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少年心事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少年心事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少年心事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在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福格森山中部,有一个叫凯泽贝尔的地方。施韦泽出生于新年伊始之际,很快就迎来了满目芳菲的春天。施韦泽有幸拥有一个富于文化教养和道德情操的家庭。施韦泽出生在这里,这是他的幸运,但也给他造成过麻烦。出生6个月后,施韦泽吮吸着母亲的乳汁告别了凯泽贝尔,随父母迁居到明斯特山谷中的根斯巴赫。施韦泽结缘于此,这里便成了他一生的牵挂。

少年心事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在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福格森山中部,有一个叫凯泽贝尔的地方。石头路、长流水、色彩斑斓的老屋和尖顶的古城堡是它的特色元素。城外有大片的葡萄园和绵延起伏的丘陵,到处都是青绿苍翠和莺声燕语。远处的山水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像青天下一幅唯美的水墨丹青,将大自然装点得分外明丽。

1875年1月14日,新年的帷幕刚拉开不久,一个小生命就在这座小城高处尽头左边的一幢建有小钟楼的房子里呱呱坠地了。这是一个非常瘦弱的男婴,哭声低哑,与其他初生的婴儿相比逊色了不少。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新生儿,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阿尔贝特·施韦泽。

当时没有人会料到,这么普通的一个家庭,这么普通的一个孩子,从他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传奇的人生在等待他去演绎,有起伏,有跌宕,有欢欣,有悲苦,有风雨,有彩虹……(www.guayunfan.com)

凯泽贝尔,一个满含诗意、韵味天然的小城。这一年,这里的葡萄园取得了大丰收,酿造出了大量上好的葡萄美酒。然而,对于这儿画一般的秀美风景、诗一样的流年锦图,施韦泽没有太多的记忆,因为他才半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这座小巧的古城。

这儿,仅是他的诞生地而已。在他的记忆里,刻骨铭心的是另一个叫根斯巴赫的地方,那是他母亲的出生地。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会深深地牵动他的心,成为他天涯咫尺的牵念,因为他的童年生活,他人生最清纯的岁月,就是在那儿度过的。

事实上,在施韦泽的晚年,他在非洲的原始丛林里,经常回忆故乡根斯巴赫,并幽默地告诉别人,他在少年时曾经期望自己是根斯巴赫雷帕山上的一棵松树或一棵橡树。他多次这么说:“如果我真是一棵树的话,我的根扎在根斯巴赫的沃土里,我的枝叶长在了赤道非洲的丛林中。”

施韦泽出生于新年伊始之际,很快就迎来了满目芳菲的春天。春天的鸟语花香和五彩缤纷,给人以暖暖的、快乐的感觉。然而春天过后,还有夏天、秋天和冬天,有冰火两重天的季节交换。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如果能够经历人生的四季,不管沿途有多少风云雷电和荆棘坎坷,都将是充实而完整的。

施韦泽的家是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有着基督教的虔诚信仰。父亲路德维希·施韦泽做了一辈子牧师,颇受人尊敬。他怀着对信仰的一片赤诚,严格按照教义去做人做事,虔诚地讲道布道,一心传播基督的福音。母亲阿德勒也出生于牧师之家,知书达礼,爱人如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善良女子。

家,是身心停泊的港湾,是人间之爱弥漫的地方。只有有缘之人,才能同进一个家门。在家里,父亲是船,母亲是帆,孩子就是这船上的未来。施韦泽有幸拥有一个富于文化教养和道德情操的家庭。

仿佛命中注定,这艘“爱之方舟”上的施韦泽,他的未来也一定充满了爱的奉献和信仰的力量。

确实,施韦泽是幸运的,他从小沐浴在洋溢着爱心的基督教家庭之中,家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他能够惠泽于德、法两种优秀文化之间。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教育,两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天生善良的本性,似乎注定了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必将是独特、神秘而富有意义的。

