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与国家形象战略

文化与国家形象战略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战略就是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是国家形象战略提升的重要手段。文化的“免疫力”与文化的“吸引力”都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2010年1月4日至5日举行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李长春强调:“维护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社会稳定的大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文化战略在国家形象战略中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国家形象是一国国民千百年来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中国的国家形象就不可能只是单单取决于国家的军事与经济实力,还应该是中国民族精神、国民精神的全方位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战略就是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是国家形象战略提升的重要手段。

一般而言,实施国家文化战略来提升国家形象主要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大文化的对外交往,通过扩大文化的吸引力来提升国家形象的知名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如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就能有助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手段向其它国家推销本国文化,力求形成“同化式力量”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国在实施文化战略时,应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拓展中国的文化利益。近年来,我国通过文化手段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相对于我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来说,传播的力度和影响的幅度还远远不够。

为此,在今后的文化交往中,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拓展文化交流的渠道、途径和方式,通过参与各种国际大事全方位地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彰显我国的文化外交魅力。如在交流的途径上,除了政府出面主导或洽谈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文化业务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传统的国际传播手段,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来培植或影响国际舆论。同时,我们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的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如一些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或者科研院所等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学生的跨国培养,以及国际旅游等都可以通过传递我国的文化以达到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目的。在国际大事的参与上,我们应该集中在一些传媒比较云集、信息比较聚焦的重大国际性活动中,如奥运会、博鳌论坛、世博会等。这些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不仅能给中国带来体育、经济、旅游等多方面的有利影响,还能够很好地充当起国家形象的广告宣传,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都将起到根本的、长效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整合国内的文化资源,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成果以及国民的价值观念等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形象。如在对外的文化交往和合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不同利益需求和国外公民的不同价值取向,来对国内的文化资源进行大胆创新,既要使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也要使文化产品多元化。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既要向世界“介绍、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人民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展示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形象,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向世界展示我国当代的文化成果,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进而塑造我国改革开放的国家形象”[26]。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扩大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崛起中的真实的中国形象。

2.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提高文化的“免疫力”来增添国家形象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免疫力”与文化的“吸引力”都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有实力的国家既应该有着对其它国家构成吸引力的文化魅力,还应该有着对其它国家文化构成“免疫力”的文化特色。曾经有西方学者指出,全球化是知识体系的全球传播。换言之,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以及不同文明的全球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全球化不仅会危及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而且也会对各具特色的民族意识观念、价值判断和文化传统等构成强烈的冲击。甚至有些发达国家还会利用先进的文化传播技术、主动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内容上的优势等实施文化霸权来对一些弱势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从而达到维护、巩固和扩展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目的。那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中国就应该通过竭尽全力保护本国的文化,来避免我国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和侵蚀,从而保证我国国家形象拥有独具特色的魅力。

一般而言,要想避免自身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或侵蚀,就需要通过自身文化“本土化”来提高“免疫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自身的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和定位自身的文化特色。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提出就是一个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思想。从古到今,中国文化都具有“合”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始终把“和平”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就赋予了传统文化“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它不仅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而且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光辉形象。因此,在今后的国家形象战略理念中,我国应该尽可能地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并结合自身的需要来构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理念。

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形势和特点,以自身的本土化文化特色适当改造外来文化,使其打上差异化烙印。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家闭关自守,不与外来文化交流与合作,那么即使再优秀的文化也将是一潭死水。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是,肯德基的产品要想在世界各地都能“叫座”,就必须依据消费国的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定位和生产。如他们根据中国传统早餐的特点,在产品中加入了豆浆、油条等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但是在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吐故纳新之时,有一个基本原则要坚持,那就是文化主权是一国主权的根本,是文化利益的核心。因此,在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与竞争时,如何在维护本国文化主权不受侵犯的同时发挥其主动地位,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同化外来文化,使其优秀的文化精髓为我国所用,这将是我国国家形象战略的一个重大课题。

总而言之,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对外的全方位展示,本身就蕴含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文化特色、文化魅力。试想,一个缺乏凝聚力的民族、一个文化产品匮乏的民族和一个文化产业滞后的民族是不可能获得国民的认可和支持的,也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强化并正确实施国家文化战略来提升国家形象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注释】

[1]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5~29页。

[2]参见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3]《马克思致艾萨克·埃德赛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25、213页。

[5]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6]参见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7]参见秦启文、金元平:《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与同一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8]参见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9]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10]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11]柯雄、杜万阳:《政府形象:系统解构与重塑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第5期。

[12]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13]聂立慧:《我国软实力的提高与国家形象的提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15]参见侯才、阮青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16]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17]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18]国家品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把国家当作产品;狭义是指把国家的知名企业当作产品。因为本书在此是阐述经济实力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所以采用其狭义的用法。即把国家的知名企业当作产品,国家品牌形象就是指国际公众对某一个国家的优秀产品形成的印象和评价。

[19]海浪:《品牌研究的战略意义》,《财富经济》,2006年2月20日。

[20]云德:《软实力:文化中的国家形象(文摘)》,http://www.0523tx.com/Article/rdht/200711/ 1649.html。

[2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22]敖云波:《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北京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3]张骥、刘艳房:《论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实现》,《国际观察》,2009年第1期。

[24]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25]赵启正:《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文汇报》,http://whb,new365,.com.cn/ spt2006314-861608.htm.2006-3-14。

[26]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