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封锁尼泊尔内情

印度封锁尼泊尔内情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尼泊尔指责印度赤裸裸地干涉内政,印度却断然否认,并把运输中断归咎于尼泊尔的混乱治安和动荡政局。尼泊尔政府官员表示,初始交易中国将提供130万升汽油。这场危机的源头锁定在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接壤的地区。虽然印度一再否认有干涉尼泊尔内政的企图,但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2015年9月30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尼泊尔青年焚烧印度总理莫迪的假人,抗议印度政府的边境非正式封锁造成尼泊尔境内石油等必需品短缺。
印度封锁尼泊尔内情_杨秀珠案幕后 香港凤凰周刊2015年第31期

特约撰稿毛克疾

4月遭受大地震之后,尼泊尔近来再度遭遇严重危机。因为不满尼泊尔国会通过的新宪法,生活在南部的马德西人(Madhesis)进行了抗议活动,通往尼泊尔的燃料和物资通道也被迫中断。尼泊尔指责印度赤裸裸地干涉内政,印度却断然否认,并把运输中断归咎于尼泊尔的混乱治安和动荡政局。

10月28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鉴于印度继续封锁尼印边境,尼泊尔政府官员11月会飞抵北京,商讨汽油购买协议的条款。尼泊尔政府官员表示,初始交易中国将提供130万升汽油。这将是尼泊尔有史以来第一次从北方邻国进口燃油和其他石油产品,也意味着其将结束基本能源供给完全依赖印度的历史

这种罗生门式的情节背后,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怎样的危机?这场由尼泊尔国内问题诱发的事件,因为先后牵涉进印度和中国而产生了深刻的地缘政治隐喻。南亚中小国家对于印度经济上的依赖和政治上的怀疑,对于中国“对冲”印度的期待和对于印度“秋后算账”的担忧构成了极具张力的地缘图景,再次将南亚推入世界焦点的核心。

封锁活动剑指尼新宪法

尼泊尔作为内陆国家,三面被印度包围,尤其是南方连接印度的通道对能源、食品和药物等关键物资的运输影响极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的数据显示,来自印度的货物占尼泊尔进口的63%之多,可谓“印度一打喷嚏,尼泊尔就会感冒。”

运输生命线被切断后,尼泊尔政府下达严格的油料限额令,优先满足公共部门和应急部门的需求,甚至动用仅够使用17天的紧急储备燃料。尽管如此,公交车、救护车、公用车辆还是在加油站外排起了几英里长的队伍,但多数加油站早已无油可售。航空公司被迫修改航线,依靠中途加油以完成飞行。严重依赖柴油发电机供能的工业活动也受到影响。除了军警的紧急储备以外,尼泊尔大部分地方已经滴油不剩。

残酷的是,原来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货运走廊在今年4月的大地震中受损严重,至今还没有恢复通行能力。因此,这场能源危机对尼泊尔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伴随着社会动乱的火焰,一场人道主义危机可能上演。

这场危机的源头锁定在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接壤的地区。由于对本国新宪法的选区划分及国会代表权不满,马德西人早在宪法通过前就在边境地区进行了示威活动。新宪法刚刚通过,印度方面就借口“尼泊尔境内的安全和社会问题”对北上尼泊尔的运输车辆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检查”,并连发两个政府声明,声称尼泊尔政府“未达成广泛共识”,并敦促其回应马德西人的要求。

虽然印度一再否认有干涉尼泊尔内政的企图,但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首先,如果运输中断的原因真是由于尼泊尔国内抗议引发的社会动乱,那么早在新宪法颁布之前就应切断运输,因为马德西人的抗议活动早在今年8月底就展开了。但现实情况是,直到9月中旬新宪法公布不久后,运输线才被切断,因此此举明显针对的是新宪法。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新宪法尚未公布时,印度以“切断尼泊尔交通线”相要挟,阻拦新宪法通过;而新宪法一旦通过,这种要挟就兑现为对尼泊尔的“惩罚”。

其次,马德西人抗议活动的区域有限,集中在比甘吉(Birgunj)地区,并没有完全覆盖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但两国之间的运输通道却几乎被完全切断。如果单是出于安全考虑,印度完全可以在没有被抗议活动侵扰的区域——比如最西端的边界——开放运输路线,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全面封锁。这种无差别的全面封锁更像是对尼泊尔政府施压的手段,而不是出于安全考虑的无奈之策。

