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案例二“丝绸之市”震泽的特色产业

案例二“丝绸之市”震泽的特色产业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蚕丝被产业不仅成为震泽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文化产业优势。其中,“慈云”是震泽蚕丝被产业的引导者。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和富民产业是震泽蚕丝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案例二“丝绸之市”震泽的特色产业_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素有“丝绸之市”“太湖蚕都”“江南丝国”美称的震泽地处吴江市西部,位于太湖之滨,与浙江湖州市毗邻,被称为“吴头越尾”,是一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宝地。“震泽”一词实则是太湖的别称之一,有诗云:“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吴震泽”,足以见震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震泽的母亲河頔塘河穿镇而过,哺育着小镇的百姓,同时也滋养着震泽的蚕桑业。江南一带自古盛行养蚕植桑,震泽地区尤为典型。早在唐朝时期,吴江地区的百姓就用本地所产的蚕丝织成吴绫向朝廷充贡。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发展民间丝织业,震泽成为我国蚕丝的重要产区之一。清末,震泽人将辑里丝加工摇制成辑里丝经,出口日本和欧美,震泽的丝经业与当时南浔的丝经商合称“浔震帮”。明清时期,震泽出口的蚕丝一度达到5400担,占当时全国总出口量的十五分之一,足见当时震泽纺织蚕桑业的兴盛。到清朝雍正时期,震泽镇甚至一度成为震泽县,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20世纪20年代,“丝绸之母”费达生在震泽頔塘河畔建立了第一座缫丝厂——震泽震丰缫丝厂。

蕴含着如此丰厚文化底蕴的震泽在历史的光耀面前并没有停下继续前行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震泽政府对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努力将震泽建设成为“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大镇、旅游名镇、中心城镇”,并且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震泽蚕桑丝绸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先后获得了“中国蚕丝被之乡”“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江苏省品牌集聚地”“苏州市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如今,震泽蚕丝业生产企业多达200多家,位居苏州市之首,并形成了“太湖雪”“慈云”“辑里”“山水”“丝立方”五大知名品牌;丝绸出口量也达到国内出口量的15%以上,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5年3月12日,是一个让震泽丝绸产业无比自豪的日子。当天,第27届中国丝绸交易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来自震泽的9家丝绸企业抱团参展,不仅展示了震泽蚕丝家纺产业的优秀产品,更展示了震泽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提升了震泽丝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本次展会上,震泽的“太湖雪”被中国纺织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十大丝绸品牌”,“丝立方”“慈云”“山水”“辑里”和“丝之源”等品牌被授予“中国优秀丝绸创新品牌”。近年来,震泽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年产值10亿元的蚕丝产业集群,构建了“太湖雪”“丝立方”“山水”“慈云”“辑里”“五朵金花”带众多“小花”的发展模式。[1]震泽蚕丝业的巨大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始终坚持以特色为先,努力打造自己的产业特色,拉开与其他相似区域的差异,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具体做法

(一)创建“中国蚕丝被之乡”

与其他同类的蚕桑业较发达的城镇相比,震泽的特点在于它主攻蚕丝被的生产与经营,并打出了自己专属的品牌。现在只要说起蚕丝被,人们便会想到震泽。2007年12月,在专门人员实地考察了解震泽蚕丝被的情况后,震泽被中国纺织商业协会授予“中国蚕丝被之乡”的美称,震泽一时名声大噪,家喻户晓,震泽的蚕丝被产业更是在这种鼓舞下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如今在震泽,大大小小的蚕丝被企业已有100多家,蚕丝被年生产能力达到300多万条,占全国蚕丝被市场的20%。蚕丝被产业不仅成为震泽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文化产业优势。

