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病人之村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病人之村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病人之村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施韦泽参加歌德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是在1932年春天,4年前的1928年8月28日,也是受法兰克福市的邀请,他前往那里接受歌德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便回到根斯巴赫,用歌德奖的奖金建造了一幢客房,起名为“根斯巴赫之家”。施韦泽担心妻子的身体,希望她能留在家里好好休息,把身体养好。这下,施韦泽更为难了。施韦泽心痛妻子,做着最后的努力,希望能够将她劝住。

病人之村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施韦泽参加歌德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是在1932年春天,4年前的1928年8月28日,也是受法兰克福市的邀请,他前往那里接受歌德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便回到根斯巴赫,用歌德奖的奖金建造了一幢客房,起名为“根斯巴赫之家”。

由于施韦泽原来在根斯巴赫的住处在父亲去世后已被教会收回,因此施韦泽在根斯巴赫就没有了自己的根基,这令他感到十分伤心。自从建了根斯巴赫之家后,他又在故乡找到了自己的根,像少年时一样,故乡的每一条村间小路,都通向简单纯真的快乐。而今经历了人生中一段段的坎坷曲折,故乡更是成了他魂牵梦萦,永远也挥之不去的一份牵挂。他是一棵大树,枝叶摇曳在非洲的丛林里,根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泥土中,于是他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兰巴雷内丛林医院在一批批医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下,在维护丛林黑人的健康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热带雨林气候闷热潮湿,这些志愿者们需要定期回欧洲休养,根斯巴赫之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休养之地了。施韦泽每次回欧洲,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或会见朋友,或静静地写作。(www.guayunfan.com)

此刻,他为丛林医院四处奔波募集经费的任务已经完成,身体在有意义的奔波中竟然得到了康复,这令他感到分外高兴。

毫无疑问,他的心又飞回了兰巴雷内的丛林深处。他要回非洲去了,和坚守在那里的同事们一起并肩工作,为土著黑人的福祉多做些贡献。

对于兰巴雷内,海伦娜同样满含深情。她与丈夫一起在那里度过了建立丛林诊所最初的艰难时刻,在为非洲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她深深地爱上了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

而今,兰巴雷内新建了医院,她对第二故乡更是充满了向往,一心想随丈夫一起回去,亲眼看看那里的新气象。

施韦泽担心妻子的身体,希望她能留在家里好好休息,把身体养好。他温情地说:“新建了丛林医院,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医务人员也新增了不少,医院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十分顺利,你就不要多担心了。你安心待在家里吧,我的一封封信件会把兰巴雷内的好消息源源不断地给你送来的。”

“我知道,新建了医院后,那里的医疗条件改善了许多,可我想亲眼看看医院,想陪你工作一段时间。我太想念兰巴雷内,太想念丛林村民了,不知道他们是否别来无恙?我想去看看他们,太想了。”海伦娜坚持己见。

施韦泽有些为难:“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可那里的气候和生活条件实在太糟糕了,我担心你虚弱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我只去几个月,看看新医院,看看医院同事,看看丛林村民,陪你一些日子,给你做做下手,为村民们再做些服务,明年开春就回来,好吗?你一定要答应我,带我一起去。”海伦娜依旧不依不饶。

这下,施韦泽更为难了。他有点无奈地说:“其实,我也想让你同去,有你陪在我的身边,该多幸福啊!可是,我实在担心你的身体,所以还是希望你能留下来。”

“我的身体已无大碍,去几个月肯定没有问题。明年春天我一定就回来,你务必答应我,好吗?”海伦娜娇嗔道。

“此去非洲路途遥远,海面上随时都会遇到风浪,几个星期的颠簸将令人十分疲劳,我怎忍心你拖着病体遭受这样的折磨。”施韦泽心痛妻子,做着最后的努力,希望能够将她劝住。

“一路上有你陪伴,这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怎么会是折磨呢?这分明是一场快乐的旅行,呵呵呵。”海伦娜坚持着,说着说着笑了起来。