阿尔萨斯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与绵延的福格森山脉之间,北部边界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西部也山峦起伏,东部则是连绵的沃野。承蒙大自然的恩赐,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质富裕、民风淳朴。绚丽的云霞下面,一座座古城堡镶嵌在绿色之中,苍老的历史由此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这里阳光充足,气温寒冷,降雨量低,土质肥沃。由于自然环境十分适合白葡萄生长,所以这里盛产白葡萄酒。一座座葡萄园和酿酒庄园仿佛令空气中也溢满了葡萄美酒的芳香。毫无疑问,这里是欧洲的美丽酒乡,拥有深厚的酒庄文化。

这里是一个美酒飘香的地方,一个天生浪漫的地方,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一个无须过多笔墨点染便诗韵盎然的地方。葡萄美酒传承着辉煌的历史,将宗教、艺术、人文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人说,阿尔萨斯是用法兰西的方法酿造了日耳曼风味的葡萄美酒。这么浪漫的话语,也只有用在这里才最适合。

施韦泽出生在这里,这是他的幸运,但也给他造成过麻烦。阿尔萨斯因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自然馈赠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成了德、法两大民族的权力角逐之地,其归属在德、法两国之间不停变换。施韦泽出生时,这里属于德国,因此他的前半生持有德国护照,这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属赤道非洲的兰巴雷内行医时被法国政府宣布为战俘,他苦心经营的丛林诊所也不得不停业。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施韦泽从小受到德、法双方优秀文化的熏陶。他通晓德语和法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德语和法语都是极其优美的语言,我用法语就像是在美丽的花园里整修得很好的林荫路上行走,而用德语则像是在美妙的森林里散步。”他倾心吸收两大民族的文化精髓,纵观其历史,亲近其人文,成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的欧洲人。他毕生的伟大成就,他为人类贡献一生的崇高品德,使得包括德、法两国在内的全世界都因他而骄傲。

出生6个月后,施韦泽吮吸着母亲的乳汁告别了凯泽贝尔,随父母迁居到明斯特山谷中的根斯巴赫。这里是阿尔萨斯的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庄,是他母亲出生的地方,当时只有几百名村民生活在这里。父亲在凯泽贝尔时是副牧师,此时已荣升为根斯巴赫教区的牧师了。

根斯巴赫远离都市,被山丘树林和葡萄园、蛇麻草园包围着,是一个十分僻静的地方。和别的村子一样,这里也有中世纪风格的石桥、石屋和配有管风琴的教堂。村民住宅的围墙上点缀着花边样好看的装饰。大家互相熟悉,彼此友好。

由于父亲的职业关系,施韦泽全家住进了村里一幢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头老屋之中。这是专门给牧师家庭居住的,虽然有一个“牧师公馆”的好听名字,其实屋子很陈旧,很潮湿,天气热了还常常发霉,以至于后来住的时间长了,施韦泽的父亲还患上了腰痛的毛病。

根斯巴赫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山林河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好,田园风光十分秀丽。小小村庄掩映在绿色之中,村外的山峦起伏多变。山上树荫蔽天,林中野趣十足。山谷里是大片的葡萄园和蛇麻草园,谷底是四季奔流的菲希多河,缤纷的花朵在河边绽放,随处都可听到小鸟悦耳的鸣唱。

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清丽的阳光下,花草树木将小小的山村点缀得格外美丽。施韦泽结缘于此,这里便成了他一生的牵挂。凯泽贝尔是他的诞生地,这儿才是他的真正故乡。无论远行的步履有多远,无论时令徙转、浪里浮沉,根斯巴赫永远扎根在他的心里了。

关于施韦泽,他的人生极不寻常,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让人惊叹,令人敬佩。其实,他不想成为传奇,可他本身就已是传奇,无法复制,也无法重来,让许多人无法真正懂他。

刚出生的时候,他身体瘦弱,脸色枯黄,哭声乏力,就像一粒小小的尘埃,在风雨中飘摇。母亲曾经担心过他是否能够长大,甚至担心是否能够养活他。为此,母亲还偷偷地流过眼泪。然而,结缘根斯巴赫后,这里的清新空气和新鲜牛奶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他很快就长得结实强健了。