此外,印度认为抗议活动在尼泊尔境内进行,因此本着“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印度军警不可能出境执法,运输路线因此才被阻断。但尼泊尔方面指出,很多马德西人其实在边境的“两不管”地带进行抗议,除非印度方面配合,否则这种游移在边境线上的抗议很难对付。虽然尼、印两国签署了协议,印度有义务为货物过境提供便利,但这次事件中印度军警和抗议者的关系暧昧,并没有进行联合执法的意思。

2015年9月30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尼泊尔青年焚烧印度总理莫迪的假人,抗议印度政府的边境非正式封锁造成尼泊尔境内石油等必需品短缺。尼泊尔新宪法实施导致两国出现紧张局势。

“印式门罗主义”作祟

由于地缘政治赋予的压倒性优势,印度对周边小国早有“插手”内政的传统。最近发生的危机似曾相识——1989年印度对尼泊尔进行过经济封锁,令很多尼泊尔人至今忿忿不平。由于不满尼泊尔从中国购买军火,印度当时通过操纵尼印之间的贸易-过境协议,对尼泊尔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封锁。这使得尼泊尔的GDP增长从1988年的9.7%骤降到1989年的1.5%。在国内外的双重挤压下,当时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被迫引入君主立宪下的多党议会制。当尼泊尔新政府上台、同意印度的“友好”要求后,两国之间的交通线才恢复通畅。

将南亚视为后花园的印度,长期以来或直接或间接地践行“印式门罗主义”。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中国作为“域外势力”往往被其视为区域内最大的地缘政治威胁之一。著名政论家古查兰·达斯曾评论称,“印度的国家利益在于不让友好的尼泊尔落入中国手中”。

然而,从这次封锁事件缘起、发酵、爆发,再到平息的过程来看,印度的做法可谓“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强化对加德满都的影响力,反而激起尼泊尔各界的反印情绪。

随着印度切断尼泊尔的物资供应,印度不仅物质上的存在感难以为继,心理上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近年来,为了对冲中国日渐强大的影响力,印度对尼泊尔采取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攻势,比如莫迪曾邀请尼泊尔领导人参加就职典礼、挑选宗教吉日出访尼泊尔、在大地震之后积极投入救援等。但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却因为封锁事件灰飞烟灭。在尼泊尔人眼中,莫迪曾是积极高效、务实合作的政治明星;而今人们不再对其顶礼膜拜,甚至有人焚烧莫迪状的人偶以泄愤示威。

中国成为“心灵寄托”

虽然封锁事件本身与中国并无瓜葛,但中国在这场纷争中却扮演难以回避的角色。正如尼泊尔政坛老将拉马什·潘迪所言,“印度留下的真空必须有人来填补。由于印度带来了封锁,中国便成为尼泊尔的‘心灵寄托’。”

中国是尼泊尔除了印度以外唯一的邻国,因此尼国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人力车夫都对中国寄予厚望,不仅希望从中国获取物资、燃料等实物,还希望中国能发挥更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回避内政、尊重主权的中国与盛气凌人、热衷干涉的印度也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之中在尼泊尔积累了海量声望。

虽说封锁造成的客观影响使印度在尼泊尔形象尽毁,但中国似乎对这样的“战略机遇”并不感冒。中尼之间因为地震损毁的跨国通道很快将被打通,关键物资如涓涓细流输入尼泊尔,但中国并没有在此时针对尼印争端发声。当印度各界都在讨论中国坐收渔利时,中国则表现得低调淡定,没有出现印度担心的“借题发挥”。对此,本港“亚洲时报在线”评论称:“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浑水摸鱼获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北京没有选择这么做。”

更让印度郁闷的是,被认为最亲印的柯伊拉腊在最近的选举中被倾向民族主义的尼共(联合马列)候选人奥利击败。联合组成奥利政府的三个党派都与中国有传统友谊,而亲印的尼泊尔国大党则从执政党变成了在野反对党,且在声势浩大的反印浪潮中地位尴尬。

不过,当危机尘埃落定,尼印关系将复位到新的常态中去,毕竟尼泊尔对于印度的脆弱依赖一时间难以改变。虽然中国有心有力,但是远水难解近渴。随着中尼铁路规划的推出,中尼过境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今后两国联系只会越发紧密。毫无疑问,尼泊尔全面依赖印度的基本面正在悄悄起着变化,而当这种量变积累为质变,中尼印地缘关系才可能彻底重新洗牌。凤凰标志2.tif

□  编辑  漆菲  □  制图  美编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