“快乐的旅行,哈哈哈,你总是以苦为乐。”施韦泽说着,轻轻刮了一下海伦娜的鼻子,也哈哈笑了起来。

海伦娜更是笑靥如花,她看着施韦泽,故作狡黠地问:“难道你不是这样想的吗?呵呵呵。”

听到妻子发自内心的笑声,施韦泽十分感动,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纯真的感情。到了这时,他已经无法再拒绝了,只好微笑着点头答应。

海伦娜见丈夫同意自己一起去,十分高兴。她把头轻轻靠在丈夫胸前,听丈夫的胸膛发出铿锵有力的心跳声。

烟雨画卷里,两个相爱的人携手同行,风雨同舟,多么美好。

能够重回兰巴雷内,亲眼看看新建的医院,和丈夫一起再为土著村民做些服务,令海伦娜感到十分开心。夫妇俩一起策划,购买了足够的药品和医用物资,装箱打包,水路托运。

1929年12月,在遥远非洲的呼唤声中,两人又一次踏上了前往兰巴雷内的征程。

海伦娜这次重返非洲,心里自是难以平静。一路上,她依偎在丈夫坚实的肩膀上,回忆之前在兰巴雷内度过的日日夜夜,经历的坎坷曲折,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不已。生命中某些经历,给人的印象总是特别深刻。即使很多年过去,依然会时时忆起。

轮船在海面上劈浪前行,溅起浪花朵朵。夫妇俩站在甲板上,看阳光给大海披上金色的盛装,一望无尽的远方,就是自己牵挂的他乡。其实,他乡,已与故乡没有区别,早已成为心中最柔软处的牵挂,成了第二故乡。

人生,因了远方的一份牵挂,而滋生出浓浓的乡愁。乡愁,是灵魂深处的苦恋,直教人牵肠挂肚。而今,正是在这一份乡愁的牵引下,才有了海伦娜的这次抱病之旅。

此刻,她正依偎在丈夫的身边,望着海天一色,只感觉世界无穷之大,人太渺小,唯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才能不辜负人生。

“你嫁给我,害你吃了不少苦,甚至损害了你的健康。”看着妻子虚弱的身体,施韦泽怜惜地拥着她,话语中尽是歉意,“而今,你还跟我受这般颠沛之苦,去过艰苦的日子,我感觉真心对不起你。”

“别,”海伦娜赶紧打断丈夫的话,微笑道,“能够拥有这样一段时光,和你天天在一起,我要衷心地感谢你才对。”

“亲爱的,谢谢你,我能在非洲丛林里完成志愿服务的心愿,完全得益于你的支持。离开了你,我将一事无成,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女人。”施韦泽望着妻子,深情地说。

海伦娜莞尔:“我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呢,因为我的生命中有了你,呵呵呵。”

海伦娜的眼眸里全是幸福。

施韦泽拉过妻子的手,轻轻一握,温润里装满了感动。

一生中,能碰到这样一位深爱自己的女子,足矣。

几周之后,夫妇俩到达了洛佩斯角海湾。这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地方,这里的海涛流淌着他俩的心音。两人曾两度在这里休养疗疾,在海湾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留下了一帧帧洁净的回忆。完全可以这样说,这里是他俩的温柔之乡,相伴朝朝暮暮,花落花开,多么倾心,多么美好!

安然静好、柔美多情的美丽海湾休息了一天后,次日上午两人又换乘平底河轮,沿奥果韦河溯江而上。天黑了,又亮了,兰巴雷内也越来越近了。这时候,海伦娜反倒不安了起来,正应了“近乡情更怯”这句老话。

坐在船上,航行在思念的河面上,海伦娜的心越来越忐忑。终于,她牵着丈夫的手,又一次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兰巴雷内码头。

