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包容反面的意见

◇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包容反面的意见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不杀士大夫”,大臣认为皇帝做得不对的,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他从群众的骂声中了解到了群众的意见,通过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解决了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对于群众痛恨的腐败问题和官僚主义问题,他从不姑息迁就。对于侵害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行为,他曾多次严肃批评。对待群众批评的态度,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隋炀帝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自说其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

这是独裁者的独特性格。他说的话,不许别人说不对;他做的事,别人只能顺着他,不许违背。也就是说,他唯一喜欢的是那些唯唯喏喏、溜须拍马的人,最不喜欢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善于分清是非,又敢说话的人。于是,在他的身边打转的都是那些想升官而听话的人。

炀帝骄奢淫逸,游江都时随从者有十多万人(其中美女有三万),那些听话的佞臣也跟着悠哉游哉,天天欢醉,吮吸沿途人民的血汗;炀帝大兴土木,建新宫,凿运河,动辄征民夫几十万至几百万,那些听话的佞臣逼民照办;炀帝三次劳师远征高丽,那些听话的佞臣为之摇旗呐喊。人民穷苦不堪,只能铤而走险,国势日危。最后,隋炀帝被下属弄死了,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

相比之下,宋太祖赵匡胤则要精明得多。他即位后,把“重文”作为国策,立下了三条后世戒规,要求以后接班的皇子世代遵守,其中有一条便是不杀士大夫(即高级知识分子)。

他尊重文臣,给予优厚待遇,扩大科举取士名额,当官的大都是文人,连领兵打仗的统帅也由文臣担任,在那时确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了。所以,有人把宋代称为“知识分子的乐园”。既然士大夫受到如此重视,必然感恩戴德,为之竭心尽力;又没有杀头的危险,所以,士大夫大都敢说敢干。因此,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宋代的忠臣义士最多。

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为防止武人发动兵变,不杀功臣,而是“杯酒释兵权”,把兵权直接掌握在中央手里。随后,他意识到自己所熟悉的武的一套已不适应和平时期,不懂的事情越来越多,许多事情都要向文人请教,认识到“作相须用读书人”,因此,非常重视学者。他还吸取五代时期“谁兵强马壮,谁就可当皇帝”的教训,为保住皇位,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而他知道,要使读书人充分发挥才智,除了重用外,还要让他们敢说敢干,于是便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这是宋太祖的高明之处。

有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士大夫大都进谏毫无顾忌,甚至违背皇帝的意旨,据理力争。而说错了,一般情况下最重的处分不过是流放。如苏轼、苏辙、欧阳修等都曾被扣上攻击皇帝的“大帽子”,但只受到撤职或贬谪的处分,贬谪了还当闲官。

正因为“不杀士大夫”,大臣认为皇帝做得不对的,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宋代士大夫对赵宋王朝是感恩戴德的,在宋朝衰亡时期,不断出现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忠臣义士不是偶然的。宗泽不能“渡河”而死不瞑目;李纲不能实现其抗金志愿而饮恨终身;文天祥因感“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而奋不顾身抗击元军,最后被俘不屈而死;崖山战事失败,陆秀夫为尽节不受辱,抱着幼帝投海自尽……对于赵宋王朝“重文”和不杀士大夫的政策,杰出的士大夫给它的报答是:敢说敢干,尽忠报国。这也是赵宋王朝得以传延三百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王朝的当权者都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我们现在的领导者更应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甚至反对错了的同志。聪明的上司都知道自己有偶尔“糊涂”的时候,多听听下属的意见,尤其是反面的意见,在很多时候是“利于行”的。因此,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经常听听下属的意见,是让自己少犯错误、多取得成就的明智之举。

毛泽东同志不仅非常赞赏古人“闻过则喜”的气度,而且闻过则改,一旦发现错误和偏差便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941年6月3日,延安地区下大雨,雷电打死了一名干部和一户农家的一头驴。这位农民便说,老天爷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

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加以阻止。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原来,群众发牢骚是对负担过重不满。他从群众的骂声中了解到了群众的意见,通过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解决了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对于群众痛恨的腐败问题和官僚主义问题,他从不姑息迁就。对于侵害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行为,他曾多次严肃批评。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在批评了几起官僚主义事件之后明确表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对待群众批评的态度,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领导干部重视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就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缺点、纠正不足。

如果对群众的批评不闻不问,不仅会使问题变大变多变复杂,使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失去群众信任,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对待群众的批评既要有包容的胸怀,也要有改正的魄力。

[1]引自《湖湘论坛》2010年第6期,刘华清《毛泽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