故乡给予他的强健体魄令他一生受益,使他在后来志愿服务赤道非洲的热带丛林里,可以抵挡得住当地潮湿闷热的恶劣气候,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水与丛林之中顽强地扛起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任,给非洲人民带去了福音。

想起他在赤道非洲当丛林乡村医生的日日夜夜,也就想起了他那张在丛林医院前照的黑白相片:身穿短袖工作衣,颈挂听诊器,头戴宽沿遮阳帽,怀抱一个黑人小孩。这孩子,小脸紧贴在他的胸前,童稚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明媚。

照片上的他,应该是中老年的时候了,头发和胡须已然花白,身板依然硬朗,双目炯炯,正自信地注视着前方。远处,就是广袤的非洲丛林。这是一位苍生大医的形象,坚守在非洲大陆的异乡丛林间。那是一个叫兰巴雷内的地方,像根斯巴赫一样成了他心中的挂念。

在他的心中,他乡兰巴雷内就是自己的故乡,和根斯巴赫一样亲切的第二故乡。那儿的丛林村民,也就成了他的兄弟姐妹,成了他此生最惦念的人。若将洁白的工作服换成便装,摘去听诊器,照片上这一老一小,分明就是亲密无间的爷孙俩。

看着这张照片,遥想这样一位志愿献身非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丛林的乡间创建诊所、扩建医院、心系病患、赤诚奉献的医学博士。他的医者仁心,他的博爱情怀,他的善良人性,他的崇高品德,无不令我们深深感动。

在施韦泽出生之前,路德维希家已经有了一个女儿路易丝,因此施韦泽是家里的老二。来到根斯巴赫后,施韦泽接着就有了自己的三个妹妹阿德勒、玛格雷特、艾玛(艾玛不幸早年夭折)和一个弟弟保尔。

这是一个幸福热闹的家庭,父亲路德维希严厉而理智,教育孩子们要热爱人类、珍爱自由。父亲是施韦泽生命中第一个崇拜的对象,并成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母亲阿德勒温柔善良,疼爱子女,对于施韦泽的种种逆反行为也善于理解容忍。施韦泽晚年忆起母亲时常常充满了内疚之情。施韦泽和姐姐、弟妹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在根斯巴赫乡间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施韦泽的童年和乡下其他小孩没有什么区别,一样天真、好奇、贪玩。在暖阳下面奔跑,坐在葡萄藤秋千架上荡秋千,看蚂蚁搬家,望倦鸟归巢,与花草言欢。这一切都足以令他快乐得忘乎所以。

炊烟起了,小黄狗摇摆着毛茸茸的尾巴欢快地跑回家去,小黑猫伸了个懒腰一跃上了屋顶,小蚂蚁驮着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在慢慢爬行,不知名的小花儿正在偷偷浅笑……“小花儿你告诉我,小蚂蚁的力气为什么这么大呀?”施韦泽对着小花儿天真地发问,在他的心里,或许真能听见花草的呢喃。

在这美丽的小山村,有春花的烂漫,夏雨的飘逸,秋叶的静美,冬雪的晶莹。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施韦泽眼中最美的风景。这里,是他童年的天堂。其实确实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童真简洁的心,一切都会变得如此美好。

夕阳下面,施韦泽蹲在地上,出神地看着忙碌了一天的小蚂蚁还不肯归家,依然在为蚁族大家庭不知辛劳地寻找食物。小蚂蚁仔细搜寻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连细小的缝隙也要钻进去看个究竟,看看里面是否藏着一颗粮食或一个虫卵。

突然,一阵风儿吹过,刮来了一根枯枝。不幸的是,一只小蚂蚁的腹部和两条后腿被枯枝刮伤了,小蚂蚁立即趴倒在地上。虽然它使劲想用自己前面几条细腿把身体支撑起来,可是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身体根本就活动不了。它伤得很重,痛苦地活动着触角,一筹莫展。