震泽蚕丝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一些考古文物可以推断,震泽地区的育蚕缫丝始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在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下,震泽的蚕丝生产和加工技术越发炉火纯青,这为震泽蚕丝被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震泽兴办了几家丝棉厂,用机器取代了手工剥茧拉丝。自此,震泽的蚕丝被慢慢地进入产业化的生产轨道,蚕丝被的制作工艺也逐步得到改良,从选茧、煮茧到拉丝都采用了新技术,使得蚕丝被的生产逐步告别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步入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道路。三十多年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震泽蚕丝被的生产从养蚕到抽丝,再到制棉片、翻制,以及被套、枕套等各类床上用品的生产,逐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震泽蚕丝被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凝练出了“慈云”“太湖雪”“山水”“辑里”“天堂丝”“丝之源”等震泽独有的知名品牌。其中,“慈云”是震泽蚕丝被产业的引导者。在全国著名蚕丝专家费达生先生的帮助下,“慈云”从一个小作坊蜕变为一个专门化、产业化的大公司。这一路走来,除了开创者们的坚守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慈云”对质量保证的承诺与践行。自创办以来,“慈云”品牌从未接到一例质量投诉。这种对质量的追求、对客户的诚信也是震泽整个蚕丝被产业成功的秘诀之一。除了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之外,“慈云”蚕丝被的成功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坚持创新,永不止步。传统的制作工艺固然精湛,但若只是执着于传统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则会固步自封,失去活力。因此,蚕丝被行业要想在选择多元化的当代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慈云”品牌就做到了这一点。其创始人沈福珍女士在反复试验下终于研究出新型的“泼湿煮茧法”,克服了传统蚕丝被易板结的缺陷,在蚕丝被行业掀起了一场革命。另外,沈福珍女士还发明了“全幅平面,阡陌纵横,千层网叠,丝丝入扣”的蚕丝被制作手艺。除此之外,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慈云”还研制出了可水洗的轻薄蚕丝被,使得人们夏天也能用上轻薄透气的蚕丝被,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如今,“慈云”在全国各地已有数百家连锁专卖店,“慈云”所用的蚕丝在每次抽检中都符合国家标准中的优等品标准。2013年,苏州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被苏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实施商标战略示范企业”,这在蚕丝被行业是史无前例的。“慈云”的成功只是震泽众多蚕丝被品牌的一个缩影,它的企业精神就代表了震泽精神。

震泽蚕丝被一直领跑蚕丝被行业,它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在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方面的积极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和富民产业是震泽蚕丝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二)打造“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

盛泽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的有着1750多年历史的“古镇第一塔”慈云寺塔;有占地2700平方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堂”——师俭堂;有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飞阁风帆”文昌阁;有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造的禹迹桥;有为纪念范蠡建造的思范桥;还有著名古风街宝塔街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震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除了蚕丝被产业外,震泽还在努力打造一座实物坐标——“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努力践行“一丝兴三业”的发展构思,即“一片桑叶、一根丝线、一条蚕丝被、一个蚕丝产业”串起震泽镇的生态游、工业游和古镇游三大旅游旋律,从而将震泽的蚕丝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震泽以震泽省级湿地公园规划区为载体筹建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设“两园三馆一基地”,即现代化蚕桑农业科技示范园、蚕桑文化休闲游乐园、费达生纪念馆、蚕丝创意产品展示研发馆、蚕丝产品电子商务馆、蚕丝文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六大板块,促进生态旅游与蚕丝文化的有效整合,实现小镇的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蚕丝被家纺名镇。

1.“两园”——蚕桑农业科技示范园、蚕桑文化休闲游乐园

桑蚕农业科技示范园主要以绿色和健康为主题,打造万亩桑树林,建设桑蚕育种改良实验基地。除了植桑养蚕外,示范园还设鱼塘、鸡舍、羊圈等多种养殖配套设施,丰富农业经济的形式,提高经济效益。另外,桑蚕农业科技示范园还注重开发桑蚕的衍生产品,如中药、桑葚酒、蚕沙枕头等,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蚕桑文化休闲游乐园以蚕丝文化为主线,拉动震泽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古镇风情游览、蚕丝文化传承、农家生活体验、时尚趣味娱乐为一体,设有花艺馆、农家乐园、渔乐区、生态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使游客能暂时远离现代大都市的浮躁,尽情地拥抱大自然,享受农家田园之乐。

