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国论(苏辙)

六国论(苏辙)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历代文人探讨不衰的论题。苏辙撰写《六国论》时,北宋正面临东北的契丹、西北的西夏的严重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辙以古论今,阐述了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及其教训。最后,作出总结,呼应开端,“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观点鲜明,脉络清晰,分析精当,逻辑严密,体现出苏辙散文气势奔放、笔力雄健的一面。

尝读六国世家〔2〕,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3〕。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4〕。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5〕,商鞅用于秦而收魏〔6〕。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7〕,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8〕,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次子,苏轼弟,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2〕世家:《史记》中的一体,主要记各国诸侯事迹。

〔3〕山西:崤山以西地区,与“山东”的六国相对。

〔4〕韩、魏: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部。

〔5〕范雎:秦国丞相,主张远交近攻,先取韩国

〔6〕商鞅:曾建议秦孝公伐魏。

〔7〕刚、寿:今山东兖州、东平。

〔8〕疆埸:国界。

美文共赏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历代文人探讨不衰的论题。苏辙撰写《六国论》时,北宋正面临东北的契丹、西北的西夏的严重威胁。但是,北宋统治者没有积极抗御外族的入侵,反而每年向他们送币纳绢,乞取苟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辙以古论今,阐述了六国被秦灭亡的历史及其教训。

这篇史论,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被千里之秦灭亡的论点,在于“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接着,分别从六国失去韩、魏要害两地的后果,造成“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和六国不团结,“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最后,作出总结,呼应开端,“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文章围绕中心论点,采取一正一反的手法,从秦、齐楚燕赵、韩魏这三个方面逐层演绎、步步深入。说服力强,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观点鲜明,脉络清晰,分析精当,逻辑严密,体现出苏辙散文气势奔放、笔力雄健的一面。

本篇名句

“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贪图边境上尺寸土地的小利,背弃盟约,自相屠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