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确对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正确对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个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内部差异性的整体,它的理论意义与局限同时存在。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纳粹德国的理论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及其文化,显然犯了批判对象误置的错误。

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个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内部差异性的整体,它的理论意义与局限同时存在。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本质和特征的揭示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对它的批判也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基本上是站在与大众文化对立的立场上去看待大众文化的一切的,没有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对大众文化持一种彻底否定的态度。他们因为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标准化而彻底否定了大众文化的文化性;因为大众文化的操控性而彻底否认了大众文化能为大众服务的一面,并对大众摆脱控制的可能过于悲观。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失误,我们应该以一种历史的、阶级的观点来分析,而不能以我们今天对大众文化的认识来横加指责和评判。不可否认,该学派成员对大众文化的彻底否定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他们自身的研究方法有关。比如,从哲学理论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经验出发;注重研究文化生产而忽视文化消费造成的理论视野的狭隘,等等。但是造成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彻底否定和批判的,还有由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该学派成员绝大部分都经历过法西斯主义的文化统治和迫害,致使他们以批判法西斯主义及其文化的态度来批判所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造成了语境错位和对象误置。他们对德国法西斯利用宣传工具操纵大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因此他们对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操纵特别敏感。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当代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有辩证的看法。发达资本主义的流行文化虽然也有谋求操纵的特征,但和法西斯主义文化还是有着截然的区分。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纳粹德国的理论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及其文化,显然犯了批判对象误置的错误。这个错误与该学派过于注重理论推演而轻视现实经验的研究方法息息相关。第二,当时法兰克福学派所面对的大众文化现象更需要的是批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新情况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符合了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需要,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的负面特征和消极影响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但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日趋严重的商品化倾向、日趋雷同的内容和模式,以及其不可避免地对人的思维模式的操控,这一切都是不得不加以批判的问题。作为具有深刻精英文化素养的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当然会对大众文化的这些负面特征加以大力批判。

笔者在此明确地指出,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对大众文化过度批判的原因,并不是要为他们开脱,而是为了对他们的失误及其原因有更清醒的认识,吸取他们的教训,以避免我国大众文化及其理论在发展和建构过程中重蹈覆辙。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所作批判的合理性,我们也应该合理对待,审慎地用其来指导我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确,现时中国的大众文化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当时所面临和批判的大众文化,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法兰克福学派所面对的大众文化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下,具有非文化、反大众等特点;而我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下,具有社会主义性和人民性等特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我国存在着语境的错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一样,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也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技术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对照中国大众文化与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对于二者之间相似的特征,如商业化、标准化等,要批判地借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加以批判指导;对于二者不同的部分,如前者的社会主义性、人民性等,而后者的资本主义性、反大众性等,我们则主要是吸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教训和失误,来审视我国目前的文化发展现状,以指导我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同时,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生产和传播仍然具有法兰克福学派当年所批判的一些特征。它的商品化倾向与当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文化主题与制作模式的标准化也没消除,它的意识形态倾向性更是变本加厉,把触角伸到了别的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该学派出于对压迫的抵抗和对自由的追求,对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和操控性的批判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大众文化现象仍有意义,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抛弃,而是应该针对目前我国大众文化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它的适用性。

【注释】

[1]尤战生:《接受与误读: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在中国》,《山东社会科学》,2011第10期。

[2][德]霍克海默著:《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32页。

[3]曹卫东:《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效果》,《读书》,1997年第11期。

[4]衣俊卿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5]仰海峰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6]同上,第39页。

[7]参见周宪著:《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8]张一兵等:《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9][美]马丁·杰伊著:《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6页。

[10][美]理查德·沃琳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5页。

[11]See Martin Jay,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p.213.

[12]参见赵勇著:《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6页。

[13][英]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22]靳辉明、罗文东主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6页。

[23][德]霍克海默著:《霍克海默集:文明批判》,曹卫东编选,渠东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26]参见尤战生:《接受与误读: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在中国》,《山东社会科学》,2011第10期。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28]同上,第417页。

[29][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0][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1]同上,第119页。

[32][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33]参见[美]马克·波斯特著:《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34]于文秀:《经典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学术界》,200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