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概念与技术实现

概念与技术实现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无障碍电影:概念与技术实现无障碍电影是指经过配备接触声音信息或画面信息的可替代性方式而制作的专供听障者和视障者“观看”的电影。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提供给视障者的无障碍电影生产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无障碍电影起步早,也比较成熟。这种说电影的方式在我国当前无障碍电影供应极其贫乏的时候使用得比较广泛。

第一节 无障碍电影:概念与技术实现

无障碍电影(Free‐Barrier M ovies)是指经过配备接触声音信息或画面信息的可替代性方式而制作的专供听障者和视障者“观看”的电影。它是一个“绘声”或者“绘色”的过程,即通过重新剪辑或增补配音解说、增配字幕及手语解说等方式,让视听障碍者也能够感知光影世界。用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创始人和发起者蒋鸿源的话来说:“所谓无障碍电影也就是在影片无对白的画面上,加上对画面、人物和情节等必要的旁白解说,让视障者借助这些旁白解说,能‘看’懂电影,同时,对影片中的旁白配上手语翻译,(即在屏幕右下角小窗内手语者以手语进行翻译,)让听力障碍者借助手语翻译‘听’懂电影,对影片原有的部分,都不作任何破坏,这就是无障碍电影。”[2]当然,广义而言,任何针对老年、孩童或其他人群在视力、听力、语言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经过无障碍加工的电影都可被称为无障碍电影;但狭义而言,无障碍电影专指针对视听障碍者的,帮助他们“听”懂或“看”懂的电影。根据对象的不同,无障碍电影可以分为三种版本:一种是专供盲人的版本,一种是专供聋人的版本,还有一种是既供盲人又供聋人的“二合一”的版本。

与电视媒体的无障碍实现方式类似,专供盲人观看的无障碍电影,主要是在适当的空白处增补对画面情境的描述,以便视障者能够获取更多的影像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影像描述(AD),在我国港台地区,也称之为口述影像(descriptive video)。

影像描述增加的原则是不干扰原节目的声音讯息,对影片中重要的视觉成分,如空间布景、场景、人物表情、动作等用语言加以解释与描述。必要的影像描述对于视障者理解电影内容非常重要,在一些采访中,有视障者表示:[3]

想要真正理解一部电影,光靠听和想像是很难真正理解一部电影的,一般要反复听好几遍才能听懂个大概。如果有个人能够在旁边讲诉一下画面的内容,那就好了。

但现在的电影不像过去,只是单一的一条线,人物关系也相对简单,好的坏的一听对白就明白,现在有很多都是通过一些动作、眼神来表现,人物关系也很复杂,如果没有人讲解画面,很难听明白。

影像描述是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言辞符号,以帮助视障者克服视觉障碍的过程。它的应用范围实际上十分广泛,电视、电影、戏剧、舞蹈、博物馆展览、景点介绍等对于视障者来说都需要影像描述,另外对印刷品中的照片、图片、绘画等也需要影像描述,而电影是影像描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狭义上,也有人将无障碍电影直接等同于配有影像描述的专供视障者观看的电影。台湾影像描述发展协会理事长赵雅丽教授就将“影像描述”定义为“一种为视障者描述其无法收视之影像画面,以协助其有效观赏电影的语言工作”。在他看来,影像描述服务是为了协助视障者克服视觉障碍,进而和亲人、朋友一同观赏影片的一项服务技术。[4]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影像描述大多还是在无障碍电影中使用,电视媒体中的影像描述也是受到电影的启发,仅在部分影视剧中使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提供给视障者的无障碍电影生产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无障碍电影起步早,也比较成熟。早在1990年,美国Metropolitan Washington Ear公司就开始为各大影院放映的电影配备影像描述或为影片加配影像描述制成DVD,如今,在Metropolitan Washington Ear公司所在地美国马里兰的银泉市(Silver Spring,MD)首映的电影中有六成是配有影像描述的影片。

如前所述,英国的影像描述实践最早也是运用在电影当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诺丁汉郡的一家电影院专门为受邀的盲人观众播放了一部配有影像描述的电影。此电影院的老板意识到了这一潜在的观众需求,呼吁温莎皇家剧院(Theatre Royal Windsor)设立一个为视障者提供无障碍电影(即配有影像描述的电影)的长效机制。在德国,影像描述的灵感来自于电影节,1989年戛纳电影节中播放了一部配有影像描述的电影;1993年,在德国的慕尼黑电影节上也放映了一部配有现场(Live)影像描述的电影。此后,在欧洲国家,为电影加配影像描述是视障者无障碍电影的主要实践方式。

在对视障者的无障碍电影实践中,还有一种更为简单和原始的方式——“说电影”。说电影是指在电影播放映的时候,一边放,一边有解说员在旁白停顿处对电视画面、故事及人物进行解说。这种方式不用对电影进行二次加工,但需要在每次放映时配1-2名解说员进行现场解说,通常在小型的、为视障者准备的电影专场中使用。这种说电影的方式在我国当前无障碍电影供应极其贫乏的时候使用得比较广泛。这种方式运作起来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放映设备,通常有一块屏幕(电视或者投影均可),一台放映机,一个座位比较集中的场地即可。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小作坊式生产的弊端,即解说员不固定,通常由志愿者担任,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解说比较随意,有些解说员会提前草拟一个解说脚本,有些则根本不做准备,边看边说,说到哪儿算哪儿。由于这种“说电影”的方式运作起来比较简单,花费不高,一些视障者群体、社区、学校会利用这种方式不定期地为视障者播放一些影片。这种方式可以被视为是电影无障碍发展进程中的可替代方式,但终归是小范围、小作坊式的生产,一次放映不能惠及更多的视障者,因此不能作为电影无障碍建设的主要实践方式。

