴出过不少的烹饪名家,他们为绍兴烹饪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他们曾经的努力,为现今的绍兴烹饪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春秋越国大夫——范蠡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立群教授总结越大夫范蠡时,认为范蠡是个奇才,除了智慧,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精神,有“不断奋进、掌握时机”的精神,“诚信经商、富而好德”的精神等。范蠡是我国第一部《养鱼经》的撰写人,讲述人工挖塘养鱼,并总结了养鲤鱼的经验是“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他上奏越王勾践鼓励百姓养鱼,并给予“其利不租”的优厚待遇。如今在诸暨境内还有“蠡湖”,据说就是范蠡养过鱼的地方。养鱼为绍兴烹饪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烹饪原料,为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南北朝时的品味家——苻朗

南北朝时,有一位很杰出的品味家,那就是会稽(绍兴)的苻朗。据《世说新语》卷六引裴景仁《秦书》云:苻朗“字元达,苻坚从兄,性宏放,神气爽悟……善识味。会稽王道子为设精馔讫,问:‘吴中之食,孰若于此?’朗曰:‘皆好。唯盐味小生(盐炒得火候不足)。’即问宰夫,如其言。或人杀鸡以食之,则曰:‘此鸡恒栖半露(此鸡半野半家,肉质较家鸡略差)。’问之亦验。又食鹅炙,知白黑之处,咸试而记之,无毫厘之差”。孟轲说很少有人知味的,苻朗是知味者中的佼佼者。

(3)隋代的口味使大都督——杜济

据《大业拾遗》载,隋代吴郡献海鱼干鲙,“当六月七月盛热之时,取鱼长二尺许,去鳞净洗,停二日,待鱼腹胀起,方从口抽出肠,去鳃,留目,满腹纳盐,竟,即以米盐封周,遍厚数寸,经宿乃以水净洗,日则曝,夜则收还按平板上,又以板置石压之。明日又晒,夜还压,如此五六日。干,即纳于瓷瓮,封口,经二十日出之。其皮色光彻,有如黄油。肉则如糗,又如沙茶之苏者,微咸而有味,味美于石首含肚。然石首含肚亦年常入献,而肉僵,不及,此法,出自隋口味使大都督杜济。济会稽(绍兴)人,能别味,善于盐梅,亦古之苻朗,今之谢讽(著《食经》)也”。

(4)北宋撰写《蟹谱》的专家——傅肱

傅肱,字自翼,会稽(绍兴)人,自署名“怪山”(即绍兴“塔山”,又称“飞来山”),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作《蟹谱》。该书计两卷,分总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总论记述螃蟹的习性、形状、不同名称与种类。并总结说:“蟹,水虫也,其字从虫;亦曰鱼属,故古文从鱼作蟹;以其外骨,则曰介虫;取其横行,目为螃蟹焉。”说到蟹之种类时:“小者谓之蟛蜞,中者谓之蟹,匡长而锐者谓之,甚大者谓之蝤蛑。”又说:“明(宁波)越(绍兴)溪涧石穴中出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为石蟹。”更说:“吴越之人,尤嗜蟹。”

该书上篇主要记述历史上关于螃蟹的典故与食法。最早讲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时,蟹食稻种,造成灾难。接着介绍了古人食蟹的多种方法。如以“糖腌蟹”,称为糖蟹,味道很好,当时人“长充庖厨,永为口实”,是东晋南朝时三大名菜(白鱼、鱼脯与糖蟹)之一。以盐渍蟹,“甚有佳味,沃以苦酒,通利支节,去五脏烦闷”。

谈到吃蟹的方法时,指出南方与北方的不同。“北人以蟹生析之,酤以盐梅,芼以椒橙,盥手毕,即可食,目为洗手蟹。”他认为:糟蟹为珍品,酒糟中须放一粒茱萸,可以经岁不沙。“酒蟹,须十二月间作,于酒瓮间撇清酒,不得近糟,和盐浸蟹,一宿即取出。于厣中去其粪秽,重实椒盐讫,叠净器中。取前所浸盐酒,更入少新撇者同煎一沸,以别器盛之。隔宿候冷,倾蟹中,须令满。蟚蚎(小蟹)亦可依此法,二三月间止用生乾煮酒。”此法,绍兴至今亦然。

傅肱称得上是吃蟹的专家,他能做会吃又能写,用当今说法,无疑属于“文化型”的厨师,是现代厨师的楷模。

(5)南宋的烹饪专家、美食家——陆游

陆游是12世纪有名的诗人、词人、文人、书法家、史学家、战略家,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更是一位烹饪专家和美食家。

