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除了有份职业,还应有个事业

你除了有份职业,还应有个事业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四,多数人之所以首选一份固定职业,往往把它视为自己基本的生存条件。首先,凡称其谓事业,理应是创业人自我设计、自我打造、自我经营的过程与范畴。

通常,一定的社会体制,造就着一定时期的特有的社会文化观念。除了那些少数永远甘愿落伍的人而外,绝大多数人观念的形成,都在跟随体制的不断变革而改变,就业观念更是如此。

曾记否,在很早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寻找一份固定的职业,并将其视为一种终身的依托与即已满足的生存方式,上到老年人自己下至对子女们的期盼,无不如此。因此,从每个始读小学的孩子开始直到成年人,无不受到这种教化。人们一直认为,读好了书,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又称工作)。甚至在文革后期,社会上广为出现了送子当兵就是为了有份工作,上山下乡也是为了安排份工作,苦苦熬到法定年龄也是为了让儿女顶替份工作的普遍现象。至于读的学问多些,能找个较好工作,没读多少书可能有个一般工作,则是另外一回事。但不管怎地,当时国人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只要都能混上个岗位或工作,那绝对是烧了高香的造化。

没曾想社会的发展真的像历史车轮跑得飞快。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传统的就业观念指导下的职业意识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多年以来端得煞是安逸的铁饭碗,近年来已被国人自己打破,代之以全员劳动合同制、聘用制等机制灵活的动态就业制度,曾经也一度让人心痛。现如今,随着社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高,人才观念、效率观念、资源观念、竞争观念的日益形成,开放型市场的主动需求与各类资源要素的被动整合,这些东西像洪水猛兽般袭来,已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体制下的就业观和陈旧的择业心态,旧有的东西只因其具有许多先天不足和永无活性的缺陷,而不得不被再次打破。

如今,人们不但主动变换着更加适应自己的新型职业,甚至不少人已习惯了“跳槽”。更有一批引领潮头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全新的职业理念,那就是:并不以拥有一份固定职场中的岗位而满足,稍有特长的人们,在拥有一份称心职业的同时,还需打造另一份属于自己的全新事业。这是职场族中的更新追求

一、一份职业,空间有限

这里所说的职业,仅仅泛指你所从事的工作。主要系指服务于他人或某个集体或单位或组织的岗位。就是社会上俗称给别人“打工”的那种差事。

为什么说,一个人只拥有一份职业空间有限呢?不妨观察下列几个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到。

其一,大多数人一生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脱离不了几种固定的就业途径。比如学校毕业分配,各种组织的指令性分配,各种原因的调入与安置,各种形式的招收与录用,还有其他各种名目的安置或行政分配方式。正因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大都通过以上这些“单向式”方式所获得,这就势必决定了大多数人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很难与自身的各种条件或爱好完全吻合,因此,在客观上就生成了阻碍一个人良性成长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其自身发展空间必然受到限制。

其次,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几乎全都是服务于人和被动型的,即使位居高层,也始终脱离不了给他人打工这种性质,因而,必然都要受制于一个特定的集体与环境。而在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中,只要姓“公”,企图自我主宰、谋取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实在不可能。

其三,在为公家服务的职业中,谋求成功,还很讨厌地受制于年龄。比如,大多数有固定职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如果35岁过后还不能在自己从事的行当中脱颖而出,那将意味着你的后半生职业生涯十分被动,要么,还算有幸被永久地滞留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混吃等死、裹足不前;要么,一不留神,兴许被后来人顶替而淘汰出局,多么惨痛。

其四,多数人之所以首选一份固定职业,往往把它视为自己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个生存条件实在是太基本了。如果将它视作生命存在的形式的全部,实在是太可惜了。试想,一个人把自己一生中的全部精力都安排在这个有限的职业中去,即整天都在为自己的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忙碌,那他的人生价值如何体现?其生命里岂不失掉了本应存在的创造空间和实现自我的全部自由度。这个令人充满幻想的空间和自由,完全是被那份职业给压缩,怎能忽视。