此情此景,令施韦泽非常难过:“可怜的小蚂蚁啊,我怎样才能帮你呢?”他想抢救这只可怜的小蚂蚁,可不知道该怎样救它。

就在这时,又一只小蚂蚁跑了过来。它围着受伤的小蚂蚁兜了几个圈,将自己的触角和受伤小蚂蚁的触角对碰了一下,立即毫不犹豫地叼起受伤小蚂蚁,使出浑身的力气,举着它艰难地向蚁巢而去。

看到受伤小蚂蚁终于被救了起来,施韦泽松了一口气,他为蚂蚁家族的这种深情所感动,觉得那只前来救命的小蚂蚁实在太了不起了。

根斯巴赫乡村是美丽的。施韦泽喜欢这里的一切,即使是一只小小的昆虫,都能引起他的巨大兴趣。

春天来了,枝头吐绿了,水仙花儿绽放了,各种各样的昆虫都活跃了起来。阳光融融的午后,施韦泽在河边草地上快活地玩耍着,眼前一根野藤上,正灿烂地开着一朵小黄花,仿佛有灵性似的正在静静地看着他。

“啊,美丽的小黄花儿,你太漂亮了,我以前怎么从来没有见到过你呢?”

施韦泽从未见过这样的小花,心里充满了好奇。他跑过去,伸出手想把花儿摘到手中。令他吃惊的是,他的手指刚刚触及小花,小花竟然立即飞了起来,落在了旁边的小草上。

“啊,会飞的花朵,真好玩!”

此刻,施韦泽更加好奇了。他童心大发,连忙跑过去凑近一看,发现这朵小花竟不是一朵真正的花儿,而是一只从未见过的虫子,小小的身体像小草一样翠绿,绽放的小花其实是它淡黄色的毛茸茸的尾巴,像扇子一样展开着,盖在它的背上。

“啊,原来你是一只小虫子啊,你叫什么名字呢?”

这个发现,令施韦泽特别开心,他想把这只小花一样不知名的小虫子抓回家放在瓶子里欣赏,可一想到如果把它抓走的话,到了晚上它的妈妈找不着它,将会多么伤心啊,立即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对这只十分喜欢的小花一样的小虫子,他看了一眼又一眼,终于对它挥了挥手:“小虫子,我走了,明天再来看你,祝你快乐每一天。”

告别了小花一样的小虫子,施韦泽开心地往家里走去。天空中飘逸的云朵,游弋着他的童年之梦。一路上,美丽的小鸟在天上飞过,停留在不远处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唱着歌儿,又将他深深地吸引住了。

施韦泽在根斯巴赫的学龄前生活,就这样无忧无虑、简约如画。他的脑子里满是五彩缤纷的趣事儿。开心地玩,就是生活的全部。他的一颗童心洁净如水,纯洁无瑕。

然而,纯真美好、无忧无虑的日子并不长久,因为成长的步伐不可阻挡。

流光似水,日历很快就翻到了1880年。

进入秋季,施韦泽5岁半了。虽然一脸孩提的稚气,可他必须上小学了。这意味着他将远离清纯,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

与大多数孩子一样,他喜欢玩耍,不爱上学。一想到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伤心地哭成了泪人。

尽管十分不愿,但终究只能认命。他的童心一直在渴望飞翔,但上学以后,自己还能够自由地飞翔吗?他的耳边,响起的不是他想要的回答,而是父亲的叮嘱:“上学以后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

“好好读书!”他是个乖孩子,虽然贪玩,但终究记住了父亲的叮嘱。

就这样,他很不情愿地进入根斯巴赫乡村公立小学读书了。班里有十几个孩子,都是村里的穷孩子,穿着破旧的衣裳,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他这位牧师的儿子虽然家境并不十分富裕,但穿着整齐,衣食无忧。在那些农夫孩子的眼中,他无疑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公子,一位阔少爷。

上课的时候,他记得父亲的嘱咐,脑子里不再想那些虫子呀小鸟呀的趣事儿,而是尽量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他的成绩不算突出,也不算差,属于中等水平。这平淡无奇的读书生活,就这样一日日地展开了。乡村小学读书的日子原本就应该是这样清纯简单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施韦泽班上有一个名叫格奥尔格·尼舍尔姆的男生,身材高大,力气也大,谁也不怕,是班级里出名的顽童。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施韦泽与尼舍尔姆因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尼舍尔姆看着身材不如自己高大的施韦泽,把他当成了牧师公馆里徒有虚名的无能少爷,认定他不是自己的对手。

尼舍尔姆傲慢地看着施韦泽,轻蔑地说:“不服啊,不服我们就摔一跤,摔你个狗吃屎,看你还服不服!”