极目四望,这里的一切实在太熟悉、太美丽了。天色晴好,草长莺飞,茂密的丛林像水彩一般多姿多彩,空气中也弥漫着阳光照在花朵上的芳香。

原始森林的边缘,传教办事处的白色建筑在她的眼中也变得那么亲切,那么生动了。人生的经历就像一首诗,这一个段落美了,整个人生就美了。

回忆是一根扯不断的长线,前尘往事总是缠绕在多情人的心头。忆起和丈夫在这里共度过的蹉跎岁月,一时间,那些人和那些事,那些艰辛和那些付出,在光影交错的流年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旧时的模样,怎能忘记?而今,看到原诊所上游三千米处新建的医院,带着浓郁的丛林建筑风格,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她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丈夫、为丛林医院的同行、为丛林村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住进新建的小木屋里,但见建筑式样与屋内陈设保持了原来的格局,而条件与过去相比好了许多,海伦娜感到十分满意。这是心灵的归属之地,像当年初来乍到时一样,夫妇俩站在阳台上,深情地眺望远方。在海伦娜的眼中,看山,山依然脉脉含情;看水,水仍是一往情深。这个小木屋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巢穴,她可以在这里重温旧时暖暖的一帘幽梦了。

从阳台回到屋内,施韦泽惬意地坐在钢琴前,手指在琴键上舞蹈,美妙的乐声立即从指尖溢出,弥漫在小屋里。海伦娜静坐一旁侧耳聆听,只觉得这世间的千般好、万般美,都比不过现在这一刻。

回味曾经的光阴,虽然聚聚散散,却常在心头泛起幸福的光芒,给生命以温暖。

“好消息,博士夫妇回来啦。”

“真的吗?他俩一起回来啦,这真太好了。”

施韦泽夫妇回到兰巴雷内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丛林的每一个村落,人们纷纷前来看望他们。一些妇女拉着海伦娜的手,与她嘘寒问暖。

丛林村民特别信任施韦泽,纷纷向他诉说自己的健康问题。他总是认真倾听,细致检查,制订治疗方案,清洗伤口,做手术……海伦娜时刻陪伴着他,以护士的身份忙碌在门诊与病房。看到丈夫日日忙碌不停,却始终精神饱满,对病患关怀备至,海伦娜对丈夫充满了敬意,她用她那颗细腻的心,读懂了他的一切。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兰巴雷内医院在黑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高了,除了本地的病人,一些外地的重病人也被送来这里求医了。

这一天,医院里来了6个象皮病患者,他们是从500千米远的内陆库拉穆图地区慕名而来的。象皮病是热带好发的一种疾病,由血丝虫感染引起。血丝虫幼虫在人体的淋巴系统内繁殖使淋巴发炎肿大,丝虫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液循环障碍,最明显的体征是肢体明显肿大,患者的腿可以肿大得如大象的腿一样,一般传染的途径是蚊虫叮咬。

这6名患者都是非常严重的象皮病患者,为了来到这里,他们或坐独木舟,或步行,风雨兼程。由于腿又粗又肿,他们走得很慢,路上整整花去了一个半月时间。来到医院后,他们紧紧拉着施韦泽的手说:“博士,我们受尽了疾病的折磨,而今慕名前来,请你给我们做手术吧,你一定要把我们治好,让我们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施韦泽给这些象皮病患者做过检查后,发现他们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手术风险特别大。但是看着他们粗大的病态的腿,看到他们行走的困难和眼中流露出的渴盼的眼神,施韦泽心动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解除病痛。他和其他几个医生一起讨论了手术方案,制订了并发症的处理预案,在认真准备之后,非常谨慎地为他们施行了手术。

由于手术复杂,持续时间长,麻醉时间也长,病人在术中会大量失血,同时也会失去大量淋巴液,很容易出现休克,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对此,施韦泽和他的手术团队极其小心,认真施行每一个操作,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尽量减少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术中不停地补液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在大家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6个重症象皮病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他们得到了细致周到的照顾,辅以药物治疗后,很快就恢复得和正常人差不多了。这样好的治疗效果,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期待,令他们欣喜不已。他们不知道,为了给他们治疗,施韦泽的医疗团队担了多少风险,放弃了多少睡眠,为他们花费了多少费用啊!

