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卢森堡和考茨基的帝国主义理论

卢森堡和考茨基的帝国主义理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在她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必须是一个以其他经济成分为其存在条件的世界体系。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时,将国外贸易因素,将资本主义经济和非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交换,予以舍象,是完全正确的。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不过是她的错误的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帝国主义的产生,是由于争夺、竞争而引起的。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重要领袖卢森堡(1871年—1919年)于1912年出版的《资本积累论》,离开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单纯从资本积累,即部分剩余价值变为资本所必需的条件,来论证帝国主义是一种政策。她写该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即将爆发的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用来进行资本积累的经济领地的战争,以便提高社会民主党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性质的认识,使社会民主党议员在战争预算问题上投反对票。这个目的没能达到。该书出版后,环绕着资本积累问题,发生很大的争论。为此,1915年当她在监狱时,写了一篇答辩的长文:《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该文在她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以后,于1921年出版。这两本著作贯串着同样的思想。

《资本积累论》除原序外,共分三篇:(1)再生产问题;(2)本问题的历史发展;(3)积累的历史诸条件。她在第一篇第七章《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的分析》中,集中地批评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在第三篇第二十六章《资本的再生产及其社会环境》中,在进一步批评马克思的基础上,集中地提出她自己的资本积累理论,她的帝国主义理论就是其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

她是在提出其资本积累理论后,作为一种结论提出帝国主义理论的。她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批判。她完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即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可以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中实现,从实现的条件来说,是不需要非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资本家和工人以外的社会成分的,即不需要“第三者”的。因为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其物质担当者一部分是生产资料,另一部分是消费资料,在积累即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前者用作追加的生产资料,后者用作追加劳动力即工人的消费资料。这就是说,随着积累的进行,无产阶级的人数以及他们的消费也在增加。

她不同意马克思的理论,在第七章,她反驳说,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给谁使用呢?按照马克思的图式,第一部类采取主动,它用来生产更多的生产资料。那末,谁使用这些增加的生产资料呢?这个图式回答说: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需要它。那末,谁使用这些增加的消费资料呢?图式回答是第一部类,因为它现在雇用更多的工人。这样,“我们简直是在兜圈子。为了维持更多的工人,因而生产较多的消费品,并为了使这些过剩的工人得到工作,因而生产较多的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观点看来,这样做是荒唐的”[23]。其实,这一点也不荒唐,因为竞争的压力迫使两大部类都要扩大生产。

她还认为,按照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都没有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它,因而它不能实现。她显然认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家们是有足够的货币去购买的。这样提出和理解问题是不对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论有没有剩余价值生产,问题只能是这全部商品价值借以进行交换的货币从何而来;它们是生产金银的资本家提供的,他们生产货币商品,其中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都作为货币投入流通,从流通中取得商品[24]

她不同意马克思的理论,在第二十五章反驳说:“从而,这些资本家们就成为一种为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糊涂虫了。”[25]因为从积累中,资本家个人没有得到任何利益——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来雇用工人,工人再用它来购买消费资料。其实,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是一种为了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社会生产,因为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本主义企业只有不断扩大生产才能存在和发展。

自以为“反驳”了马克思,卢森堡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不能由资本主义经济本身,不能由资本家和工人,而要由非资本主义经济,要由资本家和工人以外的第三者,如个体生产者来实现,即资本家将这部分剩余价值卖给第三者,从第三者手中拿到货币,这样,剩余价值便实现了。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并没有扩大,因为这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的矛盾,使其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它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原料和其他农产品,要靠非资本主义经济来提供;她甚至认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也要靠非资本主义社会成分来提供:这两者的来源都是非资本主义经济或第三者。于是,资本家又将实现了的剩余价值即手里的货币,向第三者购买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后者又将得到的货币在非资本主义经济中购买消费资料。资本积累的条件和过程,就是这样。

因此,她的结论就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主义外部,无条件地通过非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阶层及社会形态,才能找到购买者。”[26]由于这样,她就认为,“资本如果没有全地球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那是不成的”[27]。换句话说,在她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必须是一个以其他经济成分为其存在条件的世界体系。

从分析中,我们看到,她虽然指责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把资本家看成是为了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糊涂虫的错误理论,但是,她自己提出的理论最终也回到这一点上来。因为按照她的公式,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同样没有给资本家个人带来利益,得到利益的是第三者,他们生产的物质资料有一部分出售了,他们中一部分人成为工人。所以,不管如何翻来覆去,资本主义生产不能不是一种为了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社会生产。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时,将国外贸易因素,将资本主义经济和非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交换,予以舍象,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将这些因素拉进来,只起扰乱的作用而无助于分析。这些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再生产,从实质上说,也要按照马克思揭示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来进行。