“好,摔就摔,”一向温文尔雅的施韦泽在尼舍尔姆的挑衅下,倔强的个性被激发了出来,“难道你个子比我大,你就比我强,就一定能将我摔倒?”

周围的同学一听,立刻就来了劲,一齐起哄,使劲喊道:“对啊,摔一跤,看看到底谁厉害?”

“摔一跤,摔一跤!”在同学们的起哄声中,两个倔强的孩子就地比试了起来。他们把书包扔在枞树下,脱去外衣,互相抱在一起使劲摔了起来。

同学们围在四周,大声为两人鼓劲。原以为很容易就能取胜的尼舍尔姆此刻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他感到施韦泽竟然像牛一样浑身是力。

施韦泽咬紧牙关,两脚稳稳地扎在地上,半弯着身子,双手紧紧抓住尼舍尔姆,使劲将他往地上摔去。尼舍尔姆顽强抵抗着,也使劲把施韦泽往地上摔去,可他发现施韦泽居然兀如山立,根本就无法将他摔倒。

两人竭尽全力,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然后就僵持在那里。

围观的同学更起劲了,在旁边大声喊叫着。施韦泽圆睁双眼,咬牙坚持着,绝不松一口气。

终于,尼舍尔姆支撑不住了,他刚松一口气,施韦泽便抓住机遇,猛地振臂一挥,将他四脚朝天摔倒在地上。

这一刻,围观的同学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无法相信这个文质彬彬的牧师儿子居然这么勇猛,可以把班里公认的顽童尼舍尔姆摔倒在地。

这时,倒在地上的尼舍尔姆虽然输了,却一点也不服气。他跳起来拎起书包就走,临行时丢下了这样一句话:“哼,如果我像你一样每周都能喝上两次肉汤,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

听到此话,施韦泽一愣,围观的同学也在听了这句话后,向他投来了冷冷的、藐视的目光。

同学们各自跑回家去了,只留下施韦泽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

在这一场意志与力量的较量中,他虽然赢了,却特别沮丧,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想想也是,同学们都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怎么可能有肉汤喝呢?家境的区别使他和小伙伴们之间产生了隔膜,这个事实令他深感痛苦和迷惑。

这样的事情,虽然只是童年生活中的几个小插曲,抑或几滴小雨点,但是于他而言,实在不同寻常。他小小年纪,却敏锐易感,不想与别人不一样。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有区别呢?大家都一样该多好啊!

10

从那天起,施韦泽再也不想喝肉汤了。一看到肉汤,他马上就想起了尼舍尔姆丢给他的那句令他震动的话,想起了同学们投向他的冷冷的、藐视的目光。

细心的母亲马上就发现,每当自己把热腾腾的肉汤放到儿子面前时,他就只当没看见,一口也不喝。

“阿尔贝特,”母亲感到十分奇怪,“你怎么啦,肉汤也不想喝了,难道是病了吗?”

“没什么,”施韦泽的脸上没啥表情,“我没有生病,只是不想喝肉汤罢了。”

“既然没什么,那就喝肉汤吧。”母亲担心儿子的身体,听他说没事,也就放下了心,“你现在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多喝点肉汤,身体可以长得更结实些。阿尔贝特,你喝吧。”

母亲的话似乎证实了尼舍尔姆的说法。施韦泽听后,心里更不舒坦,连看都不愿看肉汤一眼了。

之前儿子是十分喜欢喝肉汤的,现在他却突然不想喝了,既然身体没有问题,那就一定发生了其他什么事情。

母亲反复追问,后来父亲也问过他几次,但他始终只讲一句话:“我就是不想再喝肉汤了。”