陆游一生写过9900多首诗,其中有很多是酒诗和饮食诗。现摘陆游《稽山行》一诗,以说明南宋绍兴的烹饪。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里亘大野,勾践之所荒。

春雨桑柘绿,秋风粳稻香。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

陂放万头鸭,园覆千畦姜。舂碓声如雷,私债逾官仓。

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项里杨梅熟,采摘日夜忙。翠篮满山路,不数荔枝筐。

星驰入侯家,那惜黄金偿?湘湖莼菜出,卖者环三乡。

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

镜湖滀众水,自汉无旱蝗。重楼与曲槛,潋滟浮湖光。

舟行以当车,小伞遮新妆。浅坊小陌间,深夜理丝簧。

我老述此诗,妄继古乐章。恨无季札听,大国风泱泱。

此诗反映了绍兴山川的秀丽,物产的富饶,人民的殷实,生活的和乐。其中写到的“桑柘、粳稻、杨梅、荔枝、生姜、莼菜、羊酪、螃蟹、鲈鱼、鸭”等烹饪原料,至今依然是绍兴厨师治菜的擅长项。

(6)清代著烹饪巨著《调鼎集》的盐商——童岳荐

童岳荐,字北砚,绍兴人,精于盐荚,善谋划,多奇中,寓居埂子上。

《调鼎集》全十卷是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者。该书介绍了正宗的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尤其是书中收录了300多种鱼菜,并附有对原料鱼的详细说明。但书中也有不少记述是来自朱彝尊的《食宪鸿秘》、李渔的《闲情偶寄》和袁枚的《随园食单》。

《扬州画舫录》卷九中就提到扬州盐商童岳荐。《调鼎集》原名为《童氏食规》或《北砚食单》(北砚是童岳荐的字)。由于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引用了《北砚食规》中的内容,由此推测,该书成书于1765年以前。也有人主张该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该书是据手抄秘本整理出版的清代菜谱。以扬州菜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荤素菜肴2000种、茶点果品1000类,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实为我国古代烹饪艺术集大成的巨著。

该书第一卷调和作料部,第二卷铺设戏席部,第三卷特牲杂牲部,第四卷羽族部,第五卷江鲜部,第六卷衬菜部,第七卷蔬菜部,第八卷茶酒部,第九卷点心部,第十卷果品部。

应该说,该书虽写的是扬州菜,但童岳荐如果没有绍兴烹饪的传承和积累,要完成这样的烹饪巨著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他应该也是绍兴烹饪的烹饪理论家吧!

古代绍兴的烹饪专家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有一点可以证明,只要为后人做出过贡献的,历史将永远记着他们,他们也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绍兴是越文化的发祥地,是越文化中心。饮食文化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人的奇食更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具体体现在:

(1)腐食

绍兴人的腐食可概括地分为霉食和臭食。

说起腐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传,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受尽万般屈辱。有一次,夫差(吴王)染病,勾践(越王)为其尝粪卜病。吴王见其忠诚可嘉,赦其回国。回国后,此事被臣民闻之,臣民痛哭,为了不忘这奇耻大辱,就以食“腐食”来牢记国耻。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一举灭吴雪耻。腐食便成了越王“激励士气、强民富国”的食物并代代传承。

霉臭食物真的很“臭”,也许外乡人难以领略,但它已成了地道绍兴风味之首,是绍兴厨师司厨治菜的法宝,“越厨创天下,霉臭当为先”。如今,“臭豆腐”已在全国开连锁;“霉千张”馋煞上海人;“臭腌菜”在农家山庄得宠成时尚……

霉臭食物品种很多,以蔬菜和豆制品为主。有“霉苋菜梗”“霉菜头”“霉豆腐”“霉千张”“霉面筋”“霉毛豆”“霉茭白”“霉笋”“臭豆腐”“臭腌菜”“臭冬瓜”,等等。

烹调霉臭食物,可单独成菜,也可配伍动、植物性原料成菜,与畜、禽、水产品、蔬菜等原料都能配合;大都以蒸食为主,炸、炒、煎、烧等烹调方法也均可应用;口味多咸鲜,辅以辣味,风味更佳。