卢森堡的帝国主义理论,不过是她的错误的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她说:“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是用来表达在争夺尚未被侵占的非资本主义环境的竞争中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的。”[28]这就是说,资本主义需要一个非资本主义的环境来进行资本积累,当它可以独自自由地得到这样的环境,如一国在国内进行资本积累,或如英国一国在世界上进行资本积累而没有其他国家同它进行竞争时,帝国主义是不必要的。帝国主义的产生,是由于争夺、竞争而引起的。在这一点上,卢森堡的分析,和霍布森、希法亭的分析相同。

卢森堡当然知道,作为资本积累场所或环境的第三者,即使是自然经济,随着积累的进行,它在同资本主义的交换过程中,也会变成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就会变成资本主义生产。这样,它原来是资本积累的场所,现在反过来要求其他的非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它的资本积累的场所。这样,发展到最后,所有非资本主义经济都变成资本主义经济,资本积累的场所就最终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由于没有积累的场所,积累不能实现,它就自动崩溃。因此,她又说:“帝国主义虽是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历史方法,它也是带领资本主义走向迅速结束的一个可靠手段。”[29]这就是说,帝国主义这种政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夺得资本积累的环境,因而延长资本主义寿命,另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环境变成资本主义,它也要求资本积累的环境,因而带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照这样说来,无产阶级是可以坐等资本主义的自动崩溃而无需起来推翻它的。但是,卢森堡毕竟是一只革命之鹰,她认为资本主义自动崩溃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而她振臂高呼:“在正式达到这个资本自己创造的经济绝境之前,国际工人阶级起来反抗资本的统治已成为一件必要的事情了。”[30]她自己也在这革命行动中献出生命。

如上所述,卢森堡认为要有一个第三者,资本积累才能实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切论点都是错误的。不是的。我认为,由她明确地提出来的某些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应该将其吸收进来,以便更加完善。

我说的是卢森堡根据其资本积累理论,提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这对新的经济范畴,或者说,对这对范畴予以新的涵义。她说:从经济的观点看,“德国与英国在相互交换商品上,主要构成国内市场,……但德国工业与德国农民间的交换,就德国的资本上看,表现为国外市场的关系”[31]。根据她的理论,德国和英国两者的资本主义经济间的交换,即所谓国内市场,显然不是资本积累所必需的条件;而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德国农民之间的交换,即所谓国外市场,显然是资本积累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她认为国外市场,从而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将它用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上却是正确的。因为垄断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垄断利润是来自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而前者攫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方法,是在同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商品时,运用各种形式的垄断价格。这样,垄断资本主义同非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换,即卢森堡所说的国外市场(她说的国外市场是资本主义同非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换,这里的国外市场是垄断资本主义同非垄断资本主义的交换),便是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因此,垄断资本主义才是真正的世界体系。这也就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内容。

但是,我认为,为了准确起见,卢森堡所说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应该改称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这是从经济成分的交换来区分的:同种经济成分的交换构成内部市场,不同经济成分的交换构成外部市场。卢森堡的原意,也不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区分这两者的。

应该说,最初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列宁。他在1899年出版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写道:“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采用国家的政治界限,那是太机械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是否是解决办法呢?如果中亚细亚是国内市场,而波斯是国外市场,那末把希瓦与布哈拉列在哪一类呢?如果西伯利亚是国内市场,中国是国外市场,那末把满洲放在哪一类呢?”[32]很明显,对列宁的这些提法,只有从同种经济成分交换构成国内市场,不同经济成分交换构成国外市场的视角才能理解。不过列宁没有这样明确地说。卢森堡在这基础上明确地说了,这无疑是正确的[33]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重要领袖与理论家考茨基(1854年—1938年)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著很多,其中最集中地表明他对帝国主义的看法的,是1914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191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34]。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

考茨基不是从输出资本的必要,而是从资本积累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来论述帝国主义是一种取代自由主义政策取得农业原料的政策。

他认为,任何社会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不仅存在于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生产部类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这两大物质生产部门之间。资本主义的特性是扩大再生产,但是它的农业生产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资本主义越发达,这个矛盾越严重。如不解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

他早在1899年出版的《土地问题》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问题。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兴起、农村衰落之后,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继续发展中,在一切国家内迟早总要把工业变成输出的工业,不以国内市场为满足,而是要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在同一限度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农业降低到甚至不能给自己保证国内市场的那种生产的阶段上,农业生产的意义随着世界的生产而更加低落。”[35]这时的考茨基还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说明农业之所以落后的原因。但在《帝国主义》中,他开始强调自然的或技术的原因了。他说:农业所从事的是活的机体的生产和再生产,不能通过增加所花费的劳动来随心所欲地加速或扩大这种生产和再生产。反之,工业只要拥有足够的原料和劳动力,就能不断扩大。

