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

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为了更好规范当地酒业市场的发展,茅台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当地环茅南路重建新的白酒一条街。2011年4月26日,茅台镇政府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家商铺了解情况。而商户群众们没想到,5月1日镇政府正式下发了搬迁通知,要求5月3日完成搬迁。也就是说,商户群众从接到通知到迁出此地,只有短短两天时间。

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

袁士祥

引言:

坐落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环茅南路,是一条已有多年历史的繁华商业街。1935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群众,有着一段鱼水情谊。今天,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商户群众们的利益?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初,茅台镇的环茅南路上100多家商铺中,有30多家经营当地的白酒,还有50多家分别经营着百货、食品、五金、药品和餐饮等。如果你在茅台镇的环茅南路开着一个经营白酒的店铺,生意做得好好的,突然被要求立即搬迁。两天搬走,没商量;经济损失,没人管;自己不搬,有人动手。你是不是得要一个说法。假如一条街上的多家店铺,都遇上了这样的麻烦,谁该给出一个说法呢?这样的损害商户群众利益的事,就发生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

一、选择茅台镇:深山里飘着酒香

茅台小镇仅有三条主街道,每天却有将近一万辆拉货的车辆穿行于熙熙攘攘的街道之间,这全得益于当地近年来酱香型白酒酿酒产业的兴起,这里几乎汇聚了贵州所有酱香型白酒的精华文化和技术,而小镇酒香正是酱香型酒所散发出来的味道。看似名气不大,酱香型酒却有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品牌——茅台。茅台镇,这个名字也由此得来。

贵州省仁怀市的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曾经出土过商代用以盛酒的陶瓷器皿。而茅台镇的现代酒文化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仁怀旁边的茅台镇因为赤水河流过的缘故,成为南来北往盐商聚集的地方,年复一年形成了这里盐运码头的文化。当年很多来自陕西、四川和广西的盐贩子路过这深山里,发现这里独特的酒文化。于是,人们将这里的酒文化传播了出去。有些人却选择了定居,他们选择茅台镇,因为深山里飘着酒香。严格意义上说,居住在茅台镇的很多居民,实际上是近代移民的后代。而时至今日,酒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红白喜事,饮酒已经成为当地人饭桌上的规定动作。

当地人习惯于将本地自产的酱香型酒称为“茅台酒”,贵州茅台在世界范围内声望斐然,和苏格兰威士忌以及法国白兰地并称世界三大名酒。1972年,当周恩来总理在北京设宴款待第一次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茅台即是宴会指定用酒。周总理向尼克松总统介绍,茅台酒是万能良药;而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也被茅台酒四溢的飘香所吸引。

二、茅台镇容天下人:白酒商卖天下酒,苦心创业经营

每天晌午,35岁的白酒商杨广泽都会从位于贵州仁怀的家中出发,驾行大约12公里的高速路来到附近一座小镇茅台镇上班。这座小镇,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酒香。阴天是茅台镇最常见的天气,不过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你闻到的酒香可都是货真价实的。

杨广泽介绍说,镇上的人经常操着一口当地口音和外地来的客人开玩笑:“这里是从来不查酒驾的。空气里全是酒精,哪个能不吹出点问题来?”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杨广泽的主要工作是白酒销售,他的办公室其实只是一间20平米左右的店铺,里面摆放最多的是飘香的酒坛。这间店铺看似比较冷清,但杨广泽说他的生意还是相当红火的。

像杨广泽这样的酒商,选择茅台镇创业经营,是有远见的。茅台镇具有加工酿制优质白酒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酿酒“材料”和工艺。茅台镇三面环山,中间一部分被赤水河分割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囚笼”,加上贵州高海拔形成的气候,湿度和温度都非常有利于酿酒。茅台镇生产的酱香型酒,酿制“材料”多数取自于当地生产的高质量的小麦和高粱,还有部分高粱从东北进口。酱香型酒从清澈的赤水河取水,加以精心酿造。传统的酱香型酒酿酒工艺极为复杂,酿制过程,严格按照传统复杂的工艺流程操作。通常情况下,一批合格的酱香型酒产品,需要五年的制作过程。其中包括一年的酿制,三年的特定环境储存,之后取出加以勾兑,再额外存放一年之后才算成品。当然,酒存放的时间越长,香味越浓烈,价值也会逐渐攀升。

无论制酒工艺多么精细,没有人可以复制贵州茅台酒的品质。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贵州茅台公司有一批窖藏超过50年的老酒,用以后期的勾兑,这是任何普通白酒制造商都无法企及的优势。2008年,一瓶53度飞天茅台酒,价格大约在1000元人民币上下,而仅仅四年过后,这瓶酒的价值已经翻了将近一番。