二、谋求事业,价值无限

传统的就业观念往往将一个人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作为一个人一生的定格,甚至是毕生的追求,这不仅越来越不满足人们日益追求人生更高价值的理性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狭隘和短浅的表现。我认为,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职业,决不能因此而满足,还应善于发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地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有生之年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一块领地,去很好地经营自己,展现自己,以期实现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我们把所有传统意义上的从业方式统称为职业的话,那么,尽管有时它也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功名利禄,然而,它终究是服务于他人的一份职业而已,永远伴随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相反,一个人一旦真正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可以自由地翱翔、耕耘,并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那时的你,才真得是乘上了自由之舟,也才有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有许多人总是搞不清“职业”与“事业”的区别,甚至将它们混为一谈。殊不知,有不少人经常将某人在某个单位里谋了个什么职位、发点什么小财之类的事,总是恭维其事业有成,我以为那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任何职业从来都是与事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妨让我们进行一下对比,就一目了然。

首先,凡称其谓事业,理应是创业人自我设计、自我打造、自我经营的过程与范畴。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方式具有灵活性与挑战性,行为结果归属创业者个人且具有无限空间。而职业则不同,它的全部内容与发展空间则是靠特定的就业途径与岗位所约定,其行为或服务方式具有附属性、服从性和依赖性,其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与局限性。

其次,既然是事业必定是适合创业者自身条件的,也注定是创业人所乐于从事的事情。而职业完全不同。一个人一生中从事何种职业,完全是一种机遇与巧合,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结果,很少由得自己选择与取舍。也许,许多人所从事了一生的职业,自己从来都没有喜欢过。可见,职业只能使人无奈,更不要说对自己适合不适合了。

其三,事业永远属于创造和热爱它的人,自己打造的事业,一生中都永远属于自己。而职业又不同,职业时常是动态的、暂时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新意的一成不变。即使是一份再好的职业,其服务的主体永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正因为“职业”与“事业”在越来越多的人眼里差别很大,因而,原有的就业观受到了很大冲击。现如今“跳槽”风、“不要工作”风很是盛行,尤其明显的是有知识、有头脑的白领阶层。不少大学生都勇于舍去那份本该不错、甚至是收入不菲的职业,情愿到社会上打拼。例如,国家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就业》发布的《首届大学生就业企业调查报告》就显示,70%的人会在五年内离开第一份工作。其中,25%的人只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一至两年;29%的人打算工作两至三年;18%的人只打算在“合同期内”工作;还有2%的人选择了只工作一年以下(待有一定经济和经验储备后就去创业)。另据《文汇报》报道,59%的人希望能在28岁~35岁间有所成就,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岁~28岁。希望在35岁~45岁间磨练有成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就能年少得志的占2%,而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的仅占1%。进一步调查表明,他们当中的所有人离开原有职业的全部动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及早摈弃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重新打造成一番属于自己的全新事业。

三、立而不破,勇为人先

不局限和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一个现有职业;在不适宜自身发展的职场上频频“跳槽”;做完本职工作之余尽力谋求新的发展,完善和展示自己……所有这些,丝毫不能说一个人缺少安分、选择轻率、好高骛远。相反,敢于形成这样的从业理念,恰恰是一个人择业思想日趋理智的表现。因为这种不安分与永不满足的思想,不仅能够激发一个人走向成功所需的活力,而且,它已经预示着一个人朝着成功方向经营自己的开始。

朋友,当你已经拥有一份理想的职业抑或有所成就时,你是否想过,它毕竟不是你生命形式的永远和人生价值的延续。你应该明白,惟有靠你打拼成的事业才真正属于你自己。做为职场中的你,难道从来都没想过,既兼顾你的职业,又打造一个属于你的事业吗?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新做法,都等着你去尝试。

尝试一:骑着驴子找好马

据网上消息,入世后,全国各地职场各类人才跳槽率急剧上升。比如,一直捧着“金饭碗”的几大国有银行的员工不少人准备跳槽到中小银行去;国有大型商行国际业务部的员工也出现大量的非常规流动;另外,中国软件业员工的跳槽率已经位居所有行业之首;外资保险业抢人大战刚刚开始,保险公司的业务精英和高级管理已在国内各家公司跳来跳去。此外,医疗人才由大医院流向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局面也已出现。以上事实表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许多本想在原先的职场上谋求更好发展的人,由于受到行业调整或重组、就业环境与条件、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收人的不平衡性与个人发展机遇的缺少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普遍形成了急于跳槽的恐慌心理,甚至盲目产生了“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幼稚幻想。