(2)干食

绍兴人自古节俭,勤劳俭朴是越文化的精髓之一。据调查统计,绍兴最多是银行,原因是绍兴人有勤俭治家的美德,喜欢积蓄致富,从不铺张浪费,生活上更是精打细算。比如吃黄鱼,鲜鱼用蒸、烧后吃;吃不完,腌后吃(叫“水鲞”);再吃不掉,腌后晒干吃(叫“白鲞”)。又如吃肉,鲜肉用炒、烧后吃;吃不完腌着吃(称“腩肉”);再吃不掉,晒干制成腊肉、酱肉吃。再如吃蔬菜,鲜嫩的炒着吃,稍老的腌着吃(唤“腌菜”),腌菜晒干吃(唤“干菜”),茎、根还要霉着吃(唤“霉苋菜梗”“霉菜头”)。白鲞不同于黄鱼的风味,酱肉也不同于鲜肉的风味,干菜更区别于鲜菜的风味。绍兴人还喜欢把干的与鲜的合在一起吃,如“鲞冻肉”“鲞扣鸡”“干菜焖肉”“酱肉蒸春笋”“苋菜梗蒸豆腐”“鳓鲞蒸白鱼”等,形成奇特的绍兴风味。

干食制品也有很多,有“霉干菜”“笋干菜”“笋干”“酱鸭”“酱肉”“酱排骨”“酱鸡肫”“酱狗腿”“酱鳊鱼干”“酱带鱼”“青鱼干”“黄鱼干”“腊鸡”“腊鸭”“腊猪头”“腊肠”“河虾干”,等等。

(3)蒸食

绍兴古时用“大灶”烹调,因灶台高大而谓之。它实为炮台灶,有一条长长的烟窗,燃料大都用稻草和树枝之类,用配有高高锅盖的大大的铁锅煮饭烧菜。清代萧山(旧属绍兴)人汪辉祖的《善俗书》就载有:“锅用木盖,约高二尺,上狭下广。入米于锅……以薄竹编架,横置水面,肉汤菜饮之类,皆可蒸于架上,一架不足,则碗上再添一架,下架蒸生物,上架温熟物,饭熟之后稍延片时,揭盖则生者熟,熟者温,饭与菜俱可吃。”

蒸食是广义的说法。绍兴人的蒸,具体在同一口锅中还有三种不同的蒸法:竹(饭)架最上的一架用来温熟物,“温”是一种利用余热成熟的方法,民间唤作“熯”,通常熯一些熟物或易熟的生料,如“芙蓉蛋(俗称‘打鸡子’)”“柳豆腐”“酱油虾”“熯豆瓣”之类的菜;竹架中层即为蒸,大都蒸形体大不易成熟的菜式,如“干菜肉”“鲞扣鸡”“绍式小扣”“清蒸河鲜”之类的菜;竹架下煮米饭,米饭里同样还有菜,饭熟菜香,也似蒸,民间叫“饭焐”,这样“焐”熟的菜肴口感绵糯熟烂,并带有米饭的清香,可自行蘸食或拌食调味,调料用母子酱油、麻油等,特别受年长者喜欢。如“饭焐肉”“饭焐萝卜”“饭焐芋艿”“饭焐茄子”,等等。

一口大锅,一锅子饭,一桌蒸菜,奇特无比。

(4)酱食

越文化中有“三缸文化”(即酒缸、酱缸、染缸),“酱缸”显示了绍兴人制酱的历史和喜爱酱食程度。据考,绍兴制酱始于北魏、晋时期,至清代晚期,制酱已到达鼎盛时期,它与绍兴师爷、绍兴老酒一样闻名全国。全国的衙门有“无绍(师爷)不成衙”之说;绍兴老酒有“越酒行天下,唯老酒独行”之名;绍兴酱业更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之誉。

绍兴的酱制品主要有酱、酱油和酱菜。酱以“红酱”盛名,冠“古越顶红酱”;酱油以“母子酱油”著名;酱菜以“酱瓜”闻名,号“贡瓜”,为明、清两朝贡品之一。

绍兴菜多红色,这与用酱(酱油)烹调密不可分。烹调时,不仅有用酱蘸食、用酱拌食的制法,更用“酱爆”“酱炒”“酱烧”“酱蒸”等烹制方法,烹制成各种色泽红润、酱香馥郁、地方特色鲜明的菜肴。如“酱爆螺蛳”“酱爆牛蛙”“酱爆梭子蟹”“酱爆茄子”“酱炒肉丝”“酱烧田螺”“头肚醋鱼”“鸡冠油搅酱”“酱搅螺蛳肉”等,举不胜举。

绍兴奇特的饮食方式,养育了绍兴人勤劳朴实、柔中带刚的性格,培植了绍兴人善于思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绍兴以丰厚的历史积淀,颇具活力的城市形象及独特优美的山水风光,入选全国十佳魅力城市之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魅力绍兴有魅力菜。说起绍兴的魅力菜,绍兴“社戏”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唱词:“虾鱼蟹鲞,茭白芋艿苋菜梗,糟鸡糟鹅糟白鲞,腊鸡腊鸭腊肚肠,咚咚斩白鲞,咯咯杀鸡娘,黄鳝泥鳅加生姜,田螺螺蛳两碗盛,粮橱旮旯里还有一碗陈年霉千张,小鸡毛毛(霉毛)三寸长,菜油浇了六大量,麻油浇后喷喷香。”唱词概括了绍兴传统的饮食风貌,揭示了魅力绍兴的魅力菜肴。代表性的魅力菜肴有“霉臭风味菜”“酱腊风味菜”和“糟醉风味菜”。