一些酒商选择了茅台镇创业经营,促使茅台镇的制酒产业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也在疾速扩张。“当地的外来投资所占份额,至少应该占到了目前茅台镇白酒产业的一半以上,”茅台镇政府对外宣传中心副主任倪克龙说。另据茅台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该镇目前拥有注册酒企业144家,制酒作坊在500家左右。

其中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商表示,他的一件普通店铺每个月零售营业额在两万元左右。他说,我这里是家族生意,年产量在800吨左右。在过去的三年间,当地用以制酒的高粱价格,已经从1.2元1斤激增到了现在的3.6元1斤。一些外地来的客商从他这里买酒,然后销往外省市。而另一些客商则选择付款后,将酒继续储存在当地,并且支付相关费用。他们都期望这些酱香型酒可以在未来涨价。茅台镇容天下人:白酒商卖天下酒,苦心创业经营。

但是,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项2009年统计的数据表明,当地人均生产总值排在全国所有省、市中的末位,而即便是近两年贵州省经济发展迅猛,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规范当地酒业市场的发展,茅台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当地环茅南路重建新的白酒一条街。

三、镇政府突然下达搬迁通知商户群众陷入两难境地

茅台镇常驻4万居民大概分为5类:酒商、茅台酒厂员工、服务行业人员、公务员和周边的农民。酒商的年收入在几万到上百万不等,而茅台酒厂的员工最低年收入也在6至7万元之间,已经超过贵州省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为了打造“中国第一酒镇”的品牌,促进旅游业和造酒业的发展,茅台镇政府决定,把环茅南路建成“白酒品牌展示一条街”,并要求街上所有商铺都必须卖当地产的白酒,不卖酒的商铺则要立即搬走。

2011年4月26日,茅台镇政府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家商铺了解情况。而商户群众们没想到,5月1日镇政府正式下发了搬迁通知,要求5月3日完成搬迁。也就是说,商户群众从接到通知到迁出此地,只有短短两天时间。

事先既没有征求这些商户群众的意见,也没有给他们安置新的门面,只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通知,几十家商铺就得在两天内全部搬走。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商户群众们感到非常诧异。一些商户群众告诉记者,政府工作人员说,搬到哪儿政府不管,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新的店面肯定不会说搬就搬,而当初为了在这里做生意,苦心创业经营,商户群众们都已经支付了至少一年的租金,现在搬走,就意味着将这些钱白白扔掉。一家通讯营业厅的老板去年刚花了10万元装修店面,还以每年12万的价格与房东签订了5年的合同,并支付了租金,眼看着大笔的装修费和租金都要白白打了水漂,他非常心疼。政府对此却没有任何补偿措施。

不仅租金赔了,辛苦经营的店铺没了,一些白酒商家店里面积压的价值几十万的存货也无处可销,都砸在了手里。商户群众深深地陷入了两难境地。

四、强行“执法”,副镇长怒斥商户群众:“打乱老子的规划”

由于不接受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做法,也没有能力搬走,许多商户群众没有按时搬迁。于是,镇政府派出了由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每天在街上巡查,阻止这些店铺正常营业。2011年5月3日起,茅台镇政府派出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强行拆除了一些经营户的经营牌匾,并对不愿搬迁经营户的商品强行扣押。执法队甚至开始动手搬走店铺里的货物。商户群众们只好都关起大门,等到中午和晚上执法队下班以后,才敢偷偷开门营业。然而,一旦被执法队撞上,后果便相当严重。

5月9日,记者在环茅南路暗访,正巧遇上执法队再次强行执法,由茅台镇的两名副镇长带队。

其中一名副镇长袁仁涛态度很强硬地对商户群众说:“打乱老子的规划,拖延我们好长时间了,要求你们5月3日,今天已经5月9日了。”

商户群众们解释说:“你们又没有通知我们开过会。”

袁仁涛边说边让执法队人员搬走店里的东西:“你不要影响我的执法,影响了我执法,所有我们的行政成本肯定都算在你的头上。我跟你讲,再次跟你打招呼,再来影响,涉及犯法的马上带走。”

另据这条街上的商户群众反映,每次执法人员一来就是几十个人,有的人还拿着棍、锤砸东西。把商户群众店铺的门头敲坏,又敲坏报警器,并且像抢东西一样,什么他们都往车上拉。商户群众们透露,他们曾当面质问这些执法人员,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但那些执法人员反过来说他们“不懂法律”。

第二天,记者来到茅台镇政府,采访了这位带队执法的茅台镇副镇长袁仁涛。

记者:“政府进行这样一个建设和搬迁的计划之前,有没有先征求群众的意见?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补偿安置方案呢?”

袁仁涛:“补偿安置方案肯定是不可能,刚才我都说了,如果每一家提出来30万、50万怎么办?政府哪里有资金来买这个单?”