2.“三馆”——费达生纪念馆、蚕丝创意产品展示研发馆、蚕丝产品电子商务馆

费达生是江苏吴江人,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家乡的蚕桑丝绸业,她用自己毕生的努力为震泽的桑蚕业,乃至整个中国的桑蚕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中国丝绸之母”。可以说,她在中国桑蚕丝绸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震泽申报建造费达生纪念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震泽桑蚕文化的历史,学习先辈们的奉献精神,更好地传承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蚕丝创意产品展示研发馆是震泽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和先进的蚕丝文化产业的重要窗口。如前所述,震泽的蚕丝被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推出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些新工艺和新产品是震泽历代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代表了震泽蚕桑技术的发展水平。这些新工艺在展示馆展出后,可以把震泽的新理念传递给大家,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震泽的蚕桑丝绸业。同时,研发馆还建立有蚕丝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鼓励和带动企业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蚕丝产品电子商务馆则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推出了桑蚕丝产品的一站式网络购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捷。未来几年,这个电子商务平台将会被建设得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进一步拓展震泽蚕丝产品的网络市场。

3.“一基地”——蚕丝文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蚕丝文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震泽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另一大亮点。在这里,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历史,还可以亲自观摩和体验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缝衣、制被等具体的工业制作过程,实现与桑蚕丝的零距离接触。这一基地以独特的桑蚕丝文化为主题,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可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社会实践的基地。

三、经验与启示

(一)打造产业优势,主攻特色产业

在历史上,江南一带以桑蚕产业发家的小镇不止震泽一个。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在同类产业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是每一个现代产业的管理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震泽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结合产业的历史特点,震泽制定了自己的战略方向——专攻蚕丝被的生产与经营,获得了“中国蚕丝被之乡”的美称。震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站稳自己的阵脚,找准自己的产业优势,集中精力主攻特色产业,努力从同类产业中脱颖而出;同时要避免“大杂烩”,产品的覆盖面不宜过大,要实现从“广”到“精”的转换。如果各个产业都能做到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那么同类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就不再是阻碍产业成长的大问题,每个产业都可以找准自己的特色,实现错位发展,这也是产业发展最理想的情况。

(二)专注做大做强,打造知名品牌

长久以来,震泽蚕丝被产业始终专注于做大做强。在长时间的积淀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凝练出了“慈云”“太湖雪”“山水”“辑里”“天堂丝”“丝之源”等属于震泽独有的知名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这些曾经的小品牌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今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与其质量保证、坚持创新的企业精神密不可分。企业精神就是整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产业发展能否形成品牌、走向世界的关键。因此,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企业精神的锻造。品牌是整个产业的风向标,以品牌来引领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整个产业积极向上。近年来,这些品牌经常抱团参展,形成了“五朵金花”带众多“小花”的发展模式,以强劲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震泽丝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具有震泽特色的品牌优势。因此,区域产业发展要想在同类产业中脱颖而出,势必要找准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养品牌企业,以知名品牌的辉煌带动整个产业的崛起。

(三)挖掘文化底蕴,开发生态旅游

震泽的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践行了“一丝兴三业”的发展构想,将震泽的蚕丝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从而使得震泽镇的生态游、工业游和古镇游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实现了共同繁荣。“两园三馆一基地”的设立,不仅向游客充分展示了震泽蚕丝产业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让游客充分感受到震泽蚕丝产业中蕴含的深厚的蚕丝文化底蕴。基地一方面传承了深厚广博的蚕丝文化,实现了文化效益,另一方面以文化为平台展示了产业风采,实现了经济效益。另外,震泽还开辟出全新的生态旅游路线,创建蚕桑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蚕桑文化休闲游乐园,使得游客能近距离体验农家生活,尽享田园之乐,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震泽的经验启示我们,将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是当今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如今的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经营,而是要善于深入挖掘产业内在的文化底蕴,努力创造平台,将产业文化展示给大家,并通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形式使消费者能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产业文化,从而对产业加深了解,形成好感,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产业的宣传,拓宽产品的销路。

【思考题】

1.震泽的蚕丝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古镇旅游、工业旅游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这给我们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带来怎样的启示?

2.结合实际,谈谈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找准自身的发展特色,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

[1] 震泽蚕丝文化闪耀中丝会[N].苏州日报,2015-3-13(A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