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日本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的演变

近代日本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的演变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79年,在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之前,日本的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甚低。据统计,当年1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镇其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仅仅为11%,1887年,这个比例也只有12%。但是,随着产业革命的轰轰烈烈展开,日本的城市人口开始急剧增加。这种种原因,导致了日本农业发展的滞后。全国的稻米总产量也由1877年的2500万石增加到1897年的3300万石、1920年的6300万石。

在近代,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工业生产对生产力需求的增大,日本人口总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在总人口的增长方面,1872年,全日本的总人口为3480万人,到1887年增加到3870万人,到1897年为4240万人,到1907年为4741万人,1917年为5413万人,1921年为5678万人。这样从1872年到1921年这50年间,日本人口增加了2198万人,也就是说增加了63.8%的人口。日本的人口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开始了高速增长。在那以前,只有1889年,人口的增长率达到了3%。1896年后,几乎每年的人口增长率都超过3%,在1920年更是达到了3.6%。

但是,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增长出现了不均衡性,城市人口的增加远远超过农村人口。不过,由于这一阶段人口总数的增加,农村人口相对数量虽然有所下降,绝对数量仍然有所增加。

1879年,在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之前,日本的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甚低。据统计,当年1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镇其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仅仅为11%,1887年,这个比例也只有12%。但是,随着产业革命的轰轰烈烈展开,日本的城市人口开始急剧增加。1898年,这一比例便增加到了18%,到1908年更高达25%。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速发展,1920年,日本城市人口的比例更增加到了32%。

1891年,人口在1万以上5万以下的城市有196个,到30年后的1920年增加到537个,约增加了1.5倍。人口在5万以上10万以下的城市由12个增加到31个,增加了1.58倍。10万以上的大城市由6个增加到16个。新增加了长崎(18万)、广岛(16万)、函馆(14万)、吴(军港,13万)、金泽(13万)、仙台(12万)、小樽(11万)、鹿儿岛(10万)、札幌(10万)、八幡(10万)。尤其是作为日本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东京,人口增加更快,由1897年的133万增加到了1920年的335万。大阪作为关西地区的传统经济中心以及新兴纺织工业基地,人口也出现了暴涨,由1897年的75万增加到1920年的176万。京都也由33万增加到70万。凭借贸易港口而兴起的神户,其人口由19万增加到了64万。横滨的人口也由19万增加到57万。名古屋由25万增加到61万。这六大城市的人口都增加了两到三倍。以上这些城市都变成了地区经济中心。

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人口更是出现了加速度增长。仅1920年到1925年这短短五年间,上述六大城市依靠人口的流动增加了73.4%。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纯增加率为69%,5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纯增加率为61.6%,4万人以上的城市为58.8%,3万人以上的城市为56.1%,2万人以上的城市为40.2%,而人口在1万以上以及1万以下的小城镇,不仅没有流入人口,反而分别外流了34万和265万之多。由此可见,城市规模越大,流入人口越多;反之,城市规模越小,流出人口也越多。[33]

相对城市的飞速膨胀,农村与农业发展缓慢。日本由于多山、少平原,人均可耕地较少,基本上都是家庭小农业,难以开展机械化耕作,因而劳作艰难,收入增加缓慢。另外,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方针主要是发展工商业,农业远不是重点。这种种原因,导致了日本农业发展的滞后。但是在明治维新后,由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大量采用以及灌溉设施的大规模兴建和大规模的垦荒(主要在东北地区),农业还是取得了很大发展。耕地面积由1880年的445万町步增加到1897年的503万町步、1910年的565万町步、1919年的607万町步。[34]而每反(991.7平方米)的稻米产量也有很大增长,由1878年的1.015石增加到1897年的1.185石、1920年的2.022石。全国(日本本土)的稻米总产量也由1877年的2500万石增加到1897年的3300万石、1920年的6300万石。上述数据表明,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没有工商业那样抢眼,但是取得的进步也是惊人的。[35]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原有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体系被打破。原先的家庭手工业受到了现代工业的冲击,比如手工制丝被机械制丝所取代,和纸除了特殊品种与用途的之外,大都被机械生产的洋纸所取代。加之生丝、茶叶等大量出口,利润可观,因而日本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租的货币化,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变成了佃农或者亦自亦佃。农村的土地大量地集中到了高利贷者、肥料商人和原先地主的手中。在1887年,佃耕地的比例是39.3%,1903年上升到44.6%,1919年增加到了45.9%。由于两极分化,大量的农民不得不到城市寻找生存机会,从而给日本纺织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另外,由于长子继承制度的存在,农民家庭的没有土地继承权的次男、三男以及女孩只能到城市谋生,成为小商人、公务员、职员、工人、女招待等,所以,对应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农村人口也就逐渐减少。农村不仅成了城市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也成为其原料、食品的供应地以及商品的目标市场。总体而言,农村逐渐变成了城市的附庸。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经济与城市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的西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北九州一带,逐渐形成了京滨工业带、名古屋工业带、阪神工业带、北九州工业带。这些城市带不仅是全国经济的中心区域,也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成为国际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日本的东北地区、日本海沿岸等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原本就较为稀少,城市发展缓慢,原先的城下町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与人口增长,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区域的中心而已。

近代日本城市人口指数变化表(1886—1930)[36]

续表

续表

在从业人口总量中,从1875年到1877年,农业人口为140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口的81%;从1893年到1897年,农业人口上升到160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口的70%。[37]

就人均收入而言,以1928年到1932年的币值为基准,1875年到1877年,日本人均收入是101日元,其中农林业为48日元,工业为139日元,其他部门为398日元,农业人均收入最低。从1893年至1897年,人均收入为170日元,农林业为83日元,增加了73%,蚕丝工业为316日元,增加了127%,所以尽管农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生产力提高更大,其增加幅度远非农业可比。1918年到1922年,人均收入为290日元,农林业为163日元,工业为444日元,商业为448日元,其他为401日元。显然,在这一阶段,农业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同工业的差距仍然相当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