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论》的“中间层次”分析

《资本论》的“中间层次”分析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资本论》中,资本内在否定性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中间层次”分析方法,它搭建了一个“中间层次”的研究平台,充当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逻辑规律与经验事实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殊不知《资本论》并非不谈生产力,而是将“生产力”限定在特定范围。最后,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同样离不开“中间层次”的分析方法。

宏观角度看,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固有的内在矛盾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危机以外部对抗的形式,通过暴力暂时得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因而也暂时恢复繁荣。那么潜在的对抗矛盾如何积累、演变为公开的对抗形式,又如何回归非外部对抗方式的增长?这需要一种“中间层次”的研究,以揭示出资本主义危机动态变化的具体过程。在《资本论》中,资本内在否定性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中间层次”分析方法,它搭建了一个“中间层次”的研究平台,充当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逻辑规律与经验事实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看,资本内在否定性研究的是一种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特殊社会生产力。

有人把生产力排除在《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之外,认为《资本论》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则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学”范围。殊不知《资本论》并非不谈生产力,而是将“生产力”限定在特定范围。如果从“中间层次”的分析方法出发,就可以清楚看到资本内在否定性所表现的既不是通常意义上单纯的生产力,也不是单纯的生产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特殊社会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1]。因而,如果说自然经济的生产力表现为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商品经济的生产力表现为生产“(交换)价值”的效率,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则表现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效率,即资本家眼中的“利润率”。资本内在否定性所研究的正是这一意义上的“生产性劳动”,即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建立在特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生产性劳动”,也恰恰是这种“生产性”劳动本身,导致了资本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

其次,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方式上看,资本内在否定性在使用价值生产与价值生产、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之间的转换中发挥作用。

资本内在否定性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否定性,而是在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自我否定。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虽然商品的价值被对象化、外化在货币商品中,但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外化,仍然停留于商品本身。因此,货币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不同于在非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它发挥的乃是货币资本的职能。而货币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离不开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又都离不开使用价值的循环和周转。因此,单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结论的。按照马克思的要求,不仅应当考察价值的补偿,而且应当考察使用价值的补偿;不仅应当考察价值、使用价值的补偿,而且还必须考察剩余价值的补偿。

从“中间层次”的分析看,正是包括剩余价值分割在内的价值分割与使用价值分割的不对称,导致作为使用价值的实物补偿无法得到实现,反过来又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这种逻辑上的矛盾印证在现实的历史上,就是罗莎·卢森堡所指出的剩余价值实现危机:扩大的生产供给必然要求扩大的个人消费与之同步,然而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商业危机。

最后,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同样离不开“中间层次”的分析方法。

如果说在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中,资本内在否定性的“中间层次”分析还主要停留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还以比较抽象和隐蔽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那么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则提供了一个显明例证——资本内在否定性的“中介性”活跃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中间层次”的分析以更为具体的形式直接地表现出来。

在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的价值,而且取决于供求关系;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供方和需方分别是由一系列相互竞争的个体构成,在供不应求时需方的内部竞争会抬高价格,在供过于求时供方的内部竞争会压低价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利润率可视为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在资本短缺时,平均利润率必然会不断提高,但在资本过剩时,资本的内部竞争导致利润率不断下降,最终使平均利润率趋近于零。这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作为“中间层次”的分析方法,资本内在否定性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对感性具体的正确抽象,即对其本质特征的抽象;另一方面,又必须始终把现实的历史过程作为参照系摆在面前进行对照。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论》从第一卷、第二卷到第三卷,不仅是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三级本质……逐步从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过程,而且是通过资本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不断逼近感性具体的过程。作为两个过程的统一,马克思既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蕴含的自相矛盾,又论证了这种自相矛盾如何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黑格尔恰恰是由于抛弃了后一方面,才陷入了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则把思维过程和现实过程统一起来,从而确立了资本内在否定性作为唯物辩证法之“中间层次”分析方法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