记者:“政府搞这样一个统一的规划建设,但是损失要让这些商户群众们承担,这样一个安排合理吗?”

袁仁涛:“(对商户群众)肯定暂时有一定的影响,相当于渡过难关嘛,我相信一年以后,这一块的问题不大。”

记者:“被城管和公安扣留的商品是这些商户群众的合法财产,咱们这样做依据是什么呢?”

袁仁涛:“每一个经营户他们有自主权,但是也要符合我们地方的规划,规划出来以后,我建议你搬到那里去,这个并不违法。政府现在是依法行政。居民和商户群众服从镇政府的规划。”

记者:“这样强行搬走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是依法行政吗?”

袁仁涛:“就是暂扣,这个措施就是希望对方配合我们的工作,不要因为个人利益影响整体利益。”

记者:“那些商户群众的个人利益谁来保障呢?”

袁仁涛:“应该说一项行政行为实际上维护的是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个别人肯定有影响,今后政府会想办法,帮群众渡过难关……”

茅台镇扣留商户群众货物、强行“执法”事件,惊动了央视《焦点访谈》。2011年5月15日,《焦点访谈》播出了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演播室主持人敬一丹说,假如一条街上的多家店铺都遇上了这样的麻烦,谁该给出一个说法呢?这一事件的报道,令人感到震惊。

五、红军长征经过茅台镇,与当地群众的一段鱼水情谊

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也深深地刺伤了古镇上一些商户群众的心。目睹现状,镇上的一些老人在伤痛之余,回忆起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经过古镇时,与茅台镇的群众一段鱼水情谊……

红军二渡赤水从川回黔,即将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红三军团11团最先到达茅台镇。11团政委王平一再告诫官兵:“酒好喝,但红军的纪律和作风绝不能丢!”

茅台镇虽地处山区,路岖人稀,但是,这里几乎家家都酿酒,当年有些大户人家还窖藏着上百年的陈年老酒。进入小镇的红军,纪律严明,熏着酒香的红军官兵却没有一人擅自去老百姓家里喝酒。王平听说用酒疗伤、为伤口消毒十分见效,就带着警卫员去河滩上一家开着门的酒店买酒。

酒店老板将酒打给红军,当接到四个银洋时,顿时惊呆了,哆嗦着嘴唇,一个劲地说:“当兵的喝酒还给钱,我活了40多岁,还是头一次见。”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第二天,中央纵队到达小镇时,已是一番新气象。1935年3月17日清晨,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了这个酒香弥漫的小镇。镇上的群众笑脸相迎,墙上刷着字迹新鲜的标语。有一则“气死滇军、吓死黔军、拖死中央军”的标语,令几位领导人相视而笑。令中央领导同志费解的是,还有休养连的女红军闹出的笑话——她们舀起缸里的酒,会喝不会喝的都豪爽地喝了起来,她们哪知名贵的茅台酒酒劲的厉害。这下好,不一会儿,就倒下了好几个。

据当地史料记载,红军战士在四渡赤水期间路过茅台镇,当地的茅台酒成为他们储存能量和用以疗伤所不可替代的补充品。遵照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嘱咐,后勤供应部门的同志按四个银洋买两竹筒酒的价格,抬出了大坛小罐的茅台酒……

当年的情景,镇上的老人记忆犹新。住在茅台镇河坝的王丛淑老婆婆,现已85岁。她说,那一年,茅台镇上上下下住满了红军,沿街两侧,赤水河河坝上都睡满了红军。渡河时,白天黑夜都在过,夜里打起火把,照得满山通红。是的,茅台美酒,享誉世界;万里长征,震惊世界。长征与茅台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群众,在70年前就有着一段鱼水情谊令人难忘。但是,“抚今”追昔,令人感慨。

六、应该如何对待商户群众们的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城乡规划草案在报送审批前,应当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第五十条规定,“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显然,茅台镇政府为了整体规划建设而让商户群众个人承担损失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搞特色建设,提升形象,也应该以人为本,考虑这些商户群众的切身利益。茅台镇要求一些商户群众们在两天内搬迁,却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解决搬迁损失、不考虑生活补偿。如果提出异议就采取强行措施,随意叫停商户群众合法经营、扣押合法财产。茅台镇政府负责人竟然说这是在依法行政,这依的究竟是什么法呢?而环茅南路的商户群众也盼望着事情能有个合理的解决,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茅台镇强迫商户群众搬迁引发的风波,让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利益?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解放军报、中国食品饮料网等)

思考题

1.造成茅台镇商户群众陷入两难境地的因素有哪些?

2.长征时,红军听说用酒疗伤、消毒十分见效,就去河滩上一家开着门的酒店买酒……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商户群众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