只要资本主义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失调这个矛盾不解决,它就有时表现为生产过剩,其原因是工业品在农业地区的销路不像工业生产增长那末快,这就构成工业危机;有时又表现为生产不足,其原因是农业提供的粮食和原料没有工业发展要求的那末多,这就引起物价高涨。

他认为,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资本主义工业民族必然产生扩大同农业地区的交换的意图。它必然要扩大同农业地区的交换,才能解决上述矛盾,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但是,实现这种意图可以有不同的经济政策。

一种是自由贸易政策。从历史上看,曾经是世界工厂的英国,就是通过自由贸易政策取得它所需要的粮食和农业原料。这时的英国供给各国工业制品,这些国家则供给英国粮食和原料。换句话就是说,这时的英国在工业生产、航运外贸上统治着世界,因此,它便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来解决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种情况后来发生变化。西欧各国和美国东部各州同英国的工业相对立,其从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它们以保护关税来对抗英国的自由贸易。不仅如此,它们也像英国那样,要向农业地区取得原料。这些国家之间的竞争使自由贸易政策被另一种政策所取代。

这另一种政策就是帝国主义政策。由于竞争激烈,资本主义国家就对农业地区加以统治,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间接地当作势力范围,不让其他国家染指,并阻止当地发展工业,迫使它们只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取代自由贸易政策的政策,就是帝国主义政策。两者都是为了取得农业品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但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表现形式不同。

因此,他对帝国主义的定义是:帝国主义是高度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它体现在每个工业资本主义的这种要求中:即征服和兼并越来越大的农业地区,不管其中居住着哪些民族。

从上述可以看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强,它们才分别实行帝国主义政策,这一点考茨基和霍布森、希法亭、卢森堡是相同的。

如列宁所指出的,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帝国主义并不单是征服一个民族的问题,也不是兼并农业地区问题,而是要统治任何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说到底是为了取得垄断利润。考茨基所说的,恰好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策,而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殖民政策。

考茨基也谈到资本输出促使帝国主义政策的实现。但资本输出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垄断形成使资本发生过剩,而是由于要从农业地区运输粮食和原料,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便要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如铁路,修铁路的资本是工业民族供给的。他认为这就是资本输出。由于要保护这些资本,工业民族的资本家就让自己的国家的政权来管理这些农业民族和地区。这就促成了帝国主义的形成。

他认为,帝国主义作为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和奴役农业地区的政策,只有当这些地区的居民或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强大到足以粉碎资本主义枷锁的时候,对这地区的奴役才会结束。因此,帝国主义的这一面,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被消灭。

但是,他认为帝国主义还有另一面,即占领和奴役农业地区的要求,引起资本主义工业国家间的尖锐对立,这是当时已成为事实的世界大战的根源。可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就不会存在继续进行军备竞赛的经济上的必要性了,因为任何一个有远见的资本家都要向他的伙伴们大声疾呼: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因此,从帝国主义大国的世界大战中,也能够产生其中最强大的国家的联合,它将结束军备竞争。从帝国主义的这一面看,由于出现世界和平,它便消灭了,因为帝国主义者的神圣同盟代替了帝国主义。

他认为,为了实现世界和平,不能将民族国家发展为多民族国家。这是因为,通过征服毗连的其他民族地区,将民族国家发展为多民族国家,虽然能扩大市场,但这做法所付出的代价和包含的危险都很大,它同广大群众的民主要求背道而驰。国家联盟就不是这样。

考茨基还设想了这种国家联盟的过程和形式。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形成,并以民族为基础形成民族国家,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又发展为征服农业地区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帝国主义国家为基础,可以组成各种国家联盟。

不列颠国家联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除不列颠外,它由两大支柱构成,即几大农业殖民地: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东印度。但他认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经不是殖民地,而是现代民主的独立国家,亦即民族国家。而印度如不留在不列颠国家联盟内,则受到俄国的威胁,因此它要留在不列颠国家联盟内,它自己组成印度联邦,然后与加拿大联邦、澳大利亚联邦和南非联邦一起团结在联合王国的周围,并且组成所谓举世无双的国家联盟。这是具有同等权力的国家联合成国家联盟。

他认为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帝国也是一种国家联盟。

这种联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它可以是由一个若干联盟组成的联盟。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富于伸缩性的国家形式,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最终可以一直发展到世界联盟。

他还认为,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再经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不同的金融资本集团日益发展的国际融合,使现在的帝国主义政策被超帝国主义政策代替,这样联合起来的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便可以代替它们之间的斗争。这样,世界和平也就到来。

考茨基这种国家联盟论和超帝国主义论,如列宁所指出的,事实上就是霍布森比他早十三年提出的帝国联合论。列宁指出,他这种理论的真正社会意义只有一个:“拿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达到永久和平的希望,对群众进行最反动的安慰,其方法就是使人们不去注意现代的尖锐矛盾和尖锐问题,而去注意某种所谓新的将来的‘超帝国主义’的虚假前途。”[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