(1)霉臭风味菜

绍兴人喜食霉臭风味,究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吴越战争,越败于吴,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国贫民穷,民不聊生,百姓只能入深山靠挖野菜度日,可食的野菜皆挖殆尽,有一老者只得挖些实在难以下咽的野苋回家,先食其叶,梗暂存瓮中。数日过去,菜梗发霉,瓮中发出阵阵特殊臭味,舍不得丢弃,依旧蒸而食之,却觉其味无穷。百姓仿效,便留传至今,成为魅力风味。

霉制风味,气味独特,“臭”气熏天,这“臭”气在外乡人看来难以领略,但一经尝试,流连忘返。正因为如此,霉臭风味,走遍大江南北,慕名学艺者众多,也成了绍兴厨师治菜的制胜法宝,大有“越厨行天下,霉臭当为先”之势。

霉臭风味多以植物性蔬菜和豆制品原料为主。如霉苋菜梗、霉干菜、霉豆腐、霉千张,等等。就“霉苋菜梗”的加工来说,取秋后长成“茎如甘蔗,长几尺”的苋菜茎,段之寸状,洗净,入坛封口淡霉(不加盐),数天后,加水加盐,霉透变腐便成。蒸食时加香油。

霉臭风味的食品可单独蒸制食用,也可几种霉臭食品混合蒸食,如“特制臭臭臭”一菜就是用霉苋菜梗、霉千张、臭豆腐同蒸而成,可谓“天下第一臭”了;此菜还可与新鲜的荤素原料配伍烹制而食。因此,更多的家族风味也就应运而生,创出了许多霉臭风味系列菜。

霉苋菜梗系列菜有“苋菜梗蒸豆腐”“苋菜梗蒸鳗片”“青龙海鲜煲”等。霉苋菜梗霉后之卤,即“苋菜梗卤”也是很好的调味汁,用它来“浸”蔬菜或豆制品,经炸或蒸食,风味别致。“油炸臭豆腐”就是代表,有“不吃过臭豆腐,不算来过绍兴”之说。无论南瓜、丝瓜、葫芦、毛豆、茭白、芋艿等,无所不浸,无所不食。

霉干菜系列菜的代表当数“干菜焖肉”。霉干菜是绍兴“三乌文化(乌干菜、乌篷船、乌毡帽)”之一。霉干菜并不霉,其实是菜干,是将芥菜或白菜整棵略晒,后置阴凉处堆黄,放入缸里,一层菜撒些盐用脚踩实,这样一层菜一些盐地腌,腌好后,洗净晒干便成。上等的数芥菜干、笋干菜。霉干菜是荤素百搭,配伍的菜品样样入味。有“干菜蒸河鳗”“干菜油爆虾”“笋干菜烧大龙虾”“干菜鸭”“干菜扣甲鱼”“干菜蒸螺蛳”“干菜烧春笋”“干菜扣排骨”“干菜炒鸡蛋”“干菜炒青菜”“干菜炒豇豆”等,不胜枚举。

霉豆腐系列菜有霉豆腐即腐乳。绍兴腐乳有红、白之分,又有棋方、顶方、太方、醉方、青方之别。霉豆腐是小菜,其腐汁是极好的调味料,尤其是红腐汁(又称“南乳汁”),颜色鲜红,鲜香味美,是明清时期绍兴府进献的八大贡品之一。“一品南乳肉”就是清朝贡菜。乳汁菜肴还有“南乳醉虾”“乳汁猴头菇”“南乳笋”“南乳茄子”“南乳鸡”“南乳烤墨鱼”“南乳排骨”等。

霉千张系列菜。千张属豆制品之一,尺余见方,薄如纸。霉制千张,是将千张折叠,叠得不紧不松,后入陶制器皿加盖霉制,霉时不加盐,霉好后蒸食时,加盐、香油同蒸。最著名的是绍兴“松厦霉千张”。霉千张自打进入上海市场后,供不应求。霉千张可蒸肉、蒸鱼、蒸豆腐等。

