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型法律实现的概念和内涵

促进型法律实现的概念和内涵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完整地把握促进型法律实现的概念,必须具体分析促进型法律规范的要求是如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的。而这里所谓的程序则是以依法行政和依法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要义的法律程序。其三,促进型法律的实现是将特定的法律规范贯彻落实到社会现实中。促进法实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活动,是一种促进主体与发展主体之间的配合的活动。其四,促进型法律实现以达到特定的立法目的为依归。

一、促进型法律实现的概念和内涵

“徒法不足以自行。”(1)法律实现,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的中介机制把“纸上的法”变为“生活中的法”,把可能变为现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涉及法律规范、国家权力配置结构和法律主体的利益、思想、心理素质以及执法、司法等因素。对法律实际运行、实际作用、实际效力和实际效果的关注以及对法律实现研究的热衷,起源于美国社会学法学派的兴起。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认为社会学法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可以归结到如何使法更有效地实现上,这实际上说明了法律实现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和价值意义。苏联法学家雅维茨(Явиц,Л.С.)从法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描述到,“只要社会中存在法,法的实现就一直是并将永远是社会关系的法律形式存在的特殊方式。法的实现是法的存在、作用和法执行主要社会职能的特殊方式。如果法律的规定不能在人们和他们的组织的活动中,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实现的话,那法就什么都不是。”(2)郑成良教授认为,“法律实现指的是法律规范的要求(即立法的目的)通过主体的法律行为,在具体的法律关系当中转化成了客观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法律实现就是法律规范所包含的客观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主体的法律行为,在具体的法律关系当中转化成为现实的、主观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实现既表征了法律实现的动态过程,同时又表征了法律实现的结果状态。”(3)这种观点兼顾了法律实现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状态。赵震江教授认为,“法律实现就是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通过法律实施活动,把法律规范中体现立法者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要求和意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建立牢固的法律秩序。”(4)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实现的保证力量、手段、形式和目的的重要性。上述诸位学者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给了法律实现以大致的轮廓。然而,试图得出关于法律实现的统一标准的概念是徒劳无益,而且没有必要。

要完整地把握促进型法律实现的概念,必须具体分析促进型法律规范的要求是如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的。促进型法律实现,可以描述为,一定的社会主体依照有关程序将促进型法律的规范贯彻落实到社会现实中,启动特定促进法规范的社会调整功能,参与社会关系实践,实现促进型法律的预期目标。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涵:

其一,促进型法律的实现需要依靠一定的主体的推动。哲学上,主体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这里的“人”,泛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法律实现也是主体有意识地活动过程。在当前中国法治的语境下,政府(广义的)是推动促进法实施和实现最为重要的主体,从现有的促进法的渊源看,政府权力仍然扮演着强势的形象,与此同时,市民社会主体(普遍民众)也逐渐成为另一股重要力量。

其二,促进型法律的实现必须依照有关程序进行。程序是法律正当实施、实现的制度保证。而这里所谓的程序则是以依法行政和依法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要义的法律程序。对促进型法律的研究,我们始终没有放弃行政法学的范式和理论视角。政府权力运行的行为,具体说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要明确纳入依法行政的约束机制中。

其三,促进型法律的实现是将特定的法律规范贯彻落实到社会现实中。这就意味着要将静态的文本意义的促进法规范转化为动态的现实意义的促进法规范,启动它的社会调整功能,规范促进主体与发展主体的行为,维持、调整或促成的特定的法律秩序或法律关系,促使经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或行政目的。促进法实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活动,是一种促进主体与发展主体之间的配合的活动。

其四,促进型法律实现以达到特定的立法目的为依归。“法的实现,以法的要求、目的、愿望、目标变为现实为依归,它更强调法的社会事实、法的结果状态,而不仅限于活动形式或过程。”(5)而促进型法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目标驱动性。一般认为,法律规范是对社会习惯或规则的确认,通常要落后于社会实践;而促进型法律则有其特殊性,它的产生往往是立法机关创造性地主导,在一定程度上领先于社会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