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重塑印度新闻业

全球化重塑印度新闻业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全球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对印度新闻的影响是:当地媒体进行了思想变革和方法转变,有时是吸收、有时是拒绝了全球化的影响,使本地媒体生存下来并充满活力,为本地民众的民主化对话和社区演进增加了可能性。对此,印度本土的专业人士也持有异议。简单地把全球化对印度媒体的影响归纳为同一化、美国化或默多克化是偏颇的,印度媒体的本土性并没有被西方全球化的浪潮所冲毁。印度的门户开放政策带动了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从全球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对印度新闻的影响是:当地媒体进行了思想变革和方法转变,有时是吸收、有时是拒绝了全球化的影响,使本地媒体生存下来并充满活力,为本地民众的民主化对话和社区演进增加了可能性。因此可以说,虽然媒体在融合新闻技术、增加受众反馈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培训方面越来越全球化,但是新闻内容在目的与视野上越来越本土化。

全球化通过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扩展了边界,但同时也加强了自我、身份和文化上的边界——这导致了一种悖反现象:全球化的新闻流动与自我身份的强化。

一、无可避免的“默多克化”?

就印度而言,很多学者认为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上看,全球化导致了印度媒体越来越“默多克化”[9]娱乐导向的新闻议程普遍兴起、新闻商业化和美国式煽情异军突起,新闻实践中的商业冲动和跨国公司文化导向随处可见:随便翻开一天的报纸,像《印度斯坦时报》和《印度时报》这样的主流报纸的头版,都有对印度大亨、选美皇后、电影明星和其他在西方获得成功者的报道。

对此,印度本土的专业人士也持有异议。2006年时,印度报业协会主席(the Chair of the Press Council of India)G.N.Ray在一次会议的主旨发言中对此进行了批评:印度媒体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诱惑、闲言碎语、色情和煽情的世界,这分散了本来应该集中于世界真正问题上的注意力,偏离了应有的新闻议程——这已经将媒体商业化并把新闻琐碎化。[10]

中国处于与印度类似的发展阶段,其传媒现实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人民日报》社旗下《环球时报》[11]是个典型的例子。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媒体整体受惠于全球化的媒体技术与市场导向的理念,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环球时报》采用了本土化战略:在“爱国主义”的理念框架下,用俚语式的口语化标题,进行倾向性明显的报道和宣传。这引起了广泛的非议。不仅国内出现支持与反对两大截然不同的阵营,国外也有强烈的不适应之感:尽管中国产品的价格低得不能再低、质量也算过得去,在世界上热销并广受欢迎,但《环球时报》展现的中国在外国人看起来有点可怕——正如韩国记者李成贤在一次参加中国公共外交与国际形象研讨会时所说:“《环球时报》是中国公共外交最大的敌人之一,中国不再需要《环球时报》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有人说《环球时报》非常聪明,因为在中国国情下,它选择了最安全的市场战略,就是戴爱国主义帽子。而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模式、价值观等方面交锋的今天,戴爱国主义帽子、加一点‘愤青’色彩,这样的组合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报纸销售量和广告收入,但它应该问自己,它真的是爱国,还是仅仅为‘爱国商业主义’?在中国突飞猛进发展、变化的今天,它更需要的是冷静思考,进行排除‘愤青’水分的理性分析,选择走这一条路不容易,但目前为止《环球时报》走了最容易的路。[12]或许,尽管内容不同,但就行事风格而言,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默多克化’。”

当然,全面分析1990年之后的印度传媒业,以悲观的态度看待全球性的媒体与实践的影响是没有必要的。全球化在压缩世界时空的同时,也创造并吸收了新形式的本土化,将全球性的实践与技术进行吸收、改造以适应具体情况。简单地把全球化对印度媒体的影响归纳为同一化、美国化或默多克化是偏颇的,印度媒体的本土性并没有被西方全球化的浪潮所冲毁。

印度的门户开放政策带动了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经济改革对传媒业的最大好处是促进了方言印刷和电视的勃兴。在德里和孟买这样的大城市,有线电视提供20种语言的频道,以满足方言各异的受众的需要。区域性和方言化的出版物仍然拥有最大的发行量。所有这些媒介景观的变化,影响并重新界定新闻实践与内容报道。

二、新闻实践的改革

新闻业是由收集、呈现和传播新闻等一系列工作实践组成。在不同的国家,因新闻的作用不同和角色不同,进行新闻工作的含义差别巨大。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纸媒还是广电,印度新闻业都深受全球化影响,尤其是在新闻接收技术、新闻实践和发展战略方面,新闻从业者们充分利用了最新技术进展和新闻共享带来的好处。比如,新闻集团旗下的子台——Star新闻台以印度为基地,受印度管制,但其新闻风格与美国姐妹台FOX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认为,印度新闻业被西方和全球化路径所规范:新闻收集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受众反馈的系统收集以及对新闻专业学生不断增加的职业培训。

其一,在技术变革层面,印度新闻业很有激情地吸收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对手机和上网电脑的使用,使得新闻在收集与发布、可报道种类等方面,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技术进步使生产、传输和接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容易获得的便宜软件使编辑和撰稿变得快速,这使得绝大多数报纸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成为一种现实。对印度报纸来说,对新闻故事进行图表、图示和照片处理是很普遍的。24小时新闻频道同样利用新科技来进行现代化的视频编辑。印度多数主流报纸和新闻频道都建有正常运行的网站。跟西方类似网站一样,它们是互动的并随时更新信息。例如,《印度斯坦时报》的双语电子报纸包括都市新闻、视频、对印侨的新闻、独家发给网络的新闻、娱乐新闻等板块的链接。作为24小时新闻频道之一的IBN-live数分钟内就能满足段落视频的播放需求。新闻记者利用袖珍DV摄像机、手机摄像机、有录音功能的微型照相机和麦克风等,既可以避人耳目,也可以随时抓拍如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数分钟后,这些素材就可以在电视上播出。在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海啸中,这种科技为媒体提供了第一批声像素材。