出院那天,施韦泽对他们一再叮嘱,告诉他们出院注意事项,专门为他们租用了回家的独木舟,给他们准备了足够的漫长归途中的食物。看着他们高高兴兴远去的背影,一种医生的幸福感从施韦泽的心底油然升起。

随着医务人员的增多,施韦泽又将医疗服务延伸到了院外。每年中的一个时期,他总要安排几名医生坐快艇去兰巴雷内周围100千米的各个地方巡回医疗,将医疗服务送进村庄,送到采木场。遇到支流水位浅的时候,巡诊医生还不得不坐独木舟到村子里去。为了丛林村民的身体健康,大家都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通过施韦泽在欧洲的演讲和媒体的宣传,他和兰巴雷内丛林医院的知名度更高了,他的朋友也更多了,来自世界各地对他的支持也更大了。此刻,医院里有了充足的药品与粮食,医疗设备也添置了一些,医务人员也有了补充。

随着一批又一批病人前来就诊、住院,这儿聚起了很旺的人气。医院建筑与丛林村落的房屋相仿。门诊病人络绎不绝,病房里住满了病人,一些病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医院的空地上悠闲地散步,拖家带口的病人更是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在施韦泽的精心设计下,丛林医院真的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病人之村”了。

在这里,受施韦泽伟大人道精神的影响,每个医务人员都怀揣着一颗爱心,不知疲倦地为村民们的健康服务,完全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土著黑人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

作为医院院长,施韦泽处处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践行人道主义理想,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医务人员敬重他,病人信任他,土著村民爱戴他,遇事大家都爱听他的意见,请他做主。而今,他这个院长分明就是“病人之村”受人尊敬的“村长”了。

看到这里的一切都在不断改善,看到丛林村民能够得到比过去好很多的医疗服务,看到医务人员的数量相对充足了,海伦娜一颗悬着的心也稍微放下了一些。热带丛林闷热潮湿的气候,几个月的劳累,严重威胁着她的健康,她应该回欧洲去了。

在施韦泽和医院同事的劝说下,海伦娜答应回欧洲休养。

1930年3月,她乘上了返回欧洲的轮船。

夫妇俩分别的时候,凝望着彼此的眼睛,心里都十分难过,依依不舍的海伦娜更是流下了两行热泪。这个世界上有人值得她去流泪,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一路上,多保重。回去以后,你要好好休养,注意自己的身体。”施韦泽关切地叮嘱妻子。

“我不要紧的,倒是你坚守在这儿,叫我怎么放心得下?你千万不要太过劳累,要特别注意身体,多保重。”海伦娜心疼地说。

“我体质好,已经适应这里了,不用多担心。你回去后,好好照顾、培养我们的女儿。”

“嗯,赖娜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她一直惦记着你,你可要常给她写信,抽空回家看看她。”海伦娜的眼睛里凝满了深情。

谈到女儿,施韦泽心里十分欣慰,又十分惭愧。有时候,施韦泽真的感觉自己好庆幸,庆幸女儿这么懂事,这么理解他、宽容他。可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感到更加愧疚。

轮船起锚的汽笛已经拉响,夫妇俩只能依依不舍地挥手作别,互道珍重。这样的场景,一次次出现在两人的生命中。每一次的分别虽然令人难过,却让下一次的重逢变得更加甜蜜了。

人活着,都有一份信念做支撑。心里有了寄托,才可以维系那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海伦娜回去以后,施韦泽把对妻女的思念深深藏在了心里,远远地想着,深深地念着,切切地爱着。

这个世界上,总是缺失了所谓的永远,唯有心,才能够时时刻刻真切地听见亲人的呼唤,那么真诚,那么深情。

心中念着远方的亲人,在闷热潮湿的赤道非洲,施韦泽把所有的情感都放在了丛林村民身上。他日夜操劳,救死扶伤,完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在他崇高思想和志愿善举的感召下,又有几名医生、护士从欧洲志愿来到兰巴雷内。这些年轻人的加入,给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让新人能尽早适应这里的环境,施韦泽无论从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他们扩建了条件不错的住处,经常与他们沟通聊天,向他们介绍兰巴雷内的风土人情,让他们了解土著黑人的生活习俗与所承受的苦难,把爱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中。无论是门诊、查房抑或手术,他总是把年轻人带在身边,向他们言传身教。他对每一个患者都怀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走进病房后,他握住病人的手,嘘寒问暖。检查过身体,他替病人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轻声道别,向他们传递亲人般的温情。他的这一份医者之爱,深深感染了这些新来的年轻人。