冷静观察他们的跳槽行为后你会发现,不论跳到哪里,他们都很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或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更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他们的理想中的宏伟事业。不信,你也这样盲目地走进去,然后再走出来,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觉,原来跳来跳去不过都是给人家打工而已。非A则B,非B则C,彼此彼此。

因此,我主张,当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时,切莫盲目跳来跳去。因为这一跳,将会把自己多年以来的心血与广义上的投资损失殆尽;因为这一跳,你将不得不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势必增大了与目标间的距离。再说,原本欲由稳定的“职业族”提升为“职业发展族”,结果一跳,又变成了新的“职业族”,倘若盲从,实在不可取。建议此时的你,尚且不必急于丢弃原有的职业,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岗位,尽可能挖掘和立足业内优势,充分利用身边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另类”事业寻找契机。当你做着当前的职业,谋取着自己未来的更新事业,你自然会形成平静而理性的心智,也许还能找到追求的目标和未来的方向感。此间你的所有辛勤与磨砺,已经使你大幅度降低了你日后的创业成本,而且成为不知不觉中的投资。总之,在你为自己策划的宏伟理想尚未实现时,应该学会蓄势待发、隐忍待时、好马未到驴子先骑。

尝试二:把握住你的“后学历时期”

对于一个通过学校毕业而进入职场的“知识型”就业族来说,先前从事工作的那几年,可谓是你的“后学历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职业人员,一方面,大都对自己的未来与前途充满了幻想,但常常胃口较大,又难以满足现状。另一方面,由于资历相对较浅,自身的各项储备尚且不足,一时又难以找准自我发展的“增长点”。处于这个“后学历时期”的你,仿佛处在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也许正面对许多诱人的选择举棋不定、畏首畏尾、十分矛盾。其实,这个时期,是你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坎儿”,很关键,它也许使你上浮,也许让你沉下去。

假如此时的你,正迎来了可供选择的机遇,你务必勇敢把握,不妨试试自己。要深知,犹豫与退缩终将使机会逝去。再说,这个时期的你即使一时选择失误,也有改正的机会。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此刻的选择只要基本对路,这就是你今后成功的开始。

反之,即便多次选择未成,你也不必沮丧与气馁。应不断总结自己,不断探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冷静观察社会环境,脚踏实地,不断瞄准自我坐标,不断修正自我设计,按照心中设定的事业目标,从眼下的每一步做起,不停顿地完善自己。比如,你可以按职场要求更新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场的竞争状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不足,使自己保持较强的职场竞争力。比如,你可以在做完本职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或者考研深造,或者补习外语,或者报考托福,或者选择GRE。当然,一旦觉得基本条件成熟,可以考察项目,自主创业,也可游说资金,筹备公司。

总之,“后学历时期”虽不是一个人的人生定格,但它的确是个主导沉浮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幻想与选择的时期,对一个职业者事业的成长非常重要,你务必牢牢把握。

尝试三:不要攀缘腐朽的树干

一个人在职场中谋求发展犹如攀缘一棵树木。假如有一天,发现自己所选择的树干已经腐朽,惟一理智的选择就是先暂时退下来,转换一个新的方向继续攀缘。当然,转换是痛苦的,它包括改变方式甚至更新职业,无论选择了哪一种,都有一个退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的相对减少和职位的降低甚至失去在所难免,但我们坚信,只要重新选择的方向正确、及时,这种损失总该是暂时的。

诚然,在腐朽树干上攀缘越久越高的人,其退下来寻找新树干的难度自然也就越大。一个人在旧树干上爬得无论多么高远,只要有一天能够醒悟过来,认为转换方向是正确的,也不应该犹豫,因为等待观望的时间越久,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相反,越能及时做出调整,其代价也就越低。

当然,做出新的选择并不只是意味着放弃他所熟悉的领域和行业。重要的是,通过攀缘枯朽的树干,当深切感受到它已经对你毫无意义甚至是在白白地浪费自己时,是否还无动于衷?想必,你至少应该明白,今后应怎样调试自己。

对照与反思

□请判断:①职业=事业?②职业≠事业?

□请观察:①没有职业,可怜!②没有事业,可悲!③只有职业而没有事业,可惜!④事业有成,可敬!

□请思考:你究竟属于哪类?

作者语录

公有制能使勤奋之人沦为懒汉,私有制能将惰性嬗变为勤奋。

State ownership can make diligent people lazy,and private ownership can make lazy people diligen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