技术的进步已经开始影响新闻实践:小设备可以帮助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实际上,隐藏的摄像设备广泛而普遍地运用于新闻故事的采写之中。尽管道德争论不断,很多新闻记者还是认为新技术可以使其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报道,通过媒体负责任的报道,使那些有权势的人承担责任:通过利用隐藏摄像机和微型麦克风,记者们在印度政治中发现了很多腐败的线索。

在线杂志Tehelka.com开启了这种监督政治和发现腐败的潮流:它派遣两名记者扮作子虚乌有的武器公司West End的代理人,向政客和官僚兜售一种编造的产品。两位记者遍访国防官员、军事人员和政客们,使用贿赂和妓女来推动政府采购,同时录下整个过程,然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公之于众。尽管印度民众对政治腐败早就耳熟能详,但高级官员们的腐败还是让他们震惊——这种以音像形式造成的冲击力,远非印刷媒体所能比拟。Tehelka.com的成功鼓舞了用隐藏相机来展开新闻报道的行为:从政府阁员的腐败、当地店商以黑市价格卖洋葱、过度索要嫁妆、违法买卖童妓,到普遍存在的医生违法给可能怀上女婴的孕妇堕胎等不法行为。

其二,受众回馈不断增加。编辑部中的信息技术,不仅帮助记者有效地调查腐败问题,而且能在新闻收集和反馈阶段有效地涵盖受众。尽管对于市民新闻、另类媒体、维基百科、社交网站和博客等现象,西方学界进行了近乎泛滥式的探讨,但印度新闻业界与学界对此鲜有具体而微的探讨。一些学者进行的宏观思考,证实市民记者能够增加自身与所在社区的自主权,但是其着眼点不在于从事记者这个职业,而是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了一种关系,从而使人重新构思新闻与受众之间的状况。实际上,新技术使新闻内容的思考、制作和产生以新的方式展开。

新技术以指数速率增加了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的互动。起初,由于印度政府对广电媒体的控制很严,受众与报道内容之间几乎没有关系。改革开放之后,印度媒体开始变得倾向于关注人民——虽然受到商业模式的挤压,但人民为核心的理念还是成为一种共识。例如,NDTV24×7是德里一家英语和印地语双语播出的私营电视台,当它播报新闻时,屏幕上经常闪烁如下信息:“给本频道发送短信,讲述你看到的故事”,或者是“打电话来,说说你对新闻的看法”,等等。主持人经常提醒观众到网站投票选出“当天最佳故事”。其网站有明确的链接,导向有关“国家”、“世界”、“板球”、“烹饪”、“旅游”、“视频”等方面的新闻,受众可以观看相关内容和反馈,而“论坛”、“热论”、“分享你的观点”和“有意见?给我们写信!”等互动板块也特别鼓励和欢迎受众的反馈。结果,NDTV.COM网站的点击率一月内就接近200万。它同时在日常播出中插入受众调查,针对每一个题目,都会得到超过50万的投票——高互动性与易得性,使得调查反馈往往得到热烈的回应。

在编辑部,编辑们经常查看受众调查,并借此判断哪个新闻故事应该浓墨重彩、哪个可以轻描淡写。例如,在班加罗尔的一次恐怖袭击后,IBN-live在网站上进行了民意调查,题为“印度是恐怖分子易攻击的目标吗?”根据调查结果,IBN-live制作了三期关于印度恐怖主义的报道,并请反恐和全球安全方面的专家通过手机短信来回复网民提出的问题。

其三,职业培训在量与质层面都发生改变。传媒环境的改变,导致印度新闻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印度新闻界的民主与自由的历史很长,但新闻教育一直非常有限。20世纪90年代早期,无论从理论还是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新闻职业教育都惊人地贫乏。在广电领域,政府控制的DD电视台和全印电台是唯一的雇主,新闻记者“看门狗”的技巧得不到施展,因为新闻是被政府审查的,而报纸杂志也雇佣没有经过新闻培训的人。但是之后,对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指数型增长,新闻学校迅速增加,仅在2007至2008年间,各大城市里的新闻学院就增加了12所,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学里的新闻学位课程更注重理论与学术教育,不太看重实践知识。目前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印度高校的新闻课程越来越注重技巧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与西方就业市场上新闻毕业生竞争激烈不同,充足的就业市场使得印度仍然缺乏合格的传媒专业人才。如,2007年印度高校共设有约80个新闻系,每年毕业生有5000名左右。但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业需要8.4万到15.5万之间的人员。再比如,在艾哈迈德·巴德(Ahmedabad)的穆德拉(Mudra)传播学院的60名毕业生得到105个工作岗位的青睐。在这一年,新闻传媒领域的工资增长是最快的,大约是14.6%。报酬的诱惑,使得新闻传媒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但如此强劲的增长也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准确性、职业道德与正直诚实受到了负面影响。为此,在2011年下半年,印度传媒接连遭到了指责:肤浅、不准确,甚至有时是导致现实损害的莽撞。12月5日,印度报业评论会主席、新闻委员会主席、前高法法官马肯德伊·卡特朱(Markandey Katju)开了第一炮:劝诫新闻记者进行更多的自我教育。他说,90%的印度人文化程度不高,媒体应在提高思想意识方面(the realm of ideas)在社会上发挥领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