一个小腿部伤口溃烂的小男孩被送了过来,施韦泽带着新来的年轻人检查伤口,但见伤口腐烂严重,小腿部一段白花花骨头都已经露了出来,一阵阵腐臭不时从溃烂处散发出来。这个小男孩患的是慢性骨髓炎,小腿化脓已经有一年半时间了。家里人已经受不了他的伤口所散发出的恶臭,小男孩本人也奄奄一息了。

施韦泽将小男孩安置在床上,轻轻处理伤口,整整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将伤口的脓液和坏死组织清理干净。在清理伤口的过程中,施韦泽不断安慰小男孩,还给他讲有趣的故事,听得小男孩哈哈笑出了声,完全忘记了清创的痛苦。

施韦泽像慈爱的爷爷一样,处处呵护着小男孩,隔日为他换药,不厌其烦。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如此严重的感染伤口,持续了一年半时间的慢性骨髓炎,居然神奇地愈合了。出院那天,小男孩开心得合不拢嘴来,依偎在施韦泽的怀里,就像孙儿依偎在爷爷的怀里一样,久久不肯离去。年轻医务人员看到这一幕,都深受感动。大家纷纷效仿他,用心呵护每一个患者。

对于这些年轻人,施韦泽谆谆教诲,处处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医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组合,更应富含人类的情感。医学其实就是一门人学,其核心是尊重生命。医务人员必须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心、呵护患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唯有这样,才能使医学获得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仁术。”

施韦泽特别重视向这些年轻人灌输人文知识,培养他们一颗懂得悲悯、爱护患者、敬畏生命的大爱之心。他对他们说:“医学的手段是有限的,但医生的情感是无限的,只有将无限的情感投入到医疗救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医学才是人性的、温暖的。”

施韦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患者真诚而无私的爱,深深感动了他的这些年轻追随者。

奥果韦河上,接送病人的舟船来往不息,丛林医院一如既往地忙碌着。问诊、检查、治疗、清洗伤口、动手术、接生……施韦泽的医者之爱深深感动了大家,人们对他越来越信任了,他这个“村长”,也更受“病人之村”村民们的爱戴了。

这段时间里,医院里连续发生了两起破伤风死人事件,施韦泽为此非常担心。为此,他想方设法高价从欧洲买来了一批预防破伤风的血清。破伤风抗毒血清到货后,他立即下令给每一个伤员和手术病人注射。虽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但是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他坚定地认为这么做是完全必要的。

一次,一个年轻的孕妇喊着肚子痛被送来医院,施韦泽为她做检查,发现宫口已开,宫缩规则,立即将她送进产房,亲自为她接产。半个小时后,孕妇顺利分娩,产下了一个可爱的大胖儿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子相会,年轻的妈妈喜极而泣。

孩子生下来后,一家人都非常高兴。要给孩子起名字了,他们立即想到了施韦泽。于是,他们把施韦泽请了过来,真诚地向他提了一个请求,希望施韦泽能够允许他们给这个新出生的孩子起名为“阿尔贝特博士”。

施韦泽在非洲丛林里有着崇高的威望。按照习俗,如果用他的名字来给孩子起名,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这是非洲人民对他的认可和信赖。施韦泽听后立即高兴地答应了。当他把这个名叫“阿尔贝特博士”的小男孩抱在怀里的时候,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非洲人民之中,和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施韦泽为非洲人民的服务是无止境的,虽然丛林医院的条件在改善之中,但病人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他还要不断扩大医院规模,完善医疗设施,同时考虑要单独设置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麻风病区。他一边为村民们诊治疾病,一边谋划着医院的发展。在传教办事处、全体医务人员和丛林村民的支持下,医院面貌又有了一些改善。