霉臭风味品种还有霉菜头、霉毛豆、霉笋、霉面筋、霉茭白、臭腌菜、臭冬瓜等。

(2)酱腊风味菜

酱缸文化是绍兴传统的“三缸文化(酒缸、酱缸、染缸)”之一。其中酒缸、酱缸是食品加工行业,染缸即印染纺织行业。酱腊风味之“酱”,是将食物埋入酱里或浸泡在酱油中,腌熟后,可生吃或晒干后蒸食,动、植物性原料均适用。腊与酱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腊用食盐腌制,不加酱油,在通风处风干,食时蒸制便成,大都用于动物性原料。

制作传统的酱腊风味主要在冬季。故一到冬季,绍兴人家几乎都是在伏天晒酱后,冬季制作酱货腊货,家家如此,通常挂在通风的屋檐廊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酱货有“酱鸭”“酱肉”“酱排骨”“酱猪耳”“酱门腔”“酱肫”“酱狗腿”“酱兔肉”“酱鹌鹑”“酱带鱼”“酱鳊鱼干”“酱瓜”“酱姜芽”“酱萝卜条”“酱菜”等;腊货有“腊鸡”“腊鸭”“腊肉”“腊猪头”“腊肠”等。

其中,“绍兴酱瓜”历史悠久。唐代医学家陈藏器说:“越瓜生越中,大者色正白。越人当果食之,亦可糟藏。”明代李时珍也说:“越瓜,以地名,俗名稍瓜,南人呼菜瓜。其瓜生食,可充果蔬,酱、豉、糖、醋藏浸皆宜;亦可作菹。”酱瓜在明清两代被列为绍兴府敬献朝廷的八大贡品之一,故又名“贡瓜”。

又如“绍兴酱鸭”,选用我国优良鸭种之一“绍兴麻鸭”制成。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肥而不腻,特别宜于下酒。俚语有“侬有擂地西北风,我会陈酒酱鸭送”。

再如“腊肠”,以全国魅力名镇(绍兴安昌)所制最负盛名。每年腊月,绍兴安昌都要举行“水乡腊月风情节”,制腊肠就是其中的一个主打项目。“腊肠”实属酱制,制法是将拌入酱油等调料的猪肉(瘦肥之比为7∶3)灌入清洗干净后的猪小肠内,后用纱线在每隔15厘米处扎紧,挂在通风处晾干。食用时蒸制便成。

绍兴的酱腊制品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香、味源于自然。每种制品都可以单独蒸制成冷菜,也可配伍烹调成热菜。热菜有“酱鸭蒸春笋”“酱肉炒青菜”“腊鸡肉炒花枝片”“腊肠荷兰豆”“腊鸡笃鲜鸡”“腊肉炖春笋”等。

(3)糟醉风味菜

绍兴产酒,绍兴黄酒饮誉中外,其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传承广泛。“酒缸”文化孕育了绍兴人擅长用酒和酒糟制作糟醉风味食品的传统。

糟与醉有别。“糟”取酒糟(俗称白糟)或糟汁(又名糟油、糟卤)制菜;“醉”用酒(黄酒或糟烧酒)浸制。糟制菜肴有冷热菜之分,冷菜为腌,热菜为溜;醉制菜肴只有冷菜。糟制菜为本色菜;醉制菜可分为红醉和白醉,红醉中加有色调味料,如酱油、南乳汁之类,白醉取其本色。糟制的冷菜多选动物性的熟料;醉制菜分生醉和熟醉,生醉为活的生料,熟醉选料如同糟菜。糟制菜清香扑鼻,回味无穷;醉制菜酒香馥郁,百尝不厌。

糟粕有味,制品丰富多彩。冷菜有“糟鸡”“糟鹅”“糟肚”“糟门腔”“糟肉”“糟带鱼”“糟青鱼干”“糟蛋”等;热菜有“糟溜鳜鱼”“糟溜虾仁”“糟溜鱼片”“糟汁菜峰”等。如“糟鸡”,选越仔鸡白煮,熟后捞起晾凉,分成大块,用食盐擦拭表面;取洁净的盛器一只,底部放入酒糟,糟上盖上纱布,布上放上鸡块,鸡块上再盖上纱布,纱布上再放上酒糟,一层一层直至装满盛器,加盖密封,冷藏,两天后即可食用。食用时,一层层取食。

生醉菜肴务必讲究卫生,选用水产品原料必须是活的,并进行严格的消毒;配制醉料时,具有杀菌作用的葱、姜、蒜、醋等一定不能少,同时还要控制醉制时间。生醉的制品有“醉虾”“醉蟹”“醉血蛤”“醉泥螺”等,熟醉的有“醉肫”“醉门腔”“醉腰花”“醉鸡”“醉猪肝”等。

魅力绍兴,魅力无穷;魅力菜肴,魅力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