对于听障者来说,将声音信息转化成依靠视觉传播的文字图像信息是克服影视媒体传播障碍的主要途径,与电视媒体一样,在无障碍电影中,对于听障者的无障碍妨碍方式也是配备字幕和手语。如今,人们对电影媒体对听障者的无障碍强调的并不如对视障者那么强烈,原因在于自电影兴起以来,字幕就是伴随始终的,从默片时代的字幕卡,到译制片中的翻译字幕再到如今几乎所有电影作品中都配备的字幕(开放式字幕),而且在某些电影拷贝或者电影碟片中,还会在不同的声轨上配备不同语种的字幕,这些都为听障者观看电影作品提供了视觉的可替代方式。然而,正如前述中提到的,这些类型的字幕与专供听障者使用的字幕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字幕仅提供对白语言的转录并不能满足听障者对电影影像中所有声音信息的完全把握。因此,对于听障者来说,我国电影媒体的无障碍服务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服务就包括提供听障者字幕以及手语翻译。

配有听障者字幕的电影最早出现在美国,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美国一个名叫Emerson Romero的聋人,为了使聋人能够看懂电影,专门制作了一种专供聋人阅读的字幕,叠加在无声电影的胶片中,在观看时通过选择开启键来选择是否接收字幕。两年后,英国人A rthur Rank在伦敦的一家电影院放映了一部带有字幕的电影。字幕位于屏幕的左下角与对白同时出现,这种技术不是特别成功,因为它不得不使得观众为了阅读字幕而不能认真观影。但是,这一思路后来被比利时所采纳,成为第一部开放式字幕(open captions)电影拷贝的思想来源。配有开放式字幕的电影后来成为译制片的通行做法,这种做法后来又传入美国,成为真正配有听障者字幕电影的来源。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聋人学校的校长Edmund Boatner以及纽约莱克星顿学校的校长Clarence O’Conner成立了聋人字幕电影(Cap tioning Films for the Deaf,CFD)协会,筹集资金专为聋人观众制作配有字幕的电影。CFD制作的第一部听障者字幕电影是由华纳兄弟公司制作的一部25分钟的短片,名叫“美丽美国”(America the Beautiful)。截至1958年,CFD共制作了30部配有听障者字幕的电影,专在聋人俱乐部或聋人学校放映。1959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公共法85条905款,(Public Law 85-905,此法就是后来“字幕电影法案”(Captioned Films Act)的前身)规定联邦政府应为制作聋人电影提供资金支持。自此,CFD变身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公共服务项目,基本解决了聋人字幕电影制作的资金问题。1960年,CFD出品了电影“火箭——如何运行?”(Rockets—How They Work),成为第一部配有聋人字幕的教育片。[5]1962年公共法87-715及1965年公共法89-258通过,规定政府需要为涉及聋人的教育类媒体提供生产、流通的资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资金,为聋人学校购买仪器设备提供资金。这些法律的出台给予听障者无障碍电影生产大力的支持。

如今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专门制作听障者无障碍电影的机构,也有专门的电影院播放这类电影。比如德国自2006年底开始,在部分影院会定期播放一些配有听障者字幕的电影,大约每月30部,这些影院配有特殊的设备可以播放这些电影。在英国,听障者字幕的传统则完全来自于听障者群体诉求的推

Cintas,Pilar Orero and A line Remael(eds).Media for All—Subtitling for the Deaf,Audio Description and Sign Language.Amsterdam and New York:Rodopi,2007.pp.23-51.动,截至2006年,英国大约有160家电影院定期放映配有听障者字幕的电影。[6]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普通的字幕对于听障者来说已基本能够解决理解电影内容的障碍,他们会认为投入过多的资金制作专门为听障者使用的字幕电影是不值得的,而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听障者也已经习惯了配有一般开放式字幕的电影,对听障者无障碍电影的呼声并不大,比如葡萄牙、荷兰以及我国。不过也有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他们的情况更为特殊,在这些国家配有听障者字幕的电影要早于普通的开放式字幕电影,大约在2000年后,配有普通开放式字幕的电影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而此时配有听障者字幕的电影早已出现,因此,在这些国家听障者对听障者字幕电影的需求比较高。

另外一种克服听障者看电影障碍的方式是手语,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常见。在字幕还没有在电影制作中流行起来之前,一些聋人社区或聋人学校会为聋人播放电影,同时在旁边辅以手语翻译,但通常电影中的对白速度过快,手语翻译来不及比划,使得观看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一种纯粹的手语电影,即电影中人物的主要交流语言是手语,辅以字幕的方式,这种电影有点类似于默片时代的无声电影,只不过它不是通过字幕卡,而是通过手语传递语言信息。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电影并不能被认为是听障者的无障碍电影,而多是以聋人为题材或由聋人担任主要演员的电影,不过由于这种电影中使用了手语交流,更方便聋人观看。

在很多时候,为了节约制作成本,也可以将专供聋人观看的版本和专供盲人观看的版本“合二为一”,这是一种兼容版本的无障碍电影。这种“通用版”在DVD的制作上完全可以实现。将隐藏式的听障者字幕、影像描述以及开放式字幕分别写入不同的轨道上,通过遥控按键选择开启或者关闭,这种版本的电影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观看,而又互不影响,增加了适用范围。但终因制作成本过高,至今仍停留在试验阶段。

如今无论是对视障者还是对听障者,电影的无障碍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底,澳大利亚主要影院普及了新的字幕和影像描述技术,使聋、盲人顾客也可以“观看”电影。这项技术被引用于澳洲四大主要电影集团的电影播放中,并且计划于2014年底,每个电影院中将会有至少一个屏幕使用该技术。若该技术被推广后,到2014年,澳大利亚将会成为世界上视听障碍者人均电影观看率最高的国家之一。[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