这些年来,施韦泽常常饱受食物短缺之苦,因此在扩建医院的同时,他始终记得粮食的补充问题。他带领大家在医院四周开垦荒地,种植香蕉、木薯、椰子、芒果、油棕榈果等,在旱季的时候还种植蔬菜等作物。这样一来,住院病人的果腹问题就解决了,面对时不时发生的饥荒,他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

至1931年4月,精神病区和传染病区有了扩大,医院建筑物的地基也由原来的木桩改成了水泥,医院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粮食供应因为有了种植园的食物补充也基本上有了保障。看到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施韦泽兴奋极了。他激动地站在斜阳的清辉里,立于医院建筑之前,拍下一张张相片,定格下一个个瞬间寄回欧洲,把这一份喜悦带给时刻牵挂这里的海伦娜。

10

一个个寂静的深夜,漏尽人息之际,回忆的帷幕又被悄悄拉开。施韦泽在小木屋里执笔回顾,一份心念于脉络里蔓延,指尖的温度契合着心潮的起伏。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兰巴雷内土著黑人和丛林医院的情况,践行医者仁爱精神的心路历程,对生命的思考和文化哲学的研究,都用心写进了书里。

俯身一隅,他以款款的深情于安然中奋笔疾书。日积月累,书越来越丰厚了。他给这本书起名为《我的生平与思想》,讲述了他小时候直至1931年的人生经历,回顾了他的人生历程和伦理思想的形成过程,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给人启示、引人向上的好作品。施韦泽回顾自己的人生,感谢成长过程中帮助自己的人们,感悟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觉得自己这些年并没有白过,而是践行了青年时代服务人类的誓言。在巨大的付出中,收获也是巨大的,他的人生,是独特的、丰富的、不平凡的、有意义的。

《我的生平与思想》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版之后,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本书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勇气,读后令人记忆深刻,回味悠长,改变了许多青年的人生,激励他们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用青春、爱心、奉献去志愿服务人类,让生命发光。有关自己的人生,施韦泽深有感慨地写道:

我坚信真理和精神的力量,坚信人类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伦理地肯定世界和人生本身就包含着乐观主义的意志,因此它不怕面对目前不理想的现实。当然,在我的一生中,也有过很多忧虑、辛劳、贫乏、困惑,这么多困难累积起来,如果我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我早就放弃了非洲的志愿事业。

这些年来,我一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忍受着身体的疲惫,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虽然我没有过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我的妻子与女儿,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

我将自己献身于慈善事业,经过努力我的活动有所成就,我在人们那里获得了许多爱和善意。我有忠诚善良的助手,他们把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我有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态,成熟的思考能力,果断的行动力。这些,都是上苍对我的恩赐。

在许多人正在遭受压迫的不自由的时代,我被允许作为一个自由的人而有所作为,在从事物质劳动的同时,还有从事精神领域活动的可能性,这深深激励了我。我的环境,在许多方面满足了我在事业上所必需的条件。对于这样的幸运,我一定要尽我所能来报答。

施韦泽的这段话语,反映出他信念的坚定和对人生的感恩。他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自传,不如说是他的思想集。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相信真理和精神的力量。他把志愿服务人类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真实生活之中,用医术去挽救土著黑人病痛的生命,将爱洒向茂密的丛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病人之村”,丛林医院的医务人员将施韦泽院长当作自己的人生榜样,在为丛林村民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以感同身受之心和敬畏生命的虔诚,处处替病人着想,用心呵护健康,谱写了一曲“爱在丛林”的天使之歌。

时光不舍昼夜,岁月悄然流淌。不经意间,施韦泽来兰巴雷内又已两年多了。在丛林医院这个“病人之村”里,他肩负着“村长”的重任,用自己的不辞辛劳,换来了丛林村民的身体健康。

于他而言,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付出。为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做些有意义的事,通过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这样的人生最有意义。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而今,过度操劳使他的头发和胡须都开始变得花白,丛林村民更是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了,而不是他自己所定位的兄弟关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