即使父母很生气,他依然固执地不肯喝肉汤。他自己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他只是觉得,那些贫困的同学没有肉汤喝,自己却可以喝到肉汤,这不公平,他不能忍受。如果大家都有肉汤喝,他也一定会喝得很开心的。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好在姐姐路易丝理解弟弟的心思,这给了施韦泽一些心灵的安慰。

11

都说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可小小年纪的施韦泽就常被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令他有过一段时间的长吁短叹。

然而,对于强者而言,在失落之中不甘消沉,踏着泥泞一路向前,便会不断成长,越来越成熟。

作为一个敏感早熟的孩子,施韦泽并不因为自己的家境比别人好而产生优越感,也不因为同学们对自己另眼相待而憎恨他们,与他们疏远。相反,他对班上这些穷孩子抱有很深的同情心。看到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辛苦,心里便很难过。自己吃得比他们好,穿戴比他们整齐,生活比他们幸福,都令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自从那次摔跤事件之后,他开始事事注意。他和这些穷孩子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刻意穿一些破旧的衣服,吃粗粮,以便大家没有身份上的区别。他特别愿意去帮助他们,小小年纪就学着不抱偏见地和贫穷的孩子平等交往、友善相处。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啊,从小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同情生活困难的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常会想一些大人才会去想的问题:“这人世间的种种不如意都是命运使然吗?一切浮华都是过眼烟云吗?”虽然还不是很懂,但他隐约觉得应该慈悲地对待身边的人,似乎这样才是对的。

作为一个新教牧师的儿子,施韦泽从小就有了基督教信仰的虔诚,内心深处充满了爱的力量。

12

阿尔萨斯的冬天是寒冷的,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雪下得纷纷扬扬,整个世界成了一只巨大的冰箱,直把人冻得浑身发抖,两脚像冰块一样。

母亲最是知冷知暖,入冬后,她让村里的老裁缝用父亲的旧大衣为儿子改制了一件儿童大衣,穿上这件大衣,今年冬天儿子就不会挨冻了。

老裁缝是个做事细心、认真负责的人,有着一手好手艺。他整整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将旧大衣改成了一件非常得体的儿童大衣。试穿衣服的时候,他激动地对施韦泽说:“阿尔贝特,太棒了,穿上这件大衣,你简直就是一位小绅士了。”

老裁缝对自己的手艺非常满意,笑眯眯地欣赏着这几天的劳动成果,不停地赞美这件儿童大衣,夸赞施韦泽穿上大衣后的神气劲儿。可是他丝毫没有察觉到,在他不停的唠叨声中,这个孩子的眼睛里已噙满了泪水。

大衣拿回家了,但不管天气有多冷,施韦泽宁可受冻,也不肯穿着大衣去上学。

这天,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像一把把刀子刮得人的脸上辣辣作痛。终于,母亲忍不住发话了:“阿尔贝特,今天风这么大,天气这么冷,你赶紧穿上大衣去上学吧。”

“妈妈,”施韦泽怯怯地望着母亲,声音坚决,“班里的同学都没有这么好的大衣穿,他们没有,我也不要穿。”

“傻小子,你穿自己的大衣,与别人有什么关系呢?快穿吧,天这么冷,冻坏了身子可就糟了。”

“不,我不要穿,我不想变得与众不同。而且,我身体强壮,冻不坏的。”尽管这几天上学的路上,呼呼的北风将施韦泽吹得透骨的冷,但他还是坚持不肯穿这件大衣。

“唉,你这孩子,我该说你什么呢。”

这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可以超越一切隔阂,包容一切遗憾。母亲对儿子的爱,便是如此伟大,如此无私。虽然心中不快,但母亲还是依从了儿子,叹着气将大衣收了起来。

施韦泽感觉自己对不起母亲,尽管他心中明白母亲的心里一定比自己还要难过,可他依然坚持着。他下决心要在其他方面多听母亲的话,少令她伤心,这样他自己的心里也可以好受些。

可是,他能做到吗?

13

另一次,母亲带施韦泽到繁华的大都市斯特拉斯堡去看亲戚,途经一家专门营销高档帽子的商店。橱窗里陈列着款式多样的帽子,有优雅高贵的,有休闲运动的,每一款都太精致、太漂亮了。母亲兴奋地领儿子走进店里,让店员为他挑选一顶好看的帽子。

店员非常热情,让施韦泽试戴了一顶又一顶帽子,可施韦泽不是说戴着不舒服,就是说不好看、不喜欢。

“我看这顶水手帽很好看,你戴一定特别合适。”母亲一边说,一边高兴地将一顶精巧华美的帽子戴在施韦泽的头上,旁边的店员也连声赞道:“哇,他戴着真好看。”

这顶水手帽戴在施韦泽的头上确实神气,可村里的孩子是没有一个有钱买这么贵的帽子戴的。施韦泽坚决地摇着头说:“不要,难看死了,我不要戴这顶帽子。”

母亲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继续为他挑选,可始终没有他满意的。

最后,母亲万般无奈地说:“阿尔贝特,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帽子啊?这里帽子这么多,你都不满意,我已经没有办法了,你自己挑一顶吧。”

橱窗里、架子上的帽子都十分漂亮,也很昂贵,可没有一顶是村里小伙伴们买得起的。犹豫了半天,施韦泽终于鼓起勇气,怯怯地对店员说:“你们这里有没有便宜的、适合乡下孩子戴的那种帽子?”

店员从角落里一个大纸盒内,找出了一顶过时的、廉价的、很土的、可以遮住耳朵的褐色风帽。施韦泽一见,正是村里男孩们戴的款式,他高兴极了,立即戴在头上,欢喜地让母亲付钱。

母亲感到十分难堪,丢尽了脸面。她匆匆付掉钱,谢过店员,拉着施韦泽快步离去。

尽管心中不快,可是她并没有对施韦泽发火,更没有骂他。这是一位善良的妈妈,心中明白自己的儿子正在严肃、认真地为某种思想而烦恼,她是能够理解自己的儿子的。

回家的路上,施韦泽戴着新买的褐色风帽,心里却不好受,因为他又一次令母亲伤心了。“唉,今后可不能再伤妈妈的心了。”他在心中默念道。一路上,他尽量与母亲说一些开心的话题,表一下今后要听母亲话的决心。当母亲听后笑起来时,他舒了一口气,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斜斜的阳光,照在母子俩的身上。地上拖得长长的,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影子。

14

一日,施韦泽随父亲来到有着“小威尼斯”之称的科尔玛小镇。这里是阿尔萨斯的葡萄酒中心,也是伟大的雕塑家、大名鼎鼎的自由女神像作者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的故乡。

美丽的自然风光、神秘的酿酒工艺、特色鲜明的木筋房和个性迥异的葡萄藤在这里相映成趣,吸引了无数游人。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施韦泽留下太多印象。

让施韦泽终生难忘的,是马尔斯公园里由伟大的雕塑家巴托尔迪创作的一个雕像——一座科尔玛籍海军大将军布鲁阿斯的纪念碑。将军被雕塑家刻画得英勇威武、光彩夺目。

然而,深深吸引施韦泽目光的并不是英武的将军,而是纪念碑底座上的一个黑人雕像。

这是一个悲伤忧郁的雕像,人物头部特写极具特色。高耸的颧骨,厚实的嘴唇,细密卷曲的头发,令施韦泽看过后终生难忘。雕像脸上那一根根粗细不一的线条极富沧桑感,线条刻画的忧郁眼睛和不屈唇角与结实强健的身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像是在诉说、在呐喊,要通过抗争去扫清黑暗大陆上空的阴霾。

黑人雕像悲愤挣扎的神情以及沉默中肩负的悲苦深深震撼了少年施韦泽。他有一种身心被狠狠抽打的痛觉。

虽然他并不懂得这个雕像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但他朦朦胧胧地感到了一种苦难,人类的苦难,非洲黑人的苦难。

刹那间,他竟然对那个神秘遥远的非洲大陆充满了牵挂。尽管相隔